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协配手段;共现规律;功能制约
[摘 要] 现代汉语协配句的协配手段有多种,就其共现情况而言,可分为同类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和异类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两大类。前者主要体现在协配动词的共现原则以及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两个方面;后者主要体现在协配副词与协配动词的组配条件,协配副词与协配类固定短语、协配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要求以及协配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协配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语序三个方面。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8)02-0084-11
1. 引言
协配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协配施行或遭受某种动作行为,或协配处于某种状态,或协配具有某种关系的一种句子,其典型句法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配参与者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二是协配参与者之间必须具有协作配合关系。从语义功能上而言,协配句重在表达协配语义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广义的协配关系,它既包括协同关系,也包括交互、分配、轮流关系。在现代汉语协配句中表达协配语义的手段非常丰富,陶红印(1987:344-382)、袁毓林(1989)、张谊生(1997)、刘丹青(1986:17-33,2000:209-240)、李临定(2011:149-153)等都有相关论述,只是所用名称不同而已②。总的来说,协配手段通常由协配动词、协配副词充当,如“会晤、相爱、一起、互相”等;也可以由协配短语充当,如“同甘共苦、X来X去”等;还可以由协配句法结构充当,如“句法回环结构、疑问代词呼应结构”等。但是这些协配手段并非彼此互不兼容。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共现,共同表达行为主体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本文根据协配手段语法性质的不同,将协配手段的共现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同类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一种是异类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前者是指相同性质的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后者是指不同性质的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在同类协配手段的共现中,我们主要探讨协配动词之间的共现原则、协配副词之间的共现层级问题;在异类协配手段的共现中,主要探讨协配副词与协配动词、协配类固定短语、协配句法手段之间的共现搭配情况,以及协配类固定短语与协配句法手段之间的共现语序问题。
2. 同类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
2.1 协配动词之间的共现原则
在现代汉语协配句中,单独一个协配动词尽管能够构成协配句,但有时也会出现协配动词连用的情况,而协配动词的连用主要受以下四项原则的制约。
2.1.1 句法功能原则
现代汉语协配动词中有一类动词常常作状语,具有副词化倾向,即在句中通常充当状语。如“比肩、并肩、合伙、结伴、携手、联名、联手、联袂、并力、并排、交错、交叉”等,在袁毓林(2010:279-309)的研究中都属于协同动词,且《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将其标为动词,只有“比肩、并肩”兼标副词。①这些动词在与其他协配动词连用时,常常放于其他协配动词之前。由于其他协配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而这一类协配动词充当的是状语,按照汉语的语序排列规则,状语通常在谓语之前,所以我们称这种共现顺序所遵守的原则为句法功能原则。如:
(1)川井郁子曾与王菲等著名歌手和乐队联袂合作。(北大语料库)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偶尔听到几声淘气的鸡鸣狗叫。(BCC语料库)
例(1)“联袂”和“合作”在词典中标注的词性都是动词,但是它们连用时出现顺序只能是“联袂”在前,“合作”在后,这是因为从句法功能上来看,“联袂”充当的是状语,表示“合作”的方式,而汉语的语序规则是状语在谓语核心之前,所以两者共现的原则遵守的是句法功能原则。同理,例(2)“交错”和“相通”词典也标注为动词,但是“交错”在句中作状语,“相通”作谓语核心,两者的共现也遵守句法功能原则。
