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及其原因

2018-09-10 04:18李金梅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大众文化

李金梅

摘 要:有媒体称人类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那么后真相时代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因素导致人类进入后真相时代?文章认为后真相时代突出表现为知识认可情感化,日常交往物化,价值追求娱乐化三个方面;人类进入后真相时代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效应,后真相时代是基于真相的特性和人性的弱点,在市场逻辑和科技催化剂的双重作用下出现的。

关键词:后真相;价值追求;市场逻辑;科技催化剂;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2-073-04

一、后真相时代的界定

真相,即事物的本来面貌与真实情况。它与事实和真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真相不是表面的事实,而是关乎意义、关乎本质的存在,事实除了包含真相以外,还包含假相。而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疇,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与真相相一致的认识。人类追求真理,就是为了获得对真相的认识。“后真相”不是指客观事物无真相,也不是指主体反对真相,而是指人们不再集中关心真相;人们的注意力分配次序在不自知中发生了变化:由以往较多地聚焦于对事物真相的究诘,变换为漠视真相而首先关注立场、情绪和利益,然后才顾及事物的真相。人类探求和掌握真理的发展史表明,主体的立场、情绪和利益在真理性认识中恰恰不能作为第一关注对象,即不能作为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来追求,它们应该是而且只能是真理追求过程的副现象或副产品。对真相的不关心、不尊重正是人们把立场、情绪和利益作为首要目的去追求的结果。因而“后真相时代”,意味着人类社会行为在当今时代所发生的文化取向及其价值格局的调整和变化。

“后真相”一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首次使用该词,将其表述为“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情形;[1]2004年,美国传媒学者拉尔夫D·凯斯在出版《后真相时代》一书中用“后真相”阐释西方选举的政治新动向,即在后真相时代,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2] 2010年,博客作者罗伯茨(David Roberts)提出了“后真相政治”一词,表示公众舆论和媒体叙事已经成为几乎与政策(立法的实质)讨论完全脱钩的一种政治文化。[3]而2016年备受注目的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等事件重新激活了“后真相”一词,2016年底《牛津词典》将其评为英语世界年度热词,并定义为:在塑造公众对现象的意见时,客观事实不如情感和个人信念有影响力。[4]“后真相”一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广泛关注。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后真相”一词的出现和热化都与政治直接相关,因为政治是人类公共生活的集中表现。时至今日,“后真相”不仅是对特有政治现象的反映和表达,而且是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方面特质的表征和阐释。这个问题值得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研究。

二、后真相时代的特征

2016年西方社会经历了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后,有媒体称人类已进入后真相时代。如英国《独立报》在推特中悲观地感叹:我们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而且回不去了。[2]那么我们不禁会追问,后真相时代的根本变化是什么呢,有哪些具体特征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在不自知中发生了变化。相较于之前人们对真相、事实的孜孜以求,后真相时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事实,人们越来越不关心真相,而只关心立场、情绪和利益。具体而言,后真相时代的特征表现为知识认可情感化,日常交往物化,价值追求娱乐化。

1.知识认可情感化

首先,知识的选择不是从其真理性内含及其指导人类实践的社会价值出发,而是从生活世界的切身事物、日常小用出发,低微的实用主义左右着人们的知识眼界。在各类夸大效应的小商品包装、广告推动下,形形色色的养生学、烹饪与美食学、瘦身与保健学、美容护肤学、育儿学、投资理财学、旅游观光学、室内装饰学、着装学、讨好上司学、冲突私了学、防身防骗术等五花八门的打着科学幌子的知识信息被媒体热炒狂推,受众因其贴近生活、疏解困惑引发积极反馈,乐见多取。至于关涉人类前途命运和各类重大安全问题的重要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前沿探索,则不为广众问津。真理、科学的求索让位于生活技巧的情绪化满足。其次,是各类知识的真理性追问和检验让位于情绪化认同。大量的消费理念、购买行为、价值判断是跟着情绪走的,凭眼缘、凭感觉、听别人说的做判断、办事情。这样,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从众心理代替了对事物的真假虚实判断,主观性的体验代替了对事物及其认识的严格实践检验。其结果必然是对假相的盲信或放纵,对真相的伪化或拒斥,行走在真假不分的混沌里。

