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的转型重建与绿色发展

2018-09-10 06:14杜受祜杜珩
长江技术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

杜受祜 杜珩

摘要:我国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回顾“5·12”汶川地震灾后转型重建,探索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不仅事关灾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思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于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全局都具有重大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区;转型重建;绿色发展

中图法分类号:D63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8.0217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国家民政部根据致灾强度、灾情严重程度和地质灾害影响等因素将地震灾区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和一般灾区。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分别是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全部在四川省境内。地震灾区从自然地貌看,既有山区县,也有平原地区县;从社会经济特征看,既有贫困县,也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县,还有民族地区县。地震灾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岷江流域,地处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位置。地震灾区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灾区的转型重建不仅关乎灾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1 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扶贫攻坚积累经验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5·12”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第一阶段,援建省区用不低于本省1%的财力支援灾区的重建。在这样的强度下,短短2~3年内,灾区完成了重建任务,居民住房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都得到恢复和改善。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发生在2011年的日本“3·11”地震,直到2017年,灾区的废料尚未清空,赔偿还未终结,灾民尚未返家。

三年后,重建的重点转入支援省与受援县建立互利共赢、长期合作机制阶段。其中,浙江省与极重灾区青川县从1996年就开始了对口支援,“5·12”地震后又作为对口重建单位,自2011年开始启动十年长效帮扶计划,连续三年每年实施十个特困村建设,开全国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先河。浙江省的帮扶无缝对接,从县级部门到乡村基层、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医疗卫生到教育文化、从脱贫攻坚到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省对口支援力度大,累计安排资金近90亿元,共派遣各类专业人才40余批、4500多人次帮扶青川,实行“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的深度融合,为青川培育了一大批叫得响、潜力大、质量高的优势特色产业,培养出各类本土人才2万余人。最关键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扶持工作,浙江省领导先后到青川,调研考察帮扶工作。历届青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先后赴浙江对接扶贫协作工作。

浙江省与青川县的对口扶持所创造的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为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扶贫攻坚机制等都有重大价值。

2 可持续发展转型重建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重建显然不是原有基础的简单恢复,而应当是理念、模式、路径等方面的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重建之路。

震前极重灾区县的共同特征是,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富集,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地区,也是龙门山生态脆弱地区,并且都选择了资源开发型工业强县的发展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5·12”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转型发展是灾区重建的必然选择。

地处震中的汶川县水磨镇的转型是灾区县转型发展的典范。震前的水磨镇是典型的重化工业城镇,聚集了阿坝州的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收到短期的税利效益的同时,却付出了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代价。震后由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建水磨镇,共同重新审视水磨镇在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探索转型升级重建道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水磨镇实现了从工业园区向以体系教育、绿色居住、流通商贸为主的山水环境宜人的服務型城镇转型。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013年又升格为国家5A景区。打造出以“汶川生态新城 西羌文化名镇”为名片的水磨古镇旅游,开辟了环线农业旅游,带动了包括衔凤岩等七个村的旅游业发展。在崛起的旅游产业带动下,201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是地震前的7.7倍,年均增速22.7%。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震前的5.16倍,年均增速17.8%。

水磨镇的转型不是个案,极重灾区县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旅游业年均增速大都超过20%,其中都江堰市超过150亿元,安县和北川县达到50亿元。更为可贵的是,极重灾区县以旅游为统领,将品牌、文化、农业、工业、小镇、乡村等与旅游有机融合,摸索出包括“旅游+品牌”“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特色小镇”“旅游+扶贫”“旅游+体育”等旅游新业态,推进了重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3 滚石上坡,破解转型重建难题

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建立在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经济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用这个标准来审视灾区的可持续转型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

灾区县域经济基本以采矿、冶炼、加工为骨干,以第二产业为利税主体的结构。经过灾后十年的重建,这种格局仍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截至2017年,彭州等县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超过50%,而且第二产业比重不降反升。由于地震损毁了部分矿山,受市场需求不振、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下降,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也逐年下滑。这种受传统经济结构、发展路径束缚,转型困难重重的矛盾在绵竹市也集中体现。依靠丰富的磷矿资源,磷化工产业是绵竹的传统支柱产业。绵竹境内既有几十处矿山,也有省级磷化工业园区和龙蟒等大型的磷化工企业。震前绵竹多年都是四川省工业10强县之一。到2016年,全市以磷钛化工产业为主的矿产品、化工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的税收贡献仍占全市税收的17%。但是绵竹的磷矿主要分布在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磷化工业园区对当地大气、水、土地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群众反映强烈,也是环保巡视要求限期整改的问题。

一方面,按照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内探、采矿权依法有序退出的要求,到2017年,绵竹市已封闭97.1%的矿井。关停企业的增多,替代产业一时又难以形成,致使县级工业产值在四川全省的排名降到第26位,财政收入也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包括修复灾后形成的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等工作亟需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扶贫攻坚、保民生、促转变等工作对财政的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差距日增。

走出两难的困境,破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的重建发展是摆在灾区面前的重大课题。灾区重建的探索表明,首先要从当地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地位、主体功能定位等实际情况出发,不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绿色发展道路和模式。其次,打破旧有的观念束缚和路径依赖,以“共抓大保护”为抓手,倒逼经济转型、走出一条“不砍树、不开矿”,经济仍然持续发展的路子。第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钥匙,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这些地区良好的生态优势,通过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森林培育、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生态特色产业变成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重要的收入来源。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
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发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绿色发展”关键在于“绿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