2.1.2 时间顺序原则
戴浩一(1988)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是现代汉语语序的一条重要原则。该原则强调了现代汉语的自然语序是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对客观现实行为的模拟。现代汉语协配动词连用同样遵守时间顺序原则,即先发生的动作行为在前,后发生的动作行为在后。如:
(3)她深入基层,广泛和老同志们接触谈心,召开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北大语料库)
(4)咱俩今日便在重阳祖师的座前拜堂成亲,结为夫妇,让咱们祖师婆婆出了这口恶气。(金庸《神雕侠侣》)
例(3)中“接触”与“谈心”具有时间先后之分,在自然进程中通常协配项是先接触,然后才谈心;相反,如果“谈心”置于“接触”之前则不符合事理逻辑,所以该例遵守时间顺序原则。同理,例(4)“拜堂”位于“成亲”之前,因为一对恋人通常只有经过“拜堂”的仪式之后,才可以称为是“成亲”。
2.1.3 词序固有原则
词序固有原则是指在两个协配词语中,如果有一个语素相同,而另两个语素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则这两个协配动词的顺序只能以这两个不同的语素构成的词语的词序作为排列顺序。换言之,这两个不同的语素所构成的词语的顺序就是该词语的固有顺序,而这种词语的固有顺序正是这两个协配动词排列顺序的决定因素。如:
(5)该关关员克服孤獨、缺水等困难,与走私分子斗智斗勇,出色地完成了缉私任务。(北大语料库)
(6)他们二人相搀相扶,互帮互助艰难地登上清凉山,缓慢地走进南阳庙里去了。(曹尧德《屈子传》)
例(5)“斗智”和“斗勇”中“斗”为共有语素,“智”和“勇”为相异语素,但是由于“智勇”常在一起组成词语,如“智勇双全”,所以“斗智”和“斗勇”在句中的语序只能为“斗智”在前,“斗勇”在后。同理,例(6)“相搀相扶”“互帮互助”中“相”和“互”为共有语素,“搀”和“扶”“帮”和“助”分别可构成词语“搀扶”和“帮助”,所以“相搀”位于“相扶”之前,“互帮”置于“互助”之前。
2.1.4 语言习惯原则
张谊生(2000:230)指出副词的连用受行文习惯的制约,我们认为协配动词的连用同样也会受到行文习惯的制约。具言之,有些协配动词长期以某种顺序出现,以致形成一种较为稳固的先后顺序,通常不再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可以将这种原则定为语言习惯原则。但这种原则不同于词序固有原则,它是指两个协配动词的连用顺序受语言习惯的制约,而词序固有原则依据的是两个协配动词中相异语素的词序。如:
(7)我和章竹安在车水马龙的街头邂逅相遇,巧得有些俗套,像一个老掉了牙的艳情故事的开头。(姜丰《爱情错觉》)
(8)几番苦口婆心,姑嫂两人握手言和,家庭又有了欢乐。(《北京日报》2001年4月23日)
例中“邂逅”和“相遇”是同一个意思,“握手”和“言和”可以同时发生。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它们似乎可以相互交换位置,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却很少出现。这是语言习惯制约的结果,因为在已有的言语实践中,人们通常只以例中的顺序予以表达。这里尤以例(7)最为典型,其最早在《诗经》中的连用顺序就是“邂逅”在前,“相遇”在后。如:
(9)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先秦《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10)予与夫人娘子,本不相识,暂缘公使,邂逅相遇。(唐·张鷟《游仙窟》)
当然,协配动词连用并非都遵守以上原则,有些并列的协配动词共现时也可以出现相互交换位置的情况。如:
(11)a.两军混战,场景壮观,人物战马形象生动,重叠交错。(北大语料库)
b.梦里,母亲和大娘的身影交错重叠,让我几欲疯狂。(小渝《赤雪情殇》)
(12)a. 哼!那天吃饭的时候,谁和妹妹斗气拌嘴来着?(老舍《小坡的生日》)
b. 她没表现出一丁点的失意,仍是笑笑地与他拌嘴斗气。(楼雨晴《口是心非》)
这是因为例(11)“重叠”和“交错”表示的是事物的状态,它们在时间上无所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因此两者连用时顺序较为自由。例(12)也是如此,“斗气”和“拌嘴”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前者侧重的是心理,后者侧重的是行为,因此从时间上而言,也不分先后,所以两者出现的顺序全凭说话人自己的习惯。
2.2 协配副词之间的共现层级
协配副词是表达参与者之间具有协作配合语义关系的副词。从参与者之间的动作行为方式上而言,现代汉语协配副词主要有五类:
“一起”类:包括“一并、一起、一齐、一同、共同、一道儿、一块儿”等;
“互相”类:包括“互相、相互、交互、竞相、争相”等;
“轮流”类:包括“轮流、轮次、轮番、更番”等;
“分别”类:包括“分别、分头”等;
“比肩”类:包括“比肩、并肩、对脸、对面、齐声、交口”等。
2.2.1“一起”类副词与其他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