2.日常交往物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双向关系,“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5]一方面交往方式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和市场经济相适应,人类的交往方式变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下的交往,人摆脱了对人的依赖性,但陷入了更深的对物的依赖,人们之间的交往物化。这种物化的交往方式主要体现为以利益为导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交换关系、功利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符号化、表情化、公关化、虚拟化,交往的原则、态度和方式变成了公式性的技巧,可虚造、可复制的交往模式取代了现实生活中情真意切的交往。另一方面交往方式又是物质生产方式及以此为基础的整个人类生活的前提。当一切交往都成了实现利益的工具时,虚情假意取代了真心实意,人们在交往中怠慢了生活的真实,久而久之,就会在生产和生活中解构真相。

3.价值追求娱乐化

在商品经济和大众享乐文化的浪潮中,娱乐至死和逃避对真相孜孜不倦的求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因此,人们在大众文化中几乎找不到与自己、与生活、与死亡、与宇宙的巨大神秘进行拼搏的人的内心的探询。没有出自人类本性的反抗,没有俄狄浦斯这个解谜人和斯芬克斯这个出谜人,没有对于存在的底蕴的令人晕眩的潜入,因为一切在那里都处在水平状态、在现实的和想象的事件的表面和在平移中发展”。[6]价值追求的娱乐化是对理性的逃避,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的思维简化、矮化,习惯娱乐而淡忘思考,习惯喧嚣的表象而忽视深层次的探索,真相消解在娱乐化的碎片中。后真相时代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生产力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不断提升,但精神追求却在退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人生的价值意义却在失落的边缘。

三、后真相时代的根据

笔者认为后真相时代是基于真相的特性和人性的弱点,在市场逻辑和科技催化剂的双重作用下出现的。首先人们关心的第一次序不是真相而是立场、情感和利益,这是由真相的特性和人性的弱点决定的,其一真相不是一劳永逸的成品,而是层层面纱背后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曲折性和深邃性,人与生俱来的惰性使得人们容易逃避对真相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其二真相不是美丽的抒情诗,而是有痛苦、有丑恶、有阴暗面的存在,人的恐惧也使得人们逃避对真相的探寻。真相的特性和人性的弱点是一直都存在的因素,除此之外,我们所处的时代出现了新的异化,人们被市场逻辑规制,被科技的力量操控。市场逻辑利用和放大了人性的弱点,科技催化剂强化了人性的弱点。市场逻辑和科技催化剂是互相助长的,科技的发展强化了市场逻辑对人类认知的渗透和强势,市场的逻辑也放大了科技的催化作用。各种因素在这兩种作用下表现为以下几点。

1.媒介之遮蔽

从有共同生活开始,人们之间的交往都是以媒介作为中介的。语言是人们交往的主要媒介,后来媒介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从有语言以来,我们所接收的信息都是媒介化之后的产物,对真相的寻求本身就是一个拨开层层云雾的过程。按照马克思的思维,事物发展得越充分,其自身的矛盾就得到越充分的显现,时代发展到今天,市场逻辑的操控和科技的强势发展使得真相的不确定性、曲折性和深邃性更甚之,人的惰性被放大,变得异常浮躁和急功近利,真相的特性和人性的弱点充分地暴露在外。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知识信息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能抓住消费者时间的商家就是最大的赢家。因而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机制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剖析和呈现事实为追求,而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抓住公众的时间。于是产生了眼球经济,出现了标题党、各种新闻头条,用醒目的、夸张的、隐晦的甚至是曲解的话语迎合受众。一些新媒体人甚至高呼“总编死了”,有些新闻客户端直接打出了“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等口号。而且随着网络信息的无所不至,各类言说、点赞、刷屏行为,成为屏蔽网众通向求真问是的阻隔,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扑腾挣扎,身不由己地受到诱导、包围和裹挟,丧失了很多追问真相的机会和内驱力,甚至跟着制造和扩散虚假信息。无论是程序员事件的反转还是江歌刘鑫案的反转,都让人感受到了这样一种众人起哄、不求真是的信息氛围,而这种氛围必然在主观意识和社会风气方面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实相间、真伪难辨的世界里,不但让虚假信息、伪化符号遮蔽了大量真相,而且在人们的知行取向上也消蚀了许多求真问是的心理能量。

