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多媒体展陈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18-09-10 04:15高玥珺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2期
关键词:展示博物馆数字化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提升展示效果。多媒体应用以其交互性和娱乐性,有助于博物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以上海博物馆的多媒体展陈系统为例,通过分析该系统开发流程的要点,展望未来在文博界可能的应用发展方向。

关键词 博物馆 多媒体 数字化 展示

0 引言

上海博物馆在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协助和提升展览质量方面,一直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物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众的参观行为、阅读模式以及媒体思维等也有了新的变化。对此,上海博物馆开发了多媒体展陈系统,以更广泛的服务、更敏锐的视角、更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先进的设备,实现辅助博物馆展示文化的传承功能。

由图1可知,上海博物馆多媒体展陈系统主要分为“在线应用”和“离线应用”两种模式。其中,离线多媒体展陈与文物展陈环境的关系更紧密,是实物展陈模式的有效补充,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而在线多媒体展陈则是在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支持下开发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不必走进博物馆也能领略典藏之美。

1 特色与优势

博物馆如何利用空间布局和参观动线来向观众展示其所收藏的文物?显然,单纯的实物展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观展需求。多媒体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利用一切数字化的文物信息来设计制作相关的应用程序,并让观众参与交互,从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1 丰富的信息量

传统的博物馆展陈体系中,文物被安置在玻璃柜内,依靠说明牌图文来传递展览信息。而多媒体展陈系统则利用高清数字化展示,给了观众更丰富多彩的动态信息。由表1可知,与实物展示相比,高清数字化展示的还原效果极为逼真,分辨率高达300 DPI,使得每一处文物细节都一览无余。

1.2 充分的互动性

传统的博物馆展陈体系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而多媒体展陈系统则通过人机交互,提供个性化服务,让观众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每个观众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想要获取的信息。同时,博物馆也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进行各种决策调整,从而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1.3 多样的娱乐性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提升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娱乐性是非常必要的。多媒體技术的应用使原先单调的传统展陈模式变得有趣新鲜,达到观赏性与教育性的并存。不仅受到专业观众的广泛好评,也吸引了普通爱好者走进博物馆来体验和感受,从而使博物馆教育传播的功能得以发挥。

2 开发流程

一般来说,博物馆多媒体应用的开发流程分为五个步骤(见图2):构思脚本、搜集素材、美术设计、编制程序、运行调试。我们以为参观者提供导览服务和展馆介绍为目的、以形式贴合内容为宗旨、以方便操作为前提,进行程序开发、内容制作、软件改造、设备采购等相关工作。

2.1 构思脚本

脚本是整个应用开发的基础框架,它定义了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而言,丰满完善脚本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字信息的编辑过程。在这一阶段,各个文博领域的研究人员是创作主体,将配合展览撰写脚本,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来弥补传统展陈模式的欠缺。必须提醒的是在脚本创作的时候要做到雅俗共赏。

2.2 搜集素材

根据脚本设定,采集各类媒体信息,涉及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并按照脚本要求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

2.3 美术设计

这部分工作包括配色造型、版面设计、视觉效果调整等,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多媒体应用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作为整个陈列展览的一部分,也要做到与馆内的装饰风格统一协调。

2.4 编制程序

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整合已经采集的多媒体数据,用开发软件编制应用程序,以实现脚本所定义的各种功能。

2.5 运行调试

这是博物馆多媒体应用发布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步骤。只有通过模拟运行,让软件和硬件进行磨合,才能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在正式上线之前及时修正,同时对于不够完美的地方进行改进,实现最终的尽善尽美。

3 应用实例

目前,上海博物馆在“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货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这四个已设置的多媒体触摸屏导览平台上,从软、硬件性能及展示效益两个方面,对多媒体节目进行了重新设计及改造升级。