就协配副词共现情况来看,“一起”类副词最为活泼,能置于其他四类副词之前,共同修饰谓语核心。这是因为“一起”类副词是限制性的,而“互相”类、“轮流”类、“分别”类和“比肩”类都是描摹性的。而据张谊生(2000:209)研究,描摹性副词一般只能紧贴中心语,而限制性副词主要是用来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加以区别和限制的,所以“一起”类副词能置于其他四类副词之前。如:
(13)我们一起互相点烟,我擦火柴,连划几根才擦着,刚点了一支又灭了。(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4)子女一起轮流照顾老人,要求公开老人账目是否合理?(百度搜索)
(15)当天下午,葛兵和曾益一起分别找宋春伟和葛卫梁进行了谈话。(BCC语料库)
(16)凌霄与婉贞曾在幽州一同并肩作战,重夺雁门关时,两人都乔装潜入城中。(凌祯《女状元》)
2.2.2“分别”类副词与其他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
“分别”类副词次之,可以置于“互相”类、“轮流”类和“并肩”类副词之前,共同修饰谓语动词。这实际上是遵守了史金生(2003)所说的“由先到后”的原则,先发生的情状在前,后发生的情状在后。因为行为主体只有先“分别”,然后才能进一步与其他参与者“互相”发生某种行为,或者进一步去“轮流”做某事,抑或是“并肩做某事”。如:
(17)董飞卿跟高梅、姜明分別互相见了礼,才跟芸姑走了。(BCC语料库)
(18)由于停棺处空间有限,亲友只能分别轮流走近棺侧看看死者。(沈从文《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19)转瞬间,四男四女,分别并肩而立,横剑当胸,一副凝神待敌的样子。(卧龙生《天香飙》)
2.2.3“互相”类副词与其他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
“互相”类副词再次之,通常可以置于“轮流”类和“并肩”类副词之前,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关系,即“互相”类副词先修饰“轮流”类或“并肩”类副词,构成一个副词短语,然后再修饰谓语动词。因此这类副词连用顺序一般不能发生改变。如:
(20)两人轻轻聊了一会儿,互相轮流睡觉。(姜戎《狼图腾》)
(21)我和张大牛互相对面站着,中间隔着三尺左右。(傲无常《无良皇帝》)
2.2.4“并肩”类副词与其他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
“并肩”类副词与其他类副词的连用情况较弱,通常置于“一起”类副词之前,极少数用例见于“轮流”类副词之前。如:
(22)黄皓点点头,于是三个人并肩一起向外走,向着七彩钟乳石林的方向走去。(拭剑《修真种植大户》)
(23)目下这两组并肩轮流攻上,威力之大,又与昔日大不相同。(司马翎《铁柱云旗》)
其实,“并肩”类副词置于“一起”类副词之前是一种变序现象,而变序的原因主要是和说话人强调的重点有关。史金生(2003)指出:“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个成分,就可以打破常规顺序,把要强调的成分放在前面。”如例(22)将“并肩”置于“一起”之前实际上就是为了强调他们向外走的方式。
2.2.5“轮流”类副词与其他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
“轮流”类副词与其他类副词的连用情况最弱,通常不能置于其他类副词之前,因为“轮流”类副词的[+可控性]特征较强,便于凸显行为方式,所以只能紧靠谓语动词。
这样,我们按照协配副词内部共现度的强弱,可以将其共现层级排列如下(“>”表示“先于”):
“一起”类 >“分别”类 >“互相”类 >“并肩”类 >“轮流”类
處于层级最强位置的为“一起”类副词,其次为“分别”类副词,再次为“互相”类副词,更次为“并肩”类副词,最弱的为“轮流”类副词。但是这并不是说这四类协配副词可以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相反,在实际语料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三类以上的协配副词连用的情况,至多只有两类副词同现的用例。不过,这种共现层级也反映了语义接近和线性次序这两种语序临摹原则。前者如袁毓林(2002)所指,它“强调语义上有关联的词项要尽可能的紧挨在一起,或者说在概念空间中语义距离近的词项在语句中的线性距离也相应地近”。后者如张敏(1998:166)所指,它不仅体现在语序和自然时间顺序的一致性上,而且还体现在语言成分的次序和其语义辖域的大小相应上。
就“一起”类副词而言,它主要遵循语义接近原则,因为袁毓林(2002)指出,协同副词“要跟前面的某个复数性的名词性成分相呼应,又不宜于太紧靠谓语动词”,所以它一般位于协配副词共现层级的最前端。“分别”类和“互相”类副词的位序遵循的是线性次序原则,前者体现在时间的先后之分上,即先发生的在前,后发生的在后;后者体现在语义辖域的大小上,即“互相”类副词与其他类副词连用时,体现的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最后,“并肩”类和“轮流”类副词的位序遵循的也是语义接近原则,因为这两类副词按史金生(2003)的分类都是表达方式的副词,而袁毓林(2002)进一步指出,方式副词表示某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宜于紧靠谓语动词,这就是说,方式副词与动作行为的语义关系更近,所以它们通常排在后面。
