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传承

2018-09-10 22:49张蕾
大东方 2018年4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张蕾

摘 要: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發展的动力之一。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视野充分认识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利用学校教育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多元文化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成熟并进入我国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的“多元”,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的“一元论”所提出。“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是由一个点向外扩散的,即西方中心点,也即“欧洲中心论”,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化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个相对狭隘的论点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人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更深刻的认识而逐渐转换为多元文化认识。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乃至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实践变革。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所指出,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所有的文化都拥有音乐。欧洲音乐也只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历程,不能代替人类整个音乐艺术长河的历史进程。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文化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与认可、传承与发展。音乐本身是无国界、无雅俗、无贵贱之分的,不同板块、地域、民族的音乐文化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无论缺离哪一块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都会影响到我们对人类整体文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也将影响到我们对音乐本身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将音乐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思考,既继承本国又面向世界,是国际音乐教育的趋势所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多样的文化形貌和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国际教育思潮影响下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对我们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本属性,不同民族的文化不能互相代替,源于文化的音乐同样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琴瑟和鸣。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音乐实践过程积淀下的无论音律、乐谱、记谱法、乐器、曲调等无一不是其本民族语言、情感、风俗等民族属性的生动体现。“因为民族的来源是多元性的,各地区发展的去平衡性,其习俗、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各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和文学、宗教、医学、哲学等学科鱼水相连,因此,多元性是我国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品质。”通过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风貌,我们可以更生动地感受这个民族的整体文化发展,而只有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才能与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因此,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人类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上梳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使音乐教育回归音乐本身的多元。

一、在专业音乐教学中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音乐教育活动来深入推进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批判地思考存在于我们人类文化活动中的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广阔而平等的全球性视野,当然更立足于如何更好地发展传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也是音乐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在专业音乐教学中,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音乐人才、树立音乐价值、提高音乐素质、教习音乐知识等重要作用。

1、在课程设置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的设置更是从宏观上对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筛选和把握。我国音乐教育在体系上沿袭了欧洲音乐中心的教育体系,并受音乐学院教育模式的影响,音乐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应将所有的相关音乐课程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相互交叉又互有融合,以避免课程设置不当所造成文化上的割裂。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有两点比较重要,即课程的整合和重构:

其一、整合。目前学校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某些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内容过于分散和细化,各门课程中只讲与己有关的内容,而没顾及到其作为一个音乐整体中的部分与其他课程所应有的相互联系。音乐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又互相渗透才富有艺术的魅力,如果只割裂地了解其中部分内容,只知此而不知彼,那么对音乐文化的了解也是不完整的。例如在作曲的四大件理论学习中,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是最核心的四门专业课,可是和声中只讲功能进行配和声习题;曲式只讲各种曲式的体裁结构、复调只讲复调习题写作、配器只讲基础的配器法。但音乐是一个整体,每首音乐作品中都包含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的内容,并呈现出在音乐发展的历史中、在同时代音乐作品中、在同一体裁的作品中、在其作者于不同分期创作特征中所表现出的作品的不同风貌。而这些重要的内容都基本依靠课程解决,所以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其二、重构。重构针对的是目前某些课程设置又过于单一,完全不能满足此项专业所应达到的教学目的这一问题所提出的构设。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专业教育都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无论从理论还是技法方面都以西方音乐文化系统为主,而以民族音乐文化系统为辅,这也是长期历史发展遗留的问题。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除民族器乐、声乐有自己比较系统的教习外,其余方面都比较薄弱,只有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不多的几门课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即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四个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下都对应着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千年文明,就每个大类底下都应该能开设相对应的好多内容,所以如此看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太过于单薄,因此课程的重构也迫在眉睫。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适应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步伐,科学合理的安排部署教学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同时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审美,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在教学方法上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手段方面,除了继承以往成熟的各种教学方法外,比较重要的还有两点。

其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音乐人类学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旨在走出校园来到田间,走出课堂来到社会,掌握采集第一手的民族民间原始素材,切身感受最淳朴、最自然、最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音乐教育更离不开其滋生的音乐文化环境,更何况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诞生于其特定的历史、宗教、习俗、语言等环境中,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提倡田野调查就是促使学生感受鲜活的民族音乐文化风貌,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拓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视野。

其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打破历史、国家、地区、语言、宗教的限定,无障碍地向学生传达鲜活生动的音乐信息。同时,多媒体还是一个重要的民族音乐文化保存途径,对具有即时性和即兴性而独具艺术魅力的民族音乐文化,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视听手段,使它们得到更完善的保存和传扬。最后,给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系统也是多媒体的重要用途之一,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重点在于“活态”的传承

“活态傳承“一词首先出现在非遗保护领域,是指在非物质保护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的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同时,作为很多都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应具备“活态”传承的特点。正如宋瑾老师所说,“文化中的音乐是活态的,气质是活态音乐呈现出来的,音乐就像人,有灵有肉,灵肉合一,缺一不可。”

1、传承中注意“文化中的传承”和“传承中的文化”两个关系。

“文化中的传承”,是指要把传统音乐放置于大的文化历史脉络中来传承,使传统音乐艺术不与其生存的环境相割裂,借助文化的多重视角,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艺术,解释音乐行为,将音乐本体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重视和观照。传承中既要地道的掌握该音乐方面的本体特征,又能观照其所生成的文化背景和在整体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传承中的文化”是指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中,不仅致力于音乐本体的传承,同时注重对该音乐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阐述和传播,使被传授者更深刻地了解、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含义和历史文化价值。正如南艺刘承华先生所说:“一种艺术的独特的美,植根于产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活的,是有无限生命力的和生发力的根。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因此强调民族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就是承认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未来是一个不断动态的过程。

2、建立以感受品鉴为主的民族音乐文化审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有着与西方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音乐文化,无论是乐器、律制、调性、沿革、演奏等各个方面都自成体系,有着自己独有的严格的规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儒家思想影响也产生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美学观和艺术观。西方音乐着重技法,而中国音乐讲求意境;西方音乐重视音乐逻辑的严谨有序,而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风味和神韵。例如中国的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诗书、绘画、诗词歌赋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意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讲究的是“清、幽、淡、远”的文人色彩,而这种音乐非常符合当时封建社会“君子”的“中和”的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因此,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想要掌握其精髓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的感受品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东方式的审美,充分领略感知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多元文化的广阔视角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承华.艺术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层面 [J].北京:音乐研究,2003年第4期.

[2]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 [J].北京: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

[3]尚建科.论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语境、范式与意义 [J].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第1期.

[4]刘绵绵.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之多元文化思考 [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三期.

[5]李景玉.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J].兰州: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

[6]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宋瑾.从全球化视角论中国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策略 [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8]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J].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管建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管建华.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J].北京:中国音乐,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