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凯
[摘要]邓小平军事方法论的关键在于调动战士和各级干部的主动性,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同样面临着发动广大群众、团结各方力量的重大挑战。邓小平军事方法论对于打赢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硬仗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借鉴征兵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借鉴根据地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借鉴文化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借鉴教育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头人的培养;借鉴战略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邓小平军事方法论也对其家乡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定百年目标,领导干部重实践,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关键词]邓小平;军事思想;全面小康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3-0037-07
依靠人民群众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发动广大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邓小平军事生涯中创造军事奇迹的重要经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同样面临着发动广大群众、团结各方力量的重大挑战。邓小平军事方法论对打赢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硬仗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一、向邓小平军事方法论借鉴宝贵经验
1.军事方法论能运用于其他领域
以史为鉴,军事一直就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元素。西点同学会前会长威廉·科恩写的《领导者的艺术》中有一句名言:“如果懂得在战争中领导他人,你就能够在任何地方领导他人。”这是国外将军事理论推广运用的重要言论,肯定了军事领导理论运用于其他领域的效果。邓小平有过相似论断,在谈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时他强调:“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在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军事方法论及其实践基础也应借鉴、运用、服务于其中,以其共通之处助力脱贫攻坚。
2.邓小平军事方法论的关键在于调动战士和各级干部的主动性,树立坚定的信念
早在1938年邓小平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时,就曾在《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中强调要重视新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新兵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作戰的勇气。邓小平回顾二野历史时有过这样的分析:“这种做法对增加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很有好处,还可以锻炼指挥员的主动性,讲句哲学语言叫发挥能动性。野战军的领导人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面也相信领导,这种互相团结、互相信任的关系从作战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这是个了不起的力量。”邓小平还借用毛泽东的分析作为评价:“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主观能动性的力量、量变到质变的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对于形成这样的力量,邓小平有过这样的说法:“固然,军队的严格的纪律与合理的统御是必需的,但是不够的,还要求政治工作的配合。我们不仅要武装战士的手足,尤其重要的是武装战士的头脑。完全采用压制的办法,其结果,纵然可以在表面上收到一些效果,也绝不是巩固的,更不会发扬战士的自动性,从战士自己的觉悟中发生出无比的战斗威力,尤其不能在任何困难环境中还会保持一致以支持艰苦的斗争。”这段论述清晰地表明,“无比的战斗威力”来自于“自动性”“觉悟”,而非“统治”“纪律”“统御”“压制”等常规管理手段。这包含的更深层涵义并没有否认管理理论的效用,而是肯定了超越常规管理手段的一种方法论,那就是让泥腿子跑赢运兵车、小米加步枪打赢飞机坦克大炮,不断创造革命奇迹的一种信念!
在军事战争中强大信念和合力至关重要,这种力量来自于作为领头人的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的,在今天总结形成的“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参与者自发觉悟并牢固树立的,为着中国梦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只有信心足了,才能团结一心形成这样强大的信念和合力。这就是答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伟大成就,也是我们党执政自信、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二、邓小平军事方法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启示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他在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上的成就,已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之中,结合具体经验和做法深入浅出地展示了邓小平军事方法论的闪光点,形成了脱贫攻坚可以借鉴的一系列重要启示。
(一)借鉴征兵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
邓小平总结征兵经验时谈道:“正因为有了上述的缺点和错误,致使民众不能充分认识国家已经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以最高的民族仇恨,奔赴抗日的前线,反会产生和增长避免兵役的心理。”条件是复杂的,但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是相似的。国家民族危亡时尚存逃避思想,小康社会建设也是存在多样的、不统一的想法。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不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认为大家自然就应该有“充分认识”而“奔赴前线”。这样的错误认识在战争年代带来的后果是有血的教训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果没有形成共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就会衍生出不少困难。邓小平高度重视这些不良现象:“这些严重的现象,即使是在一个两个村庄发生出来,即使在一极小部分民众中表现出来,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最高警惕了!”当前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绝不能纠缠于困难而影响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因此“最高警惕”不为过!