3. 异类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
3.1 协配副词与协配动词的共现搭配
王颖(2013)在研究交互动词时,根据外部语义关系将其分为联合交互动词和相互交互动词,并指出大部分联合交互动词都可以受“一起”修饰,相互交互动词一般不能受“一起”修饰,而只能受“相互”类副词的修饰。这种观点基本符合事实,但区分较为粗略。此外,我们不打算采用交互动词的说法,因为如用“交互动词”,然后再在其前加“相互”,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因此,本文采用“协配动词”的说法,相应地,则将“联合交互动词”称为“联合协配动词”,将“相互交互动词”称为“交互协配动词”。
3.1.1“一起”类副词与联合协配动词的共现搭配
就联合协配动词而言,能与“一起”类协配副词共现的主要是以下四类:
3.1.1.1 合作类
合作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联合共事关系,主要包括“联手、联合、联欢、联名、合作、共事、共建、共度、共议、共勉、携手、并肩、并举、并力、并存、并发、合唱、齐唱、合称、碰杯、同行、同事、同学、厮守、厮混”等词。如:
(24)他们和驻地民警一起联手查获了这个非法维修燃气用具的窝点。(《北京晚报》2001年7月8日)
(25)约瑟夫与父亲一起并肩征战,真可谓“上阵父子兵”,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北京晚报》2001年1月18日)
3.1.1.2 聊天类
聊天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会谈关系,主要包括“畅叙、唠嗑、唠扯、谈天、谈话、谈心、叙旧、叙谈、聊天、攀谈”等词。如:
(26)我们什么都没干,就是一起聊天来着。(王朔《给我顶住》)
(27)(他们)然后干跺着脚后跟,一同在草地上谈心去了。(老舍《二马》)
3.1.1.3 比赛类
比赛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娱乐关系,主要包括“比赛、比试、打交道、打牌、赛车、摔跤、赛跑、跳舞、下棋”等词。如:
(28)他举止文雅,谈吐大方,对她很有礼貌,即使同她一起跳舞也彬彬有礼,从不动手动脚。(戴婕《寻找新感觉的姑娘》)
(29)有的和朋友一块儿打牌,听到大喇叭广播:“村子进水了,大家赶快转移!”(《北京晚报》2001年12月22日)
3.1.1.4 商讨类
商讨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商谈讨论关系,主要包括“辩论、密商、密谈、洽商、洽谈、倾谈、商量、商洽、商谈、商讨、商议、商酌、深谈、谈判、交谈、谈论、探讨、讨论、研讨”等词。如:
(30)她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攻关方案,一起分析技术难点。(马京生《女中将聂力》)
(31)她同梅健群一同商量起如何给毛主席写信,又如何才能送到毛主席手里。(李卫平《阿曾妈妈》(2))
3.1.2“互相”类副词与交互协配动词的共现搭配
就交互协配动词而言,能与“互相”类协配副词连用的主要是以下四类:
3.1.2.1 对比类
对比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比较对立关系,主要包括“比较、比拟、比试、比美、比照、对比、攀比、对唱、对调、对歌、对换、对决、对垒、对立、对消、对照、对阵、对峙、等价、等身、等同、重合、重叠、重复、重码、重名”等词。如:
(32)两者相互对抗,致今未休,仍维持各自的优势。(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3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三法互相重复,甚至有的地方互相矛盾。(《北京晚报》2001年12月6日)
3.1.2.2 交错类
交错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交叉错杂关系,主要包括“交叉、交错、交锋、交欢、交换、交会、交火、交界、交手、交恶、交心、交战、交织、绝交、错开、错叠、错杂、换班、换工、换亲、倒换、掉换、搭班、搭伴、搭伙、搭界、搭配、搭档、配合、配对、匹配”等词。如:
(34)真实的海和梦中的海,互相交织着,使他有着复杂、矛盾的心情。(曾卓《文学长短录》)
(35)她们相互交换孩子抱了抱,大谈了一通抚养孩子的经验教训。(池莉《太阳出世》)
3.1.2.3 争斗类
争斗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抗衡斗争关系,主要包括“抵触、抵消、抗衡、决斗、决绝、决裂、诀别、角斗、角逐、争吵、争持、争斗、争夺、争抢、争执、争嘴、斗法、斗气、斗争、斗嘴、斗智、开打、开战、开仗、打架、干架、格斗、打仗”等词。如:
(36)当地时间23日刘易斯阵营宣布,刘泰大战也许要被迫取消,因为两位拳王与电视公司的合同相互抵触。(《北京晚报》2001年2月25日)
(37)两个初识的大学生一边和我的老母亲包饺子,一边悄悄地相互斗嘴,不时地传来我的老母亲一阵一阵愉快的大笑。(梁晓声《表弟》)
3.1.2.4 勾离类
勾离类协配动词通常表达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勾连分离关系,主要包括“勾搭、勾结、勾连、沟通、构怨、媾和、接触、接吻、衔接、连接、结拜、结伴、结仇、结伙、结盟、结识、离别、分别、分居、分享、分工、分离、分开、分手、区别、区分、吻别”等词。如:
