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历史生态

2018-09-10 08:26:05郝香贺齐小鹍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关系

郝香贺 齐小鹍

摘要: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度考察、审视和挖掘的问题,事实也表明它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在成为研究者的兴奋点。回溯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历史生态,揭秘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对找寻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生长点、拓展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空间以及产出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创造创新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与城市;关系;历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052-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10

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内外关于大学与城市关系的直接或间接研究成果是颇为丰硕的,它所涉及的文献资料相当广泛,包括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报刊论文、政府部门的资料与数据汇编等。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国内学者产出的与大学与城市关系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和“学术著作”等为分析对象,意在说明问题。

一、1949—1990年: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潜在性萌发

大学的起源以及大学与城市的密切关系,昭示着大学与城市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我们的研究似乎有点姗姗来迟,郭振铎和孙玉秀于1957年在《史学学刊》联合发表的《中世纪大学的城市》是中国知网(CNKI)查到的最早的论文,一直到70年代末,鲜见相关的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与城市的关系逐渐开始进入少数研究者的视野,但整个80年代,可在中国知网查到的以“大学与城市”为篇名的相关论文只有寥寥几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办大学、城市与大学联合办学等问题,重点讨论城市办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基本上属于经验性的总结和反思。除此之外,大学与城市关系的研究零散地渗透在少数相关的文献中。综合来看,1949—1990年的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处在潜在性的酝酿和萌发阶段。

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贫瘠或被边缘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1949-1978年是中国社会的“百废待兴期”,更是中国社会形成新的“秩序”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国家的政治思想高度集中,行政力量作为一种主导力量无处不在地控制了一切社会领域,与政治关联的价值、标准等因素在各领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很难进入学术视野。二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到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得到转移,“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该时期的主旋律,经济体制改革则率先而行,边缘化的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也带有这种色彩。

二、1991-2000年: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点状性生长

20世纪90年代,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影响着高等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多种形式办学体制的出现,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文明的进程。

该时期大学与城市发展研究进入一些研究者的视野,这些研究者多是某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以及教务长,关于大学与城市发展研究还是较多地侧重于经验的介绍,相关的专门研究还是不多,并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城市办大学仍然是90年代研究的焦点问题。一些研究者通过援引英美等国的新大学运动,将当年广东省中心城市办大学的事件称为“中国新大学运动”。“中国新大学运动”以“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目的,是高等教育地方化、多样化一次尝试,为大学服务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一些研究从时代背景出发,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论述了中心城市办学的历史必然性。一些研究以广东省为例,阐述了中心城市办大学的经验、问题和对策。一些研究着眼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了依托师专办综合性地方大学的建议。一些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办大学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办出自己的特色。

其次,大学与城市文化建设成为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新视点。储皖中认为,高等教育与城市文化之间是相伴相生、兴衰与共、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大学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的对城市文化起着丰富、活跃、引导、提高、变革、更新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也以物质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的方式,跨越大学的校门,加入到城市大乐章中,渗透于或直接作用于整个城市的社会文化。同时也许注意,受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是不健全的,导致它的创造文化功能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致使高等教育在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没有担当主角的角色。

再次,大学与城市国际化开始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林春拓从香港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沿海高校对城市国际化建设的作用,并认为开放型、具有国际水准一流大学的兴起,昭示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人才战略胜利的开端。

三、2001-2015年: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立体式展开

1999年擴招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车道。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4的5.7%升至2002年的15%,仅用了8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采取了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拓展并举的发展战略,不少城市新建了大学,大学与城市日益成为一个关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大学与城市关系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大学与城市”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能够检索到70多篇论文,主要聚焦于大学与城市互动研究、大学与城市国际化、大学与城市经济发展、大学与城市创新、大学与城市文化五个方面。

(一)在大学与城市互动关系方面

多数研究者认为大学与城市互动是历史的必然,两者一荣俱荣、一衰则衰,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大学诞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的发展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为城市带来无限的发展商机,两者在发展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相互融合、匹配相生、双赢共进而又相得益彰。一些研究者以美国、英国、日本的个别研究性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案例分析为例,根据新城市定位对大学的需求,阐述两系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他们认为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大学各有优势和不足,两者之间的互动应“因地制宜”,有选择的进行。一些研究者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大学与城市的渊源关系,认为“大学城市化、城市大学化”是21世纪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按照时间序列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分段研究。一些研究在整体视域下,基于整个城市区域,乃至全国、全球的视角,解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他们认为大学对城市绝非经济回报那么简单,它在政治、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把大学看成城市经济的附庸是短视的行为,是对两者关系简单化、功利化的理解,忽视两者广泛而多层次的合作,是值得反思的。一些研究着眼于管理模式、路径分析、城市规划等方面[2],他们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找出中国大学城市存在的问题,规划大学城市的建设,他们认为,大学与城市是在矛盾与冲突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断形成新的平衡与协调过程,找到双方利益的均衡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大学与城市国际化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参与国际竞争、共享高质资源已变得十分迫切,高校国际合作的开展对加快中国教育改革步伐和促进本国优质教育资源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不止是一种战略目标的定位,同时也是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研究者把大學与城市国际化分为不同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均包含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软实力方面是两者均有开放性、融通性、吸引力和影响力等,硬实力方面两者均有较高的现代化程度,该研究对我国大学与城市国际化认识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刘长敏、马万方、张文峰等认为办学理念与机制的国际化、师资构成与学生来源的国际化、课程设置与管理及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等构成大学国际化的重要特征[3],并以香港为个案研究,分析了香港国际化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对国内高校的启示。

