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的根基。自近代以来,外语工作者及外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引进吸收西方国家相关文化科技领域先进理论为国家建设及民族复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现行的大学生英语教育是在西方价值观及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缺乏中华文化理论体系的有效导入,推进英语环境下的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教育迫在眉睫,文章以《中国文化英语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为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承教育;中国文化英语说;在线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2-0068-03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m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5000 yea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t is the blood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Recently, foreign language worker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by learning and introducing advanced theories of relevant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is cond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Western values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It lacks the effective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theory system. It is imminent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under the English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end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novation by taking the SPOC Course of " English Course on Chinese Culture" as an example.
Keywords: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English Course on Chinese Culture; SPOC Course
引言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在工作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集成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未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作为一名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如何落实校党委2018年工作要点中“关于大力推进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读本的工作精神”,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探究如何在英语环境下推进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教育。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习近平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习主席在报告中指出,没有文化的自信就没有我们国家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历史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对本民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1]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标记。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正确对待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过多地渗透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导致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针对学生对本族文化缺乏自信和对外来文化盲目膜拜等现象,在英语教学当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学不能只关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更应该关注语言本身承载的文化和思想,关注语言学习中学生思想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是否将大学英语教学立足中国文化,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和利用互联网,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凸显人文性、信息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努力构建起更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堂。
二、文化与外语的内涵
外语指代的是中华民族语言体系以外的语言,狭义的外语主要指代的是西方语言体系。广大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外语教学仍然是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培育大学生全球文化视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我国现行的大学生英语教育是在西方价值观及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缺乏中华文化理论体系的有效导入,导致当代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华文化失语”的现象,在日常对外工作中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甚至出现“言必称西方”、“西方月亮比东方圆”等过度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无法承担新时代党中央托付的“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使命。
结合当前国家软文化战略思想及国内外语教育领域对于外语教育目的及中华文化传承传播方式的反思,外语就是魔幻小说里修仙者所获的神器。这个神器(外语)本身附有的器灵具有一定的左右修仙者行为的能力,而这个器灵就是西方价值观,修仙者不能被器灵(如西方价值观)左右迷失本性继而成为神器的傀儡,而应该掌控外语这个神器,利用好器灵为自身理想(如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服务,进而开疆辟土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符合传统文化走入高校、走出中国的国家战略,能极大地提高普通本科学生应用外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学不能只关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更应该关注语言本身承载的文化和思想,关注语言学习中学生思想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是否将大学英语教学立足中国文化,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和利用互联网,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凸显人文性、信息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努力构建起更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堂。
三、《中国文化英语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特色
本课程围绕“跨时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为目标,在信息技术环境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多样化设计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以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凸显人文性、信息化的新型学习模式,努力构建起更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堂。
(二)课程改革
1. 课程体系的改革——跨时代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大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也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使命。教育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特别指出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课程体系设置建议中列出了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中国文化英语说》是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承载了这一使命,体现了大学英语教改的方向和趋势。本课程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目标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国际交流需要,围绕多个中国文化核心主题,选择了多视角、多维度的英语素材,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教学内容的改革——厚基础
传统英语课堂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课本介绍的文化知识仅是凤毛麟角,只能暂时满足课本规定及临时操练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如“孔子”“剪纸”“龙舟”“中秋节“等文化知识英语表达仅仅出现在大学英语课本最后的翻译题中。学生对其的练习也仅仅为了应付翻译技能的提高,并没有深入理解英语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内涵。因此,本课程提出”厚基础“的教学改革策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学生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对中国文化要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要求大学一年级开始抓起,重点培养其阅读文献,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广泛涉猎文化主题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跨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每年做中国文化英语读书笔记,以增加积累,拓宽知识面。此外,在该在线课程中,相应增加了对该知识点简介的环节,在每个章节开始前,授课教师都会对本章节知识点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梳理。
3. 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应用、强能力,采取了“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性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厚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针对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大学英语传统教学中“呆板”、“单一性”、“填鸭式”、“作答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灵活”“多样性”“启发式”“设问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超星泛雅在线学习平台和SPOC功能,开展线上教学与课堂面授相混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推出系列的问题讨论。
增加专题授课、疑难解扣、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学习了开放课程的相关内容基础上,针对中国文化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與现实结合较紧密的问题讨论,如:政治文化中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湖湘文化中湖南人的个性等问题,一般采用专题式“翻转课堂”的授课方法来讲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中国文化英语说》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学生输入知识达到一定的数量,应转变为实践的训练,且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案例分析。在教学中,团队精心选择和编写案例,结合所学知识点加大了案例分析的比例。如,学习了中医的语言表达,还要学会通过中医相关的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文化的认同。[4]
在《中国文化英语说》在线开放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优点:1. 文化知识枯燥,学生学习时兴致不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重点;2. 文化知识抽象晦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不了的知识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线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研讨,从而内化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知识。
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掌握一定中华传统文化背景知识, 如何将其利用数字化媒介传播出去, 是当今大学生需要思索的问题[5]。“中国文化英语说”需要将中国文化知识及今后在国际交流中可能涉及的内容精准传播到我国国民。本课程在今后5年将继续向高校和社会开放学习服务计划:
(三)课程建设计划
本课程以英语为授课语言,通过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内容和亮点精华,展示中国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包括:神话传说、名胜古迹、饮食文化、中医药学、中国艺术、文学名著、中国功夫、传统节日、中国习俗、区域文化之湖湘文化等十个主题。共41个视频,包括1个宣传视频和主要教学内容10讲(每一讲4个视频,对应四个知识点)41个视频。向社会免费开放,计划每年开课两期,五年共开课十期,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在线教学服务,为网络传播国民文化英语说普及计划,提高国民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国民对中国文化认同。
四、结束语
《中国文化英语说》在线开放课程不仅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良好的英语交流技巧,掌握专门的中国文化知识,更有助于所有高校大学生适应国际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掌握了一定的中国文化英语说能力的学习者能够更好对文化误解和歧视做出正确的反映,能够控制商务交往的局面。还能培养高校大学生文化灵活适应性-一种在异国文化环境下与他们成功进行交流、调停、应对的能力。因此,该门课程不仅适用非英语专业学生,更是适合所有跨文化交际者,因该课程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旭.西安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校园英语,2017(10).
[2]张淑辉.提升英语习得者母语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4):50-52.
[3]张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路径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4):151-153.
[4]何颖.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探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11):53-55.
[5]张点.湖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研究[J].海外英语,2016(0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