(38)人家每天早晨出门都要互相接吻,互相说我爱你。(王朔《过把瘾就死》)
(39)师生紧紧拥抱,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北京日报》2001年12月18日)
3.1.3 协配副词与协配动词共现搭配的特殊情况
在现代汉语协配句中,联合协配动词通常跟“一起”类副词共现,交互协配动词通常跟“互相”类副词共现。但还有一些通常既不与“一起”类副词连用,又不与“互相”类副词连用,其主要是婚姻类协配动词。如“成婚、成亲、订婚、定亲、结婚、结亲、离婚、离异、复婚”等。因为此类协配动词和“一起”类协配副词连用表示的并不是协配项之间存在婚姻关系。如“张三和李四一起结婚”并不是指“张三”和“李四”之间具有婚姻关系,而是指二人同时结婚。
当然,也有一些协配动词既可以与“一起”类副词连用,又可以与“互相”类副词连用,这类动词主要是联合协配动词中的商讨类协配动词和合作类中的“联合、合作”等词。因为这类词在表达协作关系的同时,也能表达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如:
(40)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前景是很好的。(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41)与此同时,赞成与反对“杀猪”的两方纷纷借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北京晚報》2001年12月4日)
例中“合作”虽然具有协作性,参与者不能独自实现该动作行为,但是这两个词同时也能体现交互性,即一方与另一方合作,那么另一方同样也与这一方合作,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这对于“辩论”同样适用,因为甲与乙辩论,那么乙也一定与甲辩论。这说明,诸如“合作”“辩论”等词中实际既含有协作性,同时也含有交互性,因此这类协配动词既可以与“一起”类副词连用,又可以与“互相”类副词连用。
综上,我们将协配副词与协配动词共现搭配的情况列为表1。
3.2 协配副词与其他协配手段之间的共现
此处主要关注协配副词与协配类固定短语手段、协配句法手段的共现情况。在现代汉语协配句中,协配类固定短语手段主要有“X来X去”和“你X1我X2”两种;协配句法结构手段主要有句法结构回环手段和疑问代词呼应手段两种。但由于类固定短语手段和句法结构手段多具有交互特征,所以能与这两大手段共现的通常为“互相”类协配副词;除“你X1我X2”类固定短语外,一般不与“一起”类、“轮流”类副词连用。
3.2.1 协配副词与类固定短语手段的共现情况
3.2.1.1“互相”类副词与“X来X去”的共现
“X来X去”类固定短语利用“来”和“去”的空间反向关系可以表达交互语义,因此“X来X去”也是表达协配关系的一种手段。“互相”类副词在与其共现时,通常“互相”类副词在前,“X来X去”类固定短语手段在后。如:
(42)他们都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互相看来看去,仿佛根本就没听我的申辩。(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43)复旦子弟与美艳模特互相眉来眼去的,隔壁的客房有沙发有床有地毯,应该住得下他们。(卫慧《上海宝贝》)
3.2.1.2“互相”类副词与“你X1我X2”的共现
“你X1我X2”类固定短语利用人称代词“你”“我”的指称关系也可以表达协配语义。“互相”类副词在与其共现时,通常“互相”类副词在前,“你X1我X2”类固定短语手段在后。如:
(44)理想主义之所以退却,是因为他不能忍受人们相互你争我夺。(北大语料库)
(45)两个部落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又相互你攻我打,最终黄帝部落得胜,两族融合,成了炎黄族。(百度搜索)
3.2.2 协配副词与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情况
3.2.2.1“互相”类副词与句法结构回环手段的共现
句法结构手段不同于类固定短语手段,前者主要通过句法结构形式表达协配语义关系,后者则是利用类固定短语表达协配语义关系。余俊宏(2017)指出,句法结构回环就是一种常见的表达交互关系的手段。“互相”类副词在与其共现时,通常“互相”类副词在前,句法结构回环手段在后。如:
(46)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相互你请我我请你,你吃我吃大家吃。(北大语料库)
(47)他们的统一战线破裂了,相互你骂我,我骂他,没了一个好人。(百度搜索)
3.2.2.2“互相”类副词与疑问代词呼应句法手段的共现
疑问代词呼应手段利用疑问代词的互指功能也能表达交互语义关系。“互相”类副词在与其共现时,通常“互相”类副词在前,疑问代词呼应句法手段在后。如:
(48)我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可她们互相谁也不喜欢谁。(百度搜索)
(49)爸妈现在闹矛盾,互相谁也不理谁,我很害怕他们为点事打起来。(百度搜索)
“互相”类副词在与其他协配手段连用时,通常都置于其他协配手段之前,这是因为副词的功能是充当状语,而其他协配手段在句中都可充当谓语,而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是汉语语序的规则之一。