2.大众文化之形塑

市场经济必然会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需要享乐主义的伦理作为支撑,而大众文化正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浅层次的、强调感官刺激的一种泛审美文化,其突出的特征是各种文化生产尤其是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推销,追求的是市场效应和资本增殖。因而受众、消费者的需求和乐取,便成为文化产销行为竞争的稀缺资源。博眼球,争点击率,最终是产品市场占有率竞相成为博弈的内容。因而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经营,根本的生产策略是投人所好、博人之乐、娱人之心,而非教人以知、授人以能、明人以真。这样的消费文化市场取向,以文化的生产特质培养和造就了消费文化主体的心理和好恶,在求乐而非致思,在娱心而非求真。

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愚人的文化,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能思维,而大众文化却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这一能力弱化,人开始把追求肉体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享受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目的本身的时候,正是人的弱点充分显现,思维矮化、退化的时候。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追求却在倒退。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应有的使命,本应该是从积极的方面塑造国民性格和国民品味,但却受到市场逻辑的规制,变成了通过各种商品的方式呈现的迎合市场、迎合低级趣味的文化,无需深层思考、无需费心咀嚼的大众文化只能让我们离真相求索越来越远。

3.网络虚拟之助推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时代。网络虚拟本来就是科技化浪潮的产物,其运作逻辑同样受到市场逻辑的规制与渗透。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虚拟网路本身并没有价值观,但其虚拟的内容和形式主动迎合享乐、纵欲文化的低级趣味,却是因为受到市场逻辑的规制。科技的发展成了享乐伦理贯彻到底和市场逻辑运作的助推器。一方面网络虚拟加剧了真相的特性,这个时代似乎可以把任何东西都虚拟出来,甚至包括人的感觉,可以以假乱真,假亦是真,真亦是假,假假真真,很难分得清楚。真相的曲折性、隐晦性和深邃性充分显现。另一方面也助推了人性的恐惧与惰性,人活在一个虚拟的麻痹世界里自知而又不全知。一是面对互联网上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人们失去了探求真相的耐心,变得浮躁,通常从自我的利益和感性出发对各种信息作出反应。二是人们通过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得到的感觉上的满足以逃避对现实生活中真相的探寻,这种满足也许是欺骗性的,但却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暂时忘却现实烦恼的空间场所。面对真相的隐晦与残酷,网络虚拟的美好与虚幻给人的恐惧和惰性提供了精神的鸦片,人们在自我麻痹中暂时忘却了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使命。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我们都生活在一张巨大的虚拟的网之中,虚拟网络对人们追求真相的解构,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上,这种交往模式和思维模式迁移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交往虚拟化、公关化、符号化、表情化,虚假的技巧模式代替了情真意切的交往,人们的生活被假相遮蔽,思维被假相占据,渐渐地惯于这种虚假的方式并将其上升且固定为常态模式。

后真相时代是一个理性失控的时代,是逃避理性的时代。真相解构、价值失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该何去何从?在市场无限制逐利逻辑和科技催化剂作用下,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只会越来越明显,探究其特征及根据,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们正生存于其中的时代,以期寻求人类真正自由解放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易艳刚.“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标准之变.[J]青年记者,2017(2)上:17.

[2]刘学军.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对美式民主的考验与挑战.[J]新闻战线研究走廊,2017(2)上:110.

[3]周睿鸣、刘于思.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后真相”语境下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J]新闻记者,2017(1):40.

[4]Robert Dale.Industry watch: NLP in a post-truth world[J]. Natural Language Engineering,23 (2): 31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6][法] 埃德加·莫兰.时代精神[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4.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