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美 苏强生
摘要: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受各种致病因素诱发的影响,该病在独田乡农村散养殖过程中发病率有所提高,成为了该地区一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文章阐述了该病发病原因、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提出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浅析;仔猪黄白痢;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112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
山区农村能繁殖母猪散养殖圈舍设施简陋,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卫生条件差,日常消毒措施不到位,养殖场地污染隐患难根除,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仔猪哺乳时被感染污染机会增多。
1.2 哺乳母猪患病
饲料供给不均衡,良种良法不配套,能繁殖母猪日常保健措施差,使哺乳母猪只发病率增高,同时猪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导致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导致乘虚而入,仔猪黄痢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
1.3 仔猪受环境影响
仔猪培育技术运用率低,养殖环境温度、温度难控制到仔猪生长发育要求,同时受仔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乳质量差、补饲饲料突变、饮水卫生差等应邀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1.4 饲养管理不当
母猪管理不当,母猪经常暴露于室外,风吹日晒,睡在水池或者泥塘中,乳头会染上大量的污水、污物、细菌,而仔猪也同时在污水、污物、细菌中进食,引起疾病。饲料饲喂单一或哺乳母猪突然更换饲料,当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仔猪很快会出现黄白痢症状。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料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也会引起发病。仔猪供水不足,就会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感染细菌,发生下痢。
2 流行特点
2.1 仔猪黄痢
主要感染出生后1周内仔猪,最早的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发病,但以1~3日龄最为常见,1周龄后很少发生。同窝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可达90%~100%,有时存活的1~2头仔猪也成为“僵猪”而被淘汰,但不同窝之间仔猪发病与否差异很大。该病一年四季发生,但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
2.2 仔猪白痢
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10~20日龄较多见,1月龄以上仔豬很少发生。一窝仔猪中发病常有先后,拖延10 d余才停止。各窝仔猪发病轻重程度不同,有的发病多,有的发病少,有的不发病,一般发病率约为50%,病死率较低。
3 临床症状
3.1 仔猪黄痢
仔猪排出黄色糊状物和稀便,一般情况下会含有凝块或者气泡,气味有恶臭,在抓捉、挣扎和鸣叫时,肛门会冒出稀粪,拉稀次数 频繁,肝门松弛,不由自主流出稀粪,沾污仔猪及母猪全身,使母猪及仔猪全身被粪便污染成黄褐色,病猪迅速消瘦、脱水,精神沉郁,不吃奶,由于脱水眼球下陷,常卧伏于母猪身上或圈一角昏迷而死亡。
3.2 仔猪白痢
仔猪突然拉稀,开始为浆糊样粪便,继而变成水样,随后出现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下痢,气味腥臭,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但精神不振,怕冷,逐渐消瘦,拱背,毛皮粗糙无光,发育迟缓。病程3~7 d,绝大部分病猪可以康复,病重的多在1周左右死亡,或在病俞后复发。
4 剖检变化
严重的肠炎症状,肠壁变薄、松弛、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面 有弥漫性出血点。
5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作初步确诊。
6 治疗方法
6.1 抗生素治疗
仔猪发病时,将发病猪只隔离治疗,做好污染圈舍消毒灭源,重视仔猪防寒保暖措施,同时应立即全窝给药预防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氟哌酸、仔痢灵、抗菌王等药物对本菌都有治疗作用。以上药物按体重规定剂量,最好口服,每日2次,连用2~3 d,当病猪严重脱水时,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注射(10~20 ml)、口服补液盐或添加电解多维饮水。
6.2 中草药治疗
母猪口服或拌料:“母子康安”、“黄白痢散”、“消痢散”、“泻康宁”。 仔猪注射或口服:“复方白毛藤注射液”、“克痢注射液”、“仙翁止痢针”、“克痢王”、“止痢散”。
参考文献
[1] 施积元,张宏芬,张晓兰.浅谈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云南畜牧兽医,2008(B5):79-80.
[2] 张颖.仔猪黄白痢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4(1):46-47.
[3] 陈敏.浅谈仔猪黄白痢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