(三)大学与城市创新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加大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能的大学无疑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源泉。随着创新作用的日益显现,研究型大学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从不同的视阈广泛展现开来,其关键的作用也被不少研究成果所证明。如章仁彪、官远发借鉴社会学理论,提出创意城市的3T要素: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容忍(Tolerance)与三区联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并认为不同利益主体找到共同利益的均衡点是实现三区联动发展的关键[4]。李栎、张儒林、何亚岚、韩振华以具体个案为例借鉴其经验,对我国创新模式的增加起到推动作用[5]。在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城市建设方面,研究者们主要聚焦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城市的关系、有效路径的分析与创新模式两个方面,研究层面多属于中观和微观层面。近年来,一些具体个案研究在国内外大学国际合作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指出研究型大学在知识转化、技术革新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研究者通过统计《中国科技年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城市科研活动的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情况、科研项目投入及城市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在基础性研究方面的主导地位。

(四)在大学与城市经济方面

随着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各省市纷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区域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的主要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博克说“我们不知道一个没有大学的城市会更富有还是更贫穷,因为谁也无法预知没有像大学这样的大机构存在的社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但是,我们相信,相对来说,很少有其他方式可以像大学那样给一个城市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效益”[6]。一些研究者认为研究型大学是新型产业的智力源和城市经济的发动机,不仅为城市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研究型大学作为城市最大的雇主,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人才和新知识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五)在大学与城市文化方面

赵沁平把“引领文化”作为大学的第四功能,这一认识触及大学自我认识的核心[7]。宋俊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把大学与城市社区文化融合共建的现实路径分为政策与法律、资金与技术、教育与服务、就业与实践、资源与环境等多个方面。赵俊芳从大学与城市社区互动的研究视角,把大学郊区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划分为四个时期:发轫与拓展、疏离与弱化、反思与建构[8]。陈斌、张维维、郑剑针对中国大学的分类,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服务城市文化方面存在不同,并根据不同类型高校文化功能的层次,把大学服务城市文化定位分为创新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文化、传播弘扬城市文化三个层次[9]。杨柳、史国栋针对大学本质和功能,通过哲学性的反思揭示了文化建设研究的新思路——面向未来的理性审视[10]。衣俊卿通过对教育的本质定位,区分了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把大学本质规定性描述为:“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由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乃至社会的各方面进步”变狭窄的“校园文化”为宽广的“文化校园”[11]。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研究成果数量增多;二是研究主体多元化,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纷纷介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三是研究方法日益多元,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大学与城市的历史渊源、历史与现实、继承与超越、反思与启示等;四是研究成果百花齐放,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反思性研究、批判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并存;五是研究内容拓展到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大学与城市国际化、大学与城市的冲突与合作、大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大学与城市文化、大学图书馆与城市发展、大学郊区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大学园与城市社区、大学与城市创新等诸多主题;六是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成为研究的焦点。可以说,21世纪以来的这二十多年,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实现了由点到面再到体的质的飞越,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四、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的生长点和新空间

大学与城市关系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切入,同时也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切入,以往的一些研究运用哲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大学与城市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以后可以着重运用系统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空间经济学、民族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研究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探索大学与城市互动规律,寻找大学与城市互为资本和相互联姻的机制。

大学与城市关系是系统性的,研究重点要从大学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化等拓展到大学与城市的医疗、卫生、交通、建筑、旅游、生态、环境、治安、文明、智慧、规划、管理以及人口素质等,深入探索大学与生态城市建设、大学与绿色城市建设、大学与和谐城市建设、大学与科技城市建设、大学与创意城市建设、大学与文明城市建设等的互动模式与机制。

参考文献:

[1]阎光才.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6).

[2]俞靜.高校规划设计院战略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3]刘长敏,马方方.刍议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的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4]章仁彪,官远发,王雁等.创意城市与现代大学:从3T理论到三区联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7.

[5]李栎,张儒林.拓展内涵,发挥大学城在城市创新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6]德里克

Symboln@@ 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陈军,徐小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2.

[7]赵沁平.发挥大学的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

[8]赵俊芳.大学郊区化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

[9]陈斌,张维雅,郑剑.大学服务城市文化功能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10]杨柳.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江苏高教,2007(02).

[11]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责任编辑:蒲应秋)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city is worthy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survey and exploration. The facts show it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excitement of the researchers. Backtracking the historical ecolog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city and revealing the period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re of great important to finding out the growth points of researching university and city relationship, expanding the space of the research and produce new creative fruit of the research .

Key words:university and city; relationship; historical ecology

猜你喜欢
关系
商业保险与信用担保关系问题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34:2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1:51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浅析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8:25:02
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实证分析
探究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环球时报(2014-06-25)2014-06-25 14:36:51
新西兰旅游界恶补“关系”开发中国商机
环球时报(2013-09-15)2013-09-15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