但需要说明的是,余俊宏(2015:46-48)指出,“你X1我X2”格式可以表达交互性、集体性、替代性和分配性四种语义关系,因此该格式既可以与“互相”类副词连用,也可以与“一起”类、“轮流”类副词连用,但不能与“分别”类副词连用。这是因为“你X1我X2”格式已经被识解为一个整体,尽管其内部可以做分配解读,但它整体充当一个句法成分,若用“分别”类副词将其整体分配给行为参与者,则X1和X2所表示的语义又不是全属于某一个参与者的,因此两者不能连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能与“互相”类副词连用的通常是表达交互语义关系的“你X1我X2”格式,能与“一起”类协配副词连用的主要是表达集体语义关系、少数是表达分配语义关系的格式,而能与“轮流”类副词连用的则一般是表达替代语义关系的格式。如:
(50)特勤队员们都渐地互相你拉我扯地喝起酒来。(叶天南《符医天下》)
(51)大家一起你推我搡,把小王推进了屋里。(自拟)
(52)当晚,他与妻子一起你剪我缝,忙了通宵。(BCC语料库)
(53)众人便轮流你背我抱的,一路上留下了不少的欢声笑语。(百度搜索)
例(50)“你拉我扯”表達的是交互语义关系,相当于你拉我我扯你,因此可以与“互相”连用。例(51)“你推我搡”表达的是集体语义关系,相当于大家一起推搡小王,而并不是你推我我搡你的意思,因此可以与“一起”连用。例(52)“你剪我缝”表达的是分配语义关系,即他和妻子一个人剪一个人缝,动作行为具有分配性,但由于该格式已经被识解为一个整体,所以可以和“一起”连用。例(53)“你背我抱”表达的是替代语义关系,相当于你背过我抱,我抱过你背,因此可以与“轮流”连用。
这样,协配副词与类固定短语手段、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情况也可列表如下:
3.3 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手段之间的共现
3.3.1 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语序
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协配句法结构手段之间的共现情况,理论上可分为四种:“X来X去”与句法回环手段之间的共现,“X来X去”与疑问代词呼应手段之间的共现,“你X1我X2”与句法结构回环手段之间的共现,“你X1我X2”与疑问代词呼应手段之间的共现。但由于“你X1我X2”与句法结构回环手段所表达的语义大致相同,两者不具有共现性,因此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协配句法结构手段之间的共现情况实际上只有三种。
3.3.1.1“X来X去”与句法回环手段的共现
“X来X去”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回环手段之间的共现,通常是句法结构回环手段在前,“X来X去”类固定短语手段在后。如:
(54)这样你偷我,我偷他,偷来偷去,乱成一片。(北大语料库)
(55)两个人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谁也没有占到便宜。(自拟)
3.3.1.2“X来X去”与疑问代词呼应手段的共现
“X来X去”类固定短语手段与疑问代词呼应手段之间的共现,通常是“X来X去”类固定短语手段在前,疑问代词呼应手段在后。如:
(56)两个人打来打去,谁也没有打到谁。(自拟)
(57)两个国家争论来争论去,谁也说服不了谁。(自拟)
3.3.1.3“你X1我X2”与疑问代词呼应手段的共现
“你X1我X2”类固定短语手段与疑问代词呼应手段之间的共现,通常是“你X1我X2”类固定短语手段在前,疑问代词呼应手段在后。如:
(58)两个人你推我拉,谁也不肯让谁。(自拟)
(59)夫妻二人你恩我爱,谁都喜欢谁。(自拟)
3.3.2 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手段共现的制约因素
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手段之间共现情况的制约因素在于这些协配手段的表达功能。从表达上而言,这四种手段具有三种功能,分别是描摹情状、引导归结和表达结果。
3.3.2.1 描摹情状
描摹情状的协配手段为“X来X去”、“你X1我X2”类固定短语手段和句法结构回环手段。如:
(60)两个人打来打去,算是哪门子运动,干脆禁掉算了。(北大语料库)
(61)她们在破坏自己的衣服,你推我挤,向前冲去。(北大语料库)
(62)那雨中的两个朋友,一副狼狈相,却偏又你笑我,我笑你,此情此景,真可以当作一幅绝妙的幽默画。(北大语料库)
例中“打来打去”“你推我挤”和“你笑我,我笑你”都是对协配主体动作行为的描写,因此它们体现的是描摹行为情状的功能。
3.3.2.2 引导归结
引导归结的协配手段为“X来X去”,但杨德峰(2012)指出这种格式在语篇功能上是不自足的,通常需要后续小句。因此,具有引导归结功能的“X来X去”不同于描摹情状功能中的“X来X去”。在描摹情状功能中,“X来X去”后跟的并不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而在引导归结功能中,曾传录(2008)指出,“X来X去”后跟的是一个归结性的语句,常含有“结果、总算、还是、最终”等。如:
(63)两人厮扭着一阵好打,屋子里砰然山响似的刮起了旋风。打来打去,结果难分输赢,因为上帝创造他们时,都赋予了同样大的力气。(北大语料库)
(64)《新晚报》开了几次会,谁也不接受任务。推来推去,任务落到了年仅33岁的唐人身上。(北大语料库)
例(63)说话人首先描写“两人厮扭着一阵好打”,然后用“屋子里砰然山响似的刮起了旋风”予以具体说明,最后概括指出“打来打去,结果难分输赢”。可见,此例“打来打去”后跟的是归总性语句,且其前还有标志性的词语“结果”。同样,例(64)“推来推去”前也有铺垫,即“开了几次会,谁也不接受任务”。这样,“推来推去”除了能概括表达一个推脱的过程之外,它还能引出一个表达结果的句子。如“任务落到了年仅33岁的唐人身上”正是推脱之后所产生的最终结果。可见,此类“X来X去”的功能就在于归结前文,引出一个总结性的语句。
3.3.2.3 表达结果
表达结果的协配手段为疑问代词呼应手段。该手段不是描写行为主体的动作行为,而是表达行为主体通过某种动作或行为而产生的相互具有或互不具有的某种结果。如:
(65)我杀了你的人,你也杀了我的人,旧债一笔勾销,咱们现在谁也不欠谁,该怎么着就怎么着。(王朔《我是“狼”》)
(66)他们面对面地站着,脸上带着凄厉的、甚至是严峻的神情,谁也不看着谁。(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例(65)“我杀了你的人,你也杀了我的人”是对行为人动作行为的说明,而这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谁也不欠谁”。例(66)行为人“面对面地站着”,彼此神情“严峻”,并没有与对方相看,所以其结果也就是“谁也不看着谁”。可见,“谁也不V谁”结构在句中的功能就是表达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3.3.2.4 功能制约
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手段之间的共现规律主要受其语用功能的制约,因为描摹情状、引导归结和表达结果三种语用功能的共现语序并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体现出先后之分。具言之,描摹情状的手段先于引导归结的手段,引导归结的手段又先于表达结果的手段,这种共现规律可概括为(“>”表示“先于”):
描摹情状>引导归结>表达结果
如:
(67)两个人你踢我,我踢你,可是踢来踢去,谁也没有踢到谁。(自拟)
(68)两个人你谦我让,谦让来谦让去,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自拟)
例中“你踢我,我踢你”和“你谦我让”都是描摹人物动作行为的,后面的“踢来踢去”和“谦让来谦让去”都具有引导归结功能,最后的“谁也没有踢到谁”和“谁也没有说服谁”都是行为最终取得的结果。因此,前文所论述的类固定短语手段和句法结构手段之间的共现情况,其实也就是受到了这种表达功能的制约。换言之,因为类固定短语手段和协配句法手段的表达功能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共现语序也不同。
4. 结语
现代汉语协配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构成手段有些可以相互兼容,存在共现性。但是协配手段不同,其共现规则也存有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了协配动词的共现原则,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协配副词与协配动词的共现组配,协配副词与协配类固定短语手段、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搭配,以及协配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手段之间的共现语序问题。就协配动词的共现原则而言,其主要有句法功能原则、时间顺序原则、词序固有原则和语言习惯原则;就协配副词的共现层级而言,其排列顺序为:“一起”类 >“分别”类 >“互相”类 >“并肩”类 >“轮流”类;就协配副词与协配动词的组配条件而言,“一起”类副词主要修饰比赛类、聊天类、合作类和商讨类协配动词,“相互”类副词主要修饰商讨类、对比类、交错类、争斗类和勾离类协配动词,而两类协配副词都不能修饰婚姻类协配动词;就协配副词与协配类固定短语手段、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搭配而言,“一起”类协配副词只能修饰“你X1我X2”类固定短语手段,“相互”类协配副词则既可以修饰“X来X去”和“你X1我X2”,同时也能修饰句法结构回环手段和疑问代词呼应手段;就类固定短语手段和句法结构手段之间的共现语序而言,由于每种协配手段的语用功能不同,所以其语序共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毫無疑问它们都受到“描摹状态> 引导归结 > 表达结果”这一规律的制约。
[参考文献]
戴浩一 1988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国外语言学(1):10-20. //Tai James H. -Y. 1988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J]. Linguistics Abroad (1):10-20.
