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8-09-10 02:21晏成步

晏成步

摘 要:20世纪80 年代末以来,区域高等教育以国际化办学指标、国际化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为主要内容,不断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文章以宁波市为例,针对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国际化办学理念、高等教育自身和社会需求、加强国际化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办学指标;国际化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8)03-0075-06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又大大地促进了地方化的过程;反过来,地方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蓬勃发展。当前颇为流行的观点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少数精英大学”,和“大学走向国际化(全球化)需要强调全球文化和本土传统交融而带来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1]与此不同,本文更为关注的是实践与操作层面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这里所指的区域是行政划分的概念,以及由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组成的地理环境。所指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一定的行政区域内(省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动因、过程与经验,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

1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区域高等教育作为城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国际化发展深受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有效手段。

1.1 以教育要素国际化为前提

随着各种教育要素(教师外出进修、学生出国留学、来华留学生人数、海外人才引进和国外大学课程引入等)的增长发展,区域国际化的范围可能超越国家与文化的框架,逐渐发展上升至区域范围内的交流和合作,并进而超越区域性范围而趋向于全球范围。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外在的直接的体现是强化国际化的办学指标,如教师、学生、课程、学术会议和产学研平台等。从2015年宁波高校教育国际化规划指标中(表1),[2]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有水平和短期目标。

1)教师国际化。高校鼓励教师到国外开展学习进修或攻读学位,专任教师留(访)学3个月及以上在各类型高校中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0%、18%和6%。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大力吸引外国文教专家来甬任教,外国文教专家在各类型高校中的所占比例为8%、4%和2%。

2)学生国际化。2011年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该年宁波高校留学生达到1168人,其中学历生527人(硕博研究生151人、本科生376人),非学历生641人,这些留学生来自上百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大大提高了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3)课程设置国际化。按照规划,全外语和双语授课比例在3类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4%和3%。为了提高课程设置国际化水平,各高校都采取和实行了一些普遍的方法:一是拨出专项经费进行双语课程建设,通过双语课程建设,使国际化办学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单位;二是开出部分国际化专业,根据专业调整课程内容。

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以“量变”促进“质变”的过程。[3]同样,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特质首先是一些指标的量化过程,并通过外在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如国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内在品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度,国际化人才的民族特性与文化认同等。

1.2 以地方高校为主体

由于办学自主权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高等教育地方化以地方高校兴起为基本特征,这也意味着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要选择多样的发展模式,利用不同的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呈现以下特点(表2):1)项目招生集中在金融、物流、国际会计和旅游管理等专业,有别于传统的国际留学生所青睐的历史、语言和文化等专业内容。这些国际化项目一般采取全成本收费,很少有财政资助投入,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凸显。2)依托学校自身重点或特色学科专业,吸引国外优质资源联合办学。这些项目包括学分互认、交流交换生、合作学业衔接、本升硕、硕士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除了引进来以外,各高校还积极开展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加快汉语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与传播。3)借力国外大学高水平学科优势,举办“学业衔接”项目。除极少数大学之外,大多普通本科院校(如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和大红鹰学院等)由于起步晚,办学层次较低,缺少研究生学位点。学校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开设“本升硕”项目和硕士项目,不仅提高了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而且为优秀人才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服务。4)与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不同的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将国际化项目的重点定位在技能操作上,大力引进香港以及国外的技能操作型课程,力求能与国际接轨。5)引入国际化的质量评估与认证,保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1.3 以区域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为表征

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之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教育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无国界交流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和加强学术建设的重要载体。1)充分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宁波是著名的侨乡,有60多万“宁波帮”及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社会群体与海外存在广泛的联系。“宁波帮”人士在国外生产经营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他们不仅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还积极投资家乡的工业、商业以及教育和卫生等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至今,“宁波帮”人士已经设立了王宽城基金、刘孔爱菊基金、包玉刚讲座教授基金等项目,资助教师赴海外进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资助学生到海外境外进行交流。2)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平台,推动教育国际化。宁波高校与国外学校合作,迄今举办了9届甬港教育合作论坛、5届欧洲宁波教育周、3届国际大学生艺术节、首届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等活动,逐步形成了覆盖五大洲的教育文化合作平台,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3)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打造城市国际化品牌。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具有完全的本、硕和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采用了英国诺丁汉课程模式,学生毕业后被授予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其中有7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究生教育深造。另外,很多高校先后同英国、美国等名校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国际课程衔接的方式为本地学子到海外留学深造构建“直通车”。4)近百年的历史表明,宁波发展的核心所在是国际贸易门户。1984年宁波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国际化发展方向开始明确,随后提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而且,宁波以外向性经济为典型特征,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据相关研究表明,全市每3人中就有1人从事的工作直接或间接与外贸有关,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对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2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特征

2.1 区域性的高等院校及其合作组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国家宏观经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国际城市的区域布局呈现区位转移趋势,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加速向国内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区域转移。长三角中心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和宁波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腾飞急需更多的国际化人才,这就使得当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和出国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由政府向非政府机構转变,逐步淡化在华留学生的“外交”和“客人”色彩,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向社会化和商业化管理,以及“高等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名额不受国家招生计划指标限制”等政策出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国际化进程。

2.2 国际化项目通过“草根大学”与“精英大学”嫁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高水平教育服务的机会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高校持续扩招扩大学生的入学机会,也激发了更多的有经济资本的学生接受更优教育服务的渴望。上述各高校开办的交换生项目、学分互认项目、“本升硕”项目、预备课程项目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2.3 发达国家多为高等教育服务“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多为“输入国”,教育市场价值与商业价值凸显[4]