如图3所示,下面以中国历代绘画馆多媒体应用为例来具体阐述其对参观体验的提升作用。之所以选取绘画为案例,是因为与青铜、陶瓷、雕塑之类的立体文物相比,平面文物在展示效果上是不占优势的。立体文物可以从多角度观赏,从而吸引了观众驻足流连;而平面文物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容易发生走马观花的现象,造成“观众看过了,但是没看懂,没看清楚”的情况。此时就要依靠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辅助提升展示效果。

在“中国绘画”和“文明之貌”这两个单元中,为观众介绍了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多媒体演示,有助于观众理解深奥难懂的专业名词。比如“三远”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技法,即“高远、深远、平远”,常用来表现高低、纵深和同一水平线上三种不同位置构图。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段动画使其得到形象化的生动表现:用崇山峻岭、重峦叠嶂的景象表达山脉雄伟的气势,是为“高远”;用曲径通幽、溪涧蜿蜒表达从山前到山后的纵深景象,体现出山水曲折幽深的层次,是为“深远”;用平原风貌、江河全貌表达同一地平线上由近及远的景致,是为“平远”。

在“水墨丹青”这一单元中,着重介绍馆藏的历代绘画精品。对于中国画来说,除了颜色、构图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线条。工笔画的线条能体现出作者娴熟的技艺水平;写意画的线条能反映出作者的艺术灵性。隔着玻璃展出的传统展陈模式,虽然能看到实物,却无法品味其中的细微之处。而利用高清数字化技术就能轻松将中国画的线条细节展示给观众,同时多点触摸的人机交互方式允许观众自由选择画作的欣赏范围并控制尺寸缩放大小。此外,我们还运用三维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真实还原了《闸口盘车图》描述的宋代官营作坊,让画上的人物“动”了起来、建筑“立体”了起来。

在“互动学习”这一单元中,鼓励观众参与互动,从而巩固知识。传统的展陈模式中,观众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多媒体应用则设计了相关环节要求观众运用获取的信息给出反馈。比如将一幅画作与其对应的作者、年代匹配起来,或是根据画面缺损情况补齐缺少的部分。这样,观众对文物不再只是泛泛浏览,而是会带着问题去思考。

4 未来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结合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势的在线展陈系统深受观众欢迎。近年来,上海博物馆致力于光场技术下展厅沉浸式交互研究,将文物三维数字模型放置在虚拟现实场景中来还原现实,不断探索文物数字化展示和在线场馆浏览的应用开发。这无疑是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实践。

不同于地面建筑形式的实物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将文物和场馆完整复制到数字世界,为公众呈现永不落幕的网上展览。然而,现今博物馆的展陈模式仍是以实物为主体,多媒体系统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完全无实物的“数字博物馆”,这一概念就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维模式来说还是太过于前卫。但是,我们可以从“数字文物陈列室”入手,一步步地进行更大胆的探索。就上海博物馆而言,建设“数字文物陈列室”是有其实际应用需求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文物超过百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件,而现在与观众见面的只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大批文物沉睡在库房中无法重见天日。有些文物因为其特殊性质,对于温度、湿度、光线等展陈环境要求极高,只能长期保存在有着严格环境管控的库房内;还有些文物本身的破损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不适合移动搬运。相较于传统展陈模式,“数字文物陈列室”的更新维护更为便捷,其信息量也更为庞杂,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多媒体文物资源。

综上所述,多媒体展陈系统在信息传达和互动体验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帮助博物馆提升陈列展示、教育传播等方面功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刁道胜.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中国数字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04(2):79-83.

[2]张小李.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虚实相生”關系[J].中国博物馆,2008(3):81-85.

[3]胡锤,张小李.现代技术与文博工作者的主体性——试论数字博物馆建设中“人”的作用[J].东南文化,2009(1):88-90.

[4]宋子昕.新媒体应用——博物馆的新方向[J].文物春秋,2014(1):47-51.

[5]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2):31-41.

(2018-02-26收稿,2018-03-12修回)

作者简介:高玥珺(1978—),女,从事博物馆多媒体数字化采集与制作,E-mail: 2875858283@qq.com。

猜你喜欢
展示博物馆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起舞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