李临定 2011 现代汉语句型(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49-153. //Li Linding 2011 Sentence Patterns in Modern Chinese (Revised Edition)[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49-153.
刘丹青 1986 汉语相向动词初探[A]. 载江苏省语言学会(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C].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7-33. //Liu Danqing 1986 A preliminary study of reciprocal verbs in Chinese[A]. In Language Institute in Jiangsu Province (ed. ), Collections of Studies in Linguistics (Volume 1)[C].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17-33.
2000 汉语相互性实词的配价及其教学[A]. 载沈阳(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C]. 北京:语文出版社:209-240. //Liu Danqing 2000 The Coordination valence of Chinese reciprocal substantive verbs and their teaching[A]. In Shen Yang (ed.), Research on Valence Theory and Chinese Grammar[C]. Beijing: Language & Culture Press: 209-240.
史金生 2003 情状副词的类别和共现顺序[J]. 语言研究(4):1-9. // Shi Jinsheng 2003 On the categories and co-occurrence orders of manner adverb[J].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1-9.
陶红印 1987 相互动词及相互动词句[A]. 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句型与动词[C]. 北京:语文出版社:344-382. // Tao Hongyin 1987 Reciprocal verbs and verbal constructions[A]. I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ASS(eds.), The Sentence Patterns and Verbs[C]. Beijing: Language & Culture Press: 344-382.
王 颖 2013 现代汉语交互动词与副词的共现问题研究[J]. 学术探索(4):113-116. //Wang Ying 2013 Co-occurrence interactive verbs and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J]. Academic Exploration (4):113-116.
杨德峰 2012 再议“V来V去”及与之相关的格式——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198-208. //Yang Defeng 2012 On “V lai V qu” and other relevant constructions[J].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2):198-208.
余俊宏 2015 现代汉语协同句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46-48. //Yu Junhong 2015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on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ese[D]. Ph. D. Thesis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5):46-48.
2017 现代汉语句法回环类交互句研究[J]. 汉语学习(4):43-52. //Yu Junhong 2017 Research on the reciprocal sentence made by circular structure in the syntax[J].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4):43-52.
袁毓林 1989 准双向动词研究[J]. 语言研究(1):12-25. //Yuan Yulin 1989 On quasi two-way verbs[J].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12-25.
2002 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A]. 载语言学论丛(第26辑)[C]. 北京:商务印书馆:313-339. //Yuan Yulin 2002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of the word order of multi-adverbs in Mandarin[A]. In Linguistics Review(Volume 26)[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313-339.
2010 漢语配价语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79-309. //Yuan Yulin 2010 Research on the Valence Grammar of Chinese[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79-309.
曾传录 2008 也谈“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6):22-29. //Zeng Chuanlu 2008 On the construction “V lai V qu” and its grammaticalization[J].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6):22-29.
张 敏 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Zhang Min 1998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Noun Phrases[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张谊生 1997 交互动词的配价研究[J]. 语言研究(1):15-30. //Zhang Yisheng 1997 On the Valence of Reciprocal Verbs[J].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15-30.
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 //Zhang Yisheng 2000 Research on the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M]. Shanghai: Academia Pres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means; co-occurrence regularity; functional restriction
Abstract:The collaborative means of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s in Modern Chinese are diverse. In terms of co-occurrence, the collaborative means may be divided into similarity collaboratiion and difference collaboratiion. The form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occurrence rule of the collaborative verbs and the co-occurrence hierarchy of the collaborative adverbs; the lat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ditions of match between the collaborative adverbs and the collaborative verbs, in the requirements co-occurrence between the collaborative adverbs and the collaborative quasi-fixed-phrase or syntactic construction, and in the sequence of co-occurrence between the collaborative quasi-fixed-phrase and the collaborative syntactic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苏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