当前,对于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来说,国际化大多都是以教育服务输出的形式来收取高额的学费,以摆脱弥补财政不足的困境。不管是推动国际化的高校还是项目承办方,都带有强烈的经济利益诉求。而低水平的公共投资、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学生可以在国外教育中获得高比率的投资回报,是发展中国家寻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因。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不对称的教育服务的商业贸易,教育自身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在教育服务贸易所处的地位;教育服务贸易的价格水平,决定了教育服务质量水平。

2.4 国际化人才需求成为高校国际化的基本动力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国际化为区域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宁波各类产业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性人才存在广泛的需求,特别是对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才有一份格外的青睐。对于企业来讲,不仅需要国际化人才,还要着力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理念。比如服装企业,依托“红帮裁缝”的历史传统,宁波拥有一大批知名的服装企业和品牌,服装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2%以上,具有强大的国际国内竞争力。2011年宁波“国际博士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它与50家以上的企业形成紧密的校企创新合作伙伴联盟,搭建一个服务于宁波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旨求利用英国诺丁汉大学学科优势,在能源技术和数字经济两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2.5 教育国际化政策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多样化、多中心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成为培育国际化新形式的肥沃土囊,海外办学机构、分校、分支机构、研究所和实验基地的建立,联合培养的教育文凭的授予、网络教育和培训等。有效地促进学生流动,并规着范教育国际化的项目流动和机构流动。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改革前沿阵地,宁波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教育战略,大力开展援外教育和培训,成为著名的亚非拉国家教育交流中心和留学生中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起开始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建设有商务部唯一职业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共承办了42期“港口班”和“职教班”,为来自101个发展中国家的869名学员提供了相关培训,学员分布五大洲。并依托该基地建设,建成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

3 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1 以办学理念为突破口,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

2009年,原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题为《大学国际化和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报告中指出,我国要有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准的国际化大学,才能培养出“走向世界”的创业、创新人才;才能培养出既有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能力,又能在全球化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人才。[5]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除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作为研究型大学聚集地之外,大多地方高校国际知名度小,从而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的项目少,校际差异大。因此,在国际化过程中,地方高校处于明显劣势。比如在学生国际化方面,从“走出去”的学生来看,他们基本上都选择了欧美等国的著名大学;而从“引进来”的学生来看,他们多来自于亚非等高等教育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做好中长期规划,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各本科高校应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借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如建立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国际化的二级学院和国际化产学研中心等,以此弥补学科力量不足,提升办学质量水平;高职院校应充分借助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优势,发挥其连带效应,重点通过引进国际认可的学位和资格证书、与国际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人才、吸引发展中国家学生来留学等形式来推进自身的国际化发展。[6]以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以更高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加深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3.2 以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和科研服务

区域高等教育在构建自己的结构体系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追求质量与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一是由于缺少高水平的大学,人才培养水平滞后,大量优秀生源外流,对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形成严峻的挑战。二是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之内,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难以取得大的突破和进展,导致了地方高校很难在短时间迅速地获取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提升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任务来说,首先,建设国际化学院或基地,弥补学科“短板”,注重与业内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深度合作,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发展。如宁波大学协同加拿大、美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院士和专家打造了科技部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推进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成功申请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级大奖多项,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其次,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找准社会需求,吸收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凝练办学特色,重点培育医药、物流、海洋等国际化办学的学科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力为地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打造国际化教育品牌,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本地留学。

3.3 以吸纳资源为手段,打造品牌与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心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存在教育服务贸易的不平等关系,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教育质量不高处于劣势。还有,国家和政府因为教育服务收取高学费而减少教育收入,很多大学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利润而身陷教育商业行为之中,大量优秀的生源流向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都会给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激活高等教育体制活力,形成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和品牌,扭转在教育服务贸易的不利局面。如上海市公布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在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国门办学、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完善留学生教育服务和保障机制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拟建设亚洲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城市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深圳市政府每年出资10亿建立特色学院。特色学院以高端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体,引进境内外一流高等教育资源,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宁波市立足亚非拉,面向欧美,加快形成国内一流的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中心和留学中心。近期,在国家“一带一路”大开发战略背景下,选择部分合作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城市,开展项目制和机构制的合作。

3.4 以政策法规为保障,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

纵观各项教育法规和政策,可以发现,我国实际上并不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政策领域,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实践最为接近的政策领域是“教育对外与港澳台交流与合作”。[7]以宁波市为例,2012年成為全国首批两家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按照教育部试验区建设要求,很多国际化项目可以先行先试,可在浙江省教育行政管辖前提下,这些项目得不到相关法规许可,只能滞留在书面上。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从超越单纯教育领域的视角,保证传统教育政策之外的多种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如移民政策、签证政策、贸易政策、经济、社会和国际援助政策等,提高前瞻性和可行性,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皮特·斯科特.大众化、国际化和全球化[M]//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周倩,高耀丽,译.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181-183.

[2]何琪得.宁波教育对外开放现状和发展对策[G]// 宁波市教育局.2011年度宁波市教育局机关干部获奖调研报告集. 2012.

[3]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3-7.

[4]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分析[J].刘丽芳,邓定,译.教育与经济,2013(1):10.

[5]厦门大学新闻网.章新胜纵论大学国际化和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EB/OL].( 2009-01-16)[2018-03-12]http:// news.xmu.edu.cn/s/13/t/33/40/fb/info16635.htm

[6]王廷.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探析[J].科技与管理,2012(9):47.

[7]金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嬗变:基于数据与政策的联结[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