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湖南智慧城市建设探析

2018-09-10 20:10吴青
现代信息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智慧城市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的作用及本质,分析了湖南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主要瓶颈。并从多个层面探讨了“互联网+”视域下湖南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发展合力;夯实支撑能力,促进互联互通;完善功能架构,构建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03-0080-03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in Hu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nternet Plus”

WU Qing

(Authority Party School Affiliated to Hu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Changsha 41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nature and role of the internet plu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major bottlenecks of smart cities in Hunan. And from several aspect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Hunan smart city “internet plus”perspective,including increased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efforts;Consolidate supporting capabilities,promote interoperability,improve functional structure,and buil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internet plus;smart city;countermeasure

0 引 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湖南制定了《湖南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 “互联网+”重构智慧城市的发展逻辑

1.1 “互联网+”重构供需关系

“互联网+”把定位于需求端的消费互联网和定位于供给端的产业互联网融合起来,这标志着以互联网技术、理念和平台为依托,实现供需关系的优化和重构。因此,“互联网+”的本质是DT时代供需关系的重构,纠正了消费互联网长期以来供需关系失衡和脱节的弊端,其核心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

1.2 “互联网+”拓展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空间

智慧城市因其特殊的定位和功能被深深打上政府驱动的烙印。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市政管理平台的搭建、跨部门的联动等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乃至许可,资金主要靠财政专项投入,这不利于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战略将消费互联网的模式和产业互联网的打法融合起来,将从投资主体、功能定位、融资渠道、运营方式、商业模式、政企合作等层面来重构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途径,突破思维定势,强化建用结合,促进产城融合,提高建设实效,实现现代化治理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融合互动。

2 湖南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

2.1 智慧城市成效初显

2.1.1 应用示范见成效

自2010年8月“数字湖南”战略实施以来,湖南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智慧湘潭、智慧岳阳、智慧株洲、智慧常德、智慧怀化等工程先后实施。长沙河西先导区“智慧梅溪湖”、岳阳“智慧岳阳楼”等项目列入建设部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

湘潭通过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建设,成功获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电子政务内、外网和党政工作专网平台基本搭建完成,并初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纵向贯通和市直横向覆盖。还初步搭建了“5+N”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即一套共用的基础设施、一套通用的功能平台、一个统一的运行指挥中心、一套全程的标准体系、一套全时的安全体系,再加N个应用系统。怀化以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为支撑,整合全市50多个部门的300余条行政审批事项,创新“一站”服务模式,截至2016年底,智慧怀化相关建设项目共计投入1.7947亿元。2017年,预计投资2.4103亿元。株洲“数字城管”依托网格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管理能效。

2.1.2 规制环境不断完善

湖南先后出台了《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湖南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数字湖南建设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湖南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和规划,设立了“1+13”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2017年11月22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湘政发〔2017〕34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逐步走上正轨。

2.1.3 产城融合持续推进

产业发展上,湖南电子商务、信息软件、金融创新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两化”融合深度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30%左右,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的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成立了物联网行业协会,在RFID研发、短距离高可靠无线传输技术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17年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845亿元,同比增长43%。软件和移动互联网企业总数达43028家,同比增长37.6%。1产业链进一步做深做强,智能交通、数字医疗、智能物流、环境监测、食品监管等应用项目稳步推进。

2.2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

2.2.1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

根据腾讯发布的《“互联网+”中国脉动地图——腾讯移动互联发展指数报告》,湖南移动互联指数处于第六梯队,居全国倒数第5位。根据《湖南省互联网发展与安全报告2016》统计,截至2016年底,湖南省网民总数为301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44.4%,低于同期全国53.2%的普及率8.8个百分点,RFID传感网尚未大范围商用,网络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和加强。

2.2.2 供需失衡,产业联动滞后

智慧城市的需求调查不足,项目建设针对性不强。信息化项目“要的没有、有的没用、用的不好”现象明显,老百姓实际获得感不强,导致项目建设缺乏后劲和充分的民意支持。智慧城市带动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的作用不足,政企沟通机制、政企合作模式和政民互动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2.3 政务信息资源难共享