邓小平归纳了“毅然地抛弃强征的手段”这一“可贵的经验”,包括通过宣传鼓动激发热情;通过“有信仰的分子”和驻扎军队的模范作用实施积极影响;通过联系军人家属和民众团体强化合力;通过实际磨练形成正规军队整合了战斗力。可以说,这一形成战斗力的过程非常适合脱贫攻坚团队的建设,宣传工作至关重要,模范的积极作用也在多形式、多渠道形成,然而真正的难点在于通过联系群众强化合力,通过实际磨练形成战斗力。这两项难点也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联系动员好每一个相关人员,那么由于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的影响就会形成短板效应,这个合力就会存在瑕疵,就会影响到实际的脱贫攻坚具体事宜的开展,战斗力就打了折扣,这又会反过来给一些负面思潮以口实。
(二)借鉴根据地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意义重大的军事行动,邓小平对于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曾表示:“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但必须了解,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十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我们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来到敌人的心脏开展武装斗争就是恶仗、大仗,面临着诸多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就必须让全军有“胜利的把握”、让全区群众明确我们的必胜信念,然后,需要及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断迈向胜利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开展至今,要面临的和已经面临的已经清晰明了,就是一个个艰难险阻,就是需要领头人的必胜信念、广大党员的必胜信念、人民群众的必胜信念。我们通过前面提到的诸多方法建立了信念、形成了团结的氛围,这只是起步。关键还在于具体行动的落实,要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证明我们前进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巩固必胜信念。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方针政策了解了扶贫帮困的方向,强化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具体看到了一个个脱贫致富项目落地生根,形成了致富的短期成效和长效保障,就必能进一步坚定信念,这样我们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中赢得更广泛、更长远的胜利。
(三)借鉴文化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
邓小平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中谈道:“无论哪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宣传教育部门应协同统战部门,进行文化统一战线工作”。这一思想有针对性地将部队文化工作与统一战线工作联合阐释,与各阶层、各行业、各团体等参与脱贫攻坚大会战场景有重要相似之处,即面对着不同文化的挑战,甚至有些还是相互冲突的,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分析认识这些文化的挑战和冲突,有针对性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将有冲突的融洽进来,将有挑战的发展起来,与主力军团结一致,形成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强大战斗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长期脱贫攻坚战的挑战和冲突中,取得了不少文化统一战线的成绩,这是早期单純扶贫帮困的工作力度所不能比的。这一外在的影响对脱贫攻坚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首先,各类社会资本开始融入了脱贫攻坚一线,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大展身手,有的甚至屡败屡战,硬是在穷乡僻壤闯出了一条条新路。紧接着,电商纷纷上马,实践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时代引领着农产品和乡村游成规模、成品牌、成源头、成效益。如今,农产品从田间直接到用户手中实现了无缝对接,通过互联网经济逐步省去时空限制,省去保鲜、储存等传统环节;又或者通过互联网+形成知名旅游目的地,开发了不少A级乡村旅游景点,进一步拉近了乡村与城镇的距离,地球村的布局更加清晰。
(四)借鉴教育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头人的培养
邓小平一贯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训练,对于军队也不例外。他曾经提到:“我们的军队过去是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锻炼成长的,那时提升干部主要靠战场上考验。”“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一个方面是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邓小平非常重视办学校,分析了“现实中的缺点和不足”“干部训练状况”,对学校提出了“三个要求”“多方面设想”“办学准备工作”,还关心学校优秀人才的具体使用问题。强军梦正是经过这样的过程实现的。在脱贫奔小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辛勤耕耘于农村的祖辈们着实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出了很多农业技术能手、种植养殖能手,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欠缺了致富能力,反而越显贫困。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缺少致富带头人,这让农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了、掉远了!这个带头人可以是下派干部,可以是致富能手……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部署对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实施激励计划,这就进一步充实了“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要超越“十三五”初期苦学苦练出来的小康水平,培训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要惠及农村,更要将最新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具体途径传授给带头人,让致富带头人成为小康带头人,让部分农民的致富转变成为整体脱贫致富,让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由一村一区一市的量变积累为全面小康的质变。
