档案部门在推进非遗传承中大有可为

2018-09-10 09:33陆玉琴王来刚
档案与建设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档吴江文化遗产

陆玉琴 王来刚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

一、档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世界记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重点关注的是文献遗产的保管和利用,是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项目的延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传承和推广,离不开遗产档案的建立和开发利用。在2011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中,曾三次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第二章第十三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可以说,《非遗法》为档案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档案部门是社会文化事业机构之一,是最重要的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具有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提供原始凭证维护历史真實面貌、承担宣传教育等社会职能。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和振兴,多数环节都需要档案部门的协助和配合。例如确认的过程必须要有档案馆等单位保存的相关资料的支持,包括:传承人的资料,文化空间的资料,技艺或节庆、仪式的资料等,以确保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传承久远。建档的过程是在确认的基础上,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更是与档案部门直接相关的环节。保存是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档案部门密切相关。保护环节是指用各种具体的办法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等,离不开档案部门的技术和场所支持。宣传环节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知名度、建立深厚群众基础的重要方式,借助档案馆文化宝库氛围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的作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上述过程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档案工作有很多交叉重叠之处。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档案部门在档案建立、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具备先进完善的保存条件和保存设备,拥有一大批专业知识精通、业务水平过硬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档案部门应该,也能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二、苏州市吴江区档案部门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

吴江地处吴头越尾,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江南水乡、吴风越韵的地域特色十分显著。吴江文化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吴江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江苏省级3个、苏州市级19个、吴江区级72个,其中涉及民俗、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竞技、曲艺、民间信仰、民间习俗、传统戏剧等9大类。数量之多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县级区市中都名列前茅,另外还有多个项目在整理中。

吴江区档案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保管基地,现有馆藏档案50多万卷(件),资料2万多册,其中历史档案(1752—1949)、丝绸档案、小城镇档案、工商企业档案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吴江档案局关注社会上散存的文化资源,加大征集力度,努力使档案文化资源实现合理保管和社会共享。2011年初,提出了构建吴江文化产业特色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设想。吴江文化产业特色档案公共服务平台融征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服务等社会功能于一体,是为区委、区政府决策,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提供系统查阅查询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其主要工作措施是,逐步将散存于区内外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档案、口述档案等进行征集编研,通过整理分别构建“蚕桑丝绸文化”“江南水韵(太湖、运河、湖泊、河流等)文化”“农耕渔猎(含水产)文化”“古镇古村落文化”“古遗址与古建筑(含古桥)文化”“名人(知名人士、地方精英、社会贤达、能工巧匠)文化”“民俗礼义文化”“非物质文化”“民营企业创业文化”“宗教与慈善文化”等十大类特色专题档案库,并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以确保检索快捷,利用方便。吴江文化产业特色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设想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并给予了财政上的支持。

在实践中,吴江区档案局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档和整理归档。近年来,加强与区文联、区文化中心、区博物馆等单位的沟通协作,主动了解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和整理动态,提供建档指导服务。对成熟的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征集进馆保管利用,并探索纸质、音像材料进档案馆,实物进博物馆,两家共享,共同保存的保管新模式。在此思想指导下,先后将吴江籍著名设计师赵羽主编的《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大型艺术画册豪华特装和93盘同里宣卷演唱的原始录音带征集进馆。《怀袖雅物》是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苏扇艺术集成,在中国折扇工艺史、艺术史、文化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同里宣卷是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一个分支,集音乐、说唱、表演、文学叙事于一体,以唱词婉转动听、内容贴近观众而深得百姓喜爱。征集到档案馆的除了原始录音带外,还有已整理的5.73GB数字格式录音和已公开出版的《中国·同里宣卷集》(上下卷)。吴门医派是我国中医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在吴江曾散存了很多医书,区档案馆主动将这些中医医书征集进馆,其中包括同里名医严惕安的医书,并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归档,以方便专业人士更好地利用。

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中秋显宝是黎里古镇独特的习俗,已有700多年历史,被誉为“民间世博会”。在明清及民国期间,每年中秋前后三天(长的有六天),各家把自己的宝贝供奉给亲朋好友、四乡百姓观赏。显宝会全盛时期,影响力波及江浙沪毗邻地区。1948年以后,延续几百年的显宝活动中断。为了传承显宝文化,吴江区档案局在2011年与区收藏家协会等单位“试水”显宝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后,为传承黎里古镇的传统文化,吴江区档案局与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决定通力合作恢复黎里古镇“中秋显宝”,分别在2014年、2016年举办了两次活动。活动过程中,广大市民和收藏爱好者积极参与,《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吴江日报》、吴江电台、吴江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活动的举办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了吴江优秀的地域文化,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档案征集工作,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目前,这一活动已经成为黎里镇的重要文创项目,将继续传承下去。

主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和开发。近年来,吴江区档案局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立足“互联网+”,深入挖掘吴江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吴江通”网站和“吴江通”微信两个吴江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料库和各界了解吴江历史文化的窗口平台,开设了“非遗文化”栏目,刊载了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介绍芦墟山歌、木偶昆曲、杆秤制作、各式糕点制作技艺等非遗品牌。区档案局还与同里镇、松陵镇八坼社区等开展合作,参与建成了同里游客中心的同里文化展览和八坼的历史文化苑展览,在其中分别展示了同里宣卷、赞神歌、珍珠塔的传说、李记阿婆茶,以及吴江农民畫、松陵佛雕、松陵松花蛋制作技艺等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提升档案部门非遗项目参与度的几点建议

在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利用中,档案部门发挥了提供建档指导的作用,并在宣传开发利用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相较于吴江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档案部门的实际参与度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征集力度。在当前科学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大环境下,从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角度出发,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的征集进馆力度。

二是重视口述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中,大多没有形成理论性的文本,还是依靠口口相传,并且传承人也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因此,为传承人建立口述档案,已成为非常紧迫的社会课题。

三是有待开发利用。近年来,宋锦的恢复和大热为我们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样本。吴江还有部分丝绸制作技艺已经失传,有待依据实物档案进行破解传承,让沉睡的档案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建档吴江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赞家乡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