湖南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长期滞后,多年来处于全国下游的水平。迄今为止,湖南仍未发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不同系统和行业的政务数据格式迥异,标识各不相同,系统架构、API接口不一。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利益博弈激烈,缺乏强力的信息资源共享主管部门和推近机制。

2.2.4 发展规划和评价体系缺失

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主要表现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不统一,总体架构、方案设计、功能结构和建设模式区别很大,建设经验难以推广借鉴。此外,已建成的智慧城市项目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量化评估发展水平和实际运行绩效,难以保障项目的日常运维、后期维护和系统更新升级,同时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平衡。

3 加快湖南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

3.1 夯实支撑能力,促进互联互通

3.1.1 强化网络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改造建设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广域网;及时跟踪时间敏感网络、确定性网络、软件定义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等新技术的进展;改造现有IPV6网络,扩大WLAN热点覆盖面,适时引入5G组网;充分利用湖南在短距离高可靠RFID网、车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构建智能感知泛在网络。企业层面要积极实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工厂内IP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为智能制造奠定基础。

3.1.2 对标国家标准,消弭数字鸿沟

落实《湖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强化政府部门沟通联动机制,出台强力的资源共享奖惩机制,构建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坚决遏制部门间的推诿博弈。遵循GB/T 21063.4-2007、DB37/T 2886-2016、GB/T 19488.1-2004、GB/T 21063.1-2007、DB37/T 2884-2016、DB37/T 2884-2016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元数据、体系架构等国家标准,对现有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为数据共享和交换奠定基础。充分利用虛拟化服务器、服务器集群和区块链等技术,将各部门数据共享整合,按照“一数一源、可信可溯”原则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消弭数字鸿沟。

3.2 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发展合力

3.2.1 优化配套政策,畅通政企合作

优化《湖南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现有配套政策,制定智慧城市专项发展规划,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示范项目。以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体系为底层平台,出台“1+X+X”智慧城市总体建设方案,以智慧城市为基础,构建智慧湖南。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扶持政策,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清单,完善PPP、BOT等建设模式,尝试ODM运营方式。对智慧城市项目通过多种方式予以资金补贴。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联席会议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畅通政企合作模式,妥善处理政企合作中的排他性协议,形成智慧城市发展合力。

3.2.2 加强需求调研,促进产业联动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随机调查等多渠道、多平台调研民众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找出民意需求的最大交集和痛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PPP等方式引入合适的建设方,确定建设模式和运营方式,展开严谨的项目论证,确保技术架构符合国家标准。注重项目外部效应,扶持和带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民众满意、治理提质、产业跟进以及循环利用的良性发展格局,实现供需匹配。

3.2.3 注重人才培养,夯实智力支撑

大力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坚持外引内孵,一方面,依靠高校等科研院所大力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现有行业中锻炼和发掘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大量引进急需人才。另外,还需优化环境,创造条件,让域外人才来湘创业干事。

3.3 完善功能架构,构建评价体系

3.3.1 完善系统功能

以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数字城管为切入点,逐步解决公众出行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形成“一个基础支撑平台+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数字城管、应急指挥四大系统”的“1+4”智慧城市“标配”。以此为核心,根据当地实际,拓展平安城市、智慧旅游、市民一卡通、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产业等应用系统,形成“1+4+X”的智慧城市功能布局和架构,将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融入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各个领域。

3.3.2 构建评价体系

欧洲智慧城市组织提出了“六指标”评价体系,国际智慧社区提出了“五指标”评价体系。“六指标”评价体系将智慧城市的评价划分为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生活、智慧民众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31个要素74项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湖南可以参照上海浦东新区2011年5月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因素,设立核心考核指标和一般评价指标,制定适用于湖南实际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湖南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 吴青.信息化视域下的崛起梦——数字湖南建设研究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3] 雪鹰传奇.电商大数据:用数据驱动电商和商业案例解析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 曹磊,陈灿,等.互联网+:跨界与融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吴青(1975-),男,汉族,湖南湘乡人,信息网络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经济、两化融合。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互联网+互联网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