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军 任兵 刘保安
摘要:跛痛症是现在养猪场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患有跛痛症的猪会产生关节肿胀,蹄角质龟裂的现象,这会造成猪在行走或者站立时出现跛行摇晃的现象。母猪会因为患有跛痛症而出现生产性能降低的现象和情况,其寿命也会有所缩短,很多猪因为跛痛症而被淘汰。本文对猪跛痛症进行了探析,并对其发病原因以及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猪跛痛症;鉴别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110
1 跛痛症
首先,跛痛症主要出现在等待交配的公母猪或者初次交配的公母猪身上,另外,生活在现代水泥方砖猪舍的猪会更容易患有猪跛痛症。其主要特征是蹄部出现裂隙,蹄部出现疼痛,卧地少动,有些猪足的下面则会有较大的裂痕甚至有的会有出血的现象;一些后备母猪,除了蹄部会出现裂隙的现象外,悬蹄也会出现裂痕溃疡的情况,导致病蹄只能提举,不能接触地面。有的猪会出现前肢和后肢同时发病的情况,但后肢发病居多。患有跛痛症的猪,较轻的会对猪进食、配种或者孕期的正常活动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导致猪缓慢地瘦下去,进而导致被淘汰。
2 患病原因探析
首先,品种问题。现在已知的有先天性缺陷的猪大约有150多种,而其中有20多种是因为基因遗传的影响而造成的患病[1]。多项研究实践结果显示,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中的豬更容易发生跛痛症,比如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肢蹄纤细的猪比较容易患猪跛痛症;此外,与其他品种相比,猪跛痛症在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上更常见。事实证明,我国的大多品种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的猪就不会经常性发病。第二,跛痛症容易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从跛痛症的发病时间上来看,跛痛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0~12月份以及来年的1月份,其中12月份患病的猪最多,且患病程度都比较深。第三,猪跛痛症的发病率也会随着母猪的胎次以及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并且症状也会随之加重,特别是蹄裂和蹄变形这两种症状更为常见。第四,营养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猪跛痛症。如果摄入的能量太低,都会极大地加快消耗猪体内的能量。而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摄入的能量太高的话,就会导致其胚胎的存活率极大地降低,进而使得哺乳性能出现下降,或者是出现产后不愿进食,体弱多病等不良症状。与此同时,如果猪饲料中缺少钙、磷等有效成分或者搭配比例不当,也会导致猪出现四肢疾病和蹄底出现裂痕的状况。蹄壳角质软化和蹄变形的猪,会突然卧地不起,最后逐渐瘫痪直至死亡;而猪饲料中锌元素添加量不够,会造成蹄壳竖裂;维生素D不足就很容易导致猪的骨骼不能正常生长,诱发软骨病,肢蹄不正,关节肿胀等,使猪的肢蹄无法均匀受力,最终就会造成蹄裂[2]。第五,地面的光滑度以及栏位饲养方式也会对跛痛症产生影响。如果地面比较光滑,上面适量地铺设颗粒较小的砂粒,就会极大地减少猪的发病率;但是地面过于粗糙,猪的体重增长过快,再加上活动少,容易导致蹄裂,而且出现蹄裂的猪,后肢出现蹄裂比前肢出现蹄裂发生的要多。此外,缺乏运动,恶性口蹄疫等病毒感染也是常见的发病原因。
3 猪跛痛症的防治
首先,选育抗跛痛症的品种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措施,在选择猪时从其肢蹄结实度来下手,然后再进一步改善猪群的肢蹄结构,帮助改变猪的整个形体,提高其抗跛痛症的身体性能。第二,科学管理和有效改进猪圈及其圈内结构。在进入秋末,即将变凉的阶段时,应该对猪舍以及舍内安装设施的运行和使用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和维护。针对猪圈内的水泥地,选择使用方砖来重新铺设,以此来有效地改善地面粗糙的现象,或者能够选择砖或者机械来磨平地面,但是也不应该太过光滑,防止发生滑倒摔伤的现象。集约化的养猪场地面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新建的水泥地面的猪栏应用醋酸溶液进行多次冲洗,晾干后再进种猪。第三,改善猪饲料配方的配制。保证猪饲料中钙和磷的供给量充足并且比例适当,同时要确保维生素D的摄入量。第四,加强运动,有计划地把猪驱赶到运动场运动,锻炼肢蹄。最后,要注意防止继发性感染。
4 小结
养猪场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现代养猪场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跛痛症,很多猪因为跛痛症而被非正常淘汰。同时,由于很多的养猪场对猪跛痛症的关注和了解不足,造成了猪繁殖率走低,引起淘汰,导致生产力水平出现下降进而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以及后果。
参考文献
[1] 曹传红.猪病治疗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7(10):255+140.
[2] 李乐.猪病治疗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 2016,46(15):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