(五)借鉴战略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邓小平强调过抓战略的方法:“我们作战,有个战场问题,还有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打法的问题,这些都要设想。”并且在对比分析中谨慎提到:“对我们指挥作战的水平不能估计高了。”这是久经沙场的经验之谈,从战略的高度对当前和未来的战争形势进行了中肯的提醒,即便是辉煌的战绩背后,仍然要分析、要设想,不能估计高了。必胜从来都是信念,战略上要有信心,但战术上一定要重视。
小康目标是战略,达成小康目标的过程是战术,战略要落实于战术,而战术主要依靠的就是广大群众。那么,我们迈向小康目标的具体任务就应该借鉴以往、适应当前、展望于2020年,从中设想我们的“战场”,分析“情况”和“打法”,让高不可及的战略目标细分为大家的短期任务,让脱贫攻坚的难点、阻碍、疑点分解为简单必胜的具体任务,这些都需要俯下身子、加油努力的。比如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质疑、不经济、阻碍等漫长的尝试过程,最终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和具体方法形成了有利的规模经济,唤起了农业产业的生机,高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三、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及前景
广大劳动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也是小康社会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因此,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群众中。领头干部要特别重视通过联系群众积累量变,通过形成共识,巩固信心,形成质变,将优惠政策、先进理念、前沿科技送到群众中形成“获得感”。邓小平军事方法论也对家乡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安也在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一)百年目标显优越,广大群众得实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目标,能够“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让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更加具体、明确,让更多老百姓获益。“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以及扶贫工作中的目标识别、贫困治理、动态管理、成效考核、成功脱贫、后续跟踪的一系列政策过程,标志着广安形成了完整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然而,单纯的按政策和考核行事似乎已经捉襟见肘,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完整的政策体系下仍然有很多攻坚战并没有顺利推进,问题集中反映在扶贫资金缺口大、工作推进难平衡、自信和勇气不足。针对短板寻突破,邓小平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能动性、集聚量变而成质变,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二)领导干部心贴近,广大群众拥护你
邓小平的随同人员曾向他介绍发财树,他第一反应是:让全国人民都可以种发财树,全国人民都发财。这个回答让人震撼、让人感动。可以看出,邓小平心里装的是人民群众,首先考虑到的是人民群众,字里行间深切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真诚。以这样的态度面对人民群众,心就拉近了,“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否则,“人民即使反对敌人而对我中立,也只是便利了敌人”。这就要求在制度层面全方位保障的条件下,让心怀小康、躬身践行的领导干部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之中,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而不是感觉有政策却落实不到位,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帮扶的干部是真诚如亲人般的而不是来完成政绩、走过场的,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帮扶活动充满希望、给人信心,而不是等靠要、占便宜、杀鸡取卵的眼前利益。只有从这个角度抓工作,才算有了真心实意投身小康事业的优秀干部,才能引导贫困地区走上持续致富之路;只有有了这样的一帮领导干部带头,广大群众才能牢树信心,坚信跟着走、付出辛劳之后能够建设出越来越富足的家园;也只有广大群众感受到了目标的真切可靠,树牢了致富的信心,才能真正享有政策,干劲十足地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否则,接受帮扶的群众看不到越来越好的可能性,发展、致富信心不足,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图眼前利益,这样就有可能陷入不良循环。
(三)领导干部重实践,广大群众有获得
脱贫致富,主体是广大群众。干部合格了,群众有信心;干部带头了,群眾有干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邓小平亲自给战士们示范擂稻谷:“你别小看这擂稻谷嘛!解决不好,部队吃不上饭,那可成了大问题哟!”邓小平的躬身践行给战士们作出了表率,这既是一个正确性的引导,也是一个有效性的肯定,那么之前可能存在的疑惑、猜测就一扫而空,进一步树立了对这个做法的信心,大家为什么不跟着做、照样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达成成效呢!只有做到这一点,真心真切投身小康事业的优秀干部才能进一步引导大家干事创业,找到正确的努力方法和方向,才能在过程中不断创造财富、不断看到希望、不断获得信心,从而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团结一心共建家园。否则,送物、送资金解燃眉之急却没有依靠感;种植、养殖、集体经济等形成了产业却没有产业群、产业链的持续感;修路、修房完善了基础硬件保障却并没有达成预想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如果耗费的人力、物力没有换来划算的成效,群众是不会有满意的“获得感”的。
(四)工作群体勤激励,脱贫攻坚出成绩
在一定时期内,下基层、上挂等被看作干部镀金的手段,形成了一股歪风,极大损害着群众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号召打造脱贫攻坚“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了对优秀村镇干部的鼓励和重用,并通过各级会议传达,通过权威媒体宣传,让长期俯身村和乡镇一线作出成绩的优秀干部得到公开肯定,让他们能够以这份成绩为荣。干部沉在基层干事创业具备星火燎原的趋势,干部队伍将不断壮大。领导干部带领先锋队作出了成就,有了标杆,树立了信念,必然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团结一心,人心齐泰山移,坚持就能形成气候,形成规模,坚定致富信心。再树致富信心,是针对系列帮扶的效果仍有不佳而言,不能放弃补齐短板,须有针对地攻坚,由量变赢得质变。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起来干劲就来了,怎愁不能好好引导仍未脱贫的群众,整体脱贫的地区不断出现就证明了工作的成效。有党委、政府的密切关注,有驻村干部的真诚建设,有小康带头人的用心付出,有广大群众的自发支持,脱贫攻坚的战斗必然能高标准赢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越来越近,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