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成 吴宇
〔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就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理念,形成了兼具世界价值、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全球治理思想。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因应鲜明的时代背景,包含丰富的理论内涵,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最新成果,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生成,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实现全球善治,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具有重大理论贡献和深远历史影响。
〔关键词〕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8)3期0021-21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以高远的全球视野、深厚的思想渊源、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理论内涵,系统阐释了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基本理念以及加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实现全球善治,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思想渊源
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是在充分汲取和辩证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中国外交战略理念以及当代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等进行创造性升华的结果,堪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和“马魂、中体、西用”融合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2]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天下观”、“和合”文化、“仁义”理念和“世界主义”等思想精华都为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渊源。
一是“天下观”。天下观可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世界观”,体现了中国追求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世界的问题。其核心理念是“以天下观天下”和“四海一家”,即把世界看作人类的公共政治空间和共同资源,以世界为尺度去思考属于世界的政治问题。[1]合作共治的治道精神是天下思想最有价值的部分,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符合全球治理发展的需要。[2]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不忘本来,以“天下观”的合理价值为滋养,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全球治理实践,展现出新的全球主义理念的包容性精神,因而不同于西方的排他性国际政治文化,凸显了时代性与民族性兼具的特点。
二是“和合”文化。“和合”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是“和合”思想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各国之间的和睦相处,进而实现天下太平。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与“和合”文化一脉相承,既立足于大国外交战略,又彰显“和合”传统文化特质。它明确表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秩序等重要理念,既强调团结互助、共存共赢,使独立自主的道路观、和平发展的世界观、义利合一的价值觀与和谐共生的秩序观有机统一,[3]又尊重不同文明文化,因而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指导。
三是“仁义”理念。“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后被儒家视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表现为保气节、持正义的士人品格,贯穿于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这种充满浩然正气的“仁义”理念既可成就充满正能量的人格范式,也可造就具有引领意义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始终是国际公平正义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坚持用具体行动和实际贡献展现大国担当。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创新性发展了“仁义”理念,致力于共同探索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理念,提升了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是“世界主义”。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源自西周时期“礼”的概念。它以“仁礼之道”作为最初追求,并以“大同社会”作为理想社会模式和人类整体价值关怀。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征,迥别于其他文明的神本主义的世界主义,尤其适用于指导当今的全球治理实践。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视角,是以世界主义视角认识全球化时代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华文明世界主义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有助于探索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之道,使国际社会更理性地认识和处理国家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进而助力提升中国在塑造公正合理的全球秩序进程中的话语权。
(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价值取向。[1]习近平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并从中汲取了解决全球问题、加强全球治理的思想智慧。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源自《共产党宣言》中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产国际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使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国际主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特征变化不断发展。在战争与革命时代,其内涵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用“世界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2]这种国际主义曾为20世纪中国的独立自主和新中国的成长发展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国际主义意味着世界各国超越意识形态纷争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强调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承担国际责任。[3]
“大国责任”观是新时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中国表达,阐释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作出中国将担负起作为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在全球治理中坚持和贯彻“大国责任”的理念。从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党的十九大,从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习近平反复重申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从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和倡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到多次主动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治理机制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无不展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理念
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理念息息相关,是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习近平对新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确立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国对自我身份变化的深刻把握,也顺应了世界格局演变和中国发展大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外交的价值指向与战略谋划也在不断调整。新中国建立初期,受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影响,中国外交战略确立并倡导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核心理念。改革开放后,中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把自身定位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提出和平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理念。冷戰结束后,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高举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旗帜,强调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平解决分歧等理念。进入新世纪,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更好推进中国发展,中国先后提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一脉相承,成为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重要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立足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战略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调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大国的身份定位,面向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继承和发展新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基础上,对全球性战略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推动了全球治理理念的新发展。
(四)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动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实践的发展。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在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既有理论的扬弃和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面对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挑战,全球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从全球治理的现实看,当下流行并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全球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一方面,西方全球治理理论建立在政府作用和国家主权无足轻重、民族国家疆界模糊的前提上,强调治理的跨国性和全球性削弱国家主权和政府的作用,并为干涉主义和霸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2]另一方面,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及其主体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并体现其意图和价值,导致全球治理陷入合法性、有效性、民主化不足的困境。
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大势,习近平积极倡导并引领全球治理新理念,推动全球治理实践新发展。比如,在全球发展治理上,中国倡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推动全面发展,有别于着重所谓的“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西方全球治理观。[3]在区域合作和经济、安全等议题领域,习近平强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富有中国特色又充满人类共同情怀的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实现了对西方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超越。
二、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形成是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成果融通的产物,也是科学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世界局势重大变化、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的结果,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冷战结束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体系转型的加速,特别是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西方国家的整体性下滑、非国家行为体作用的上升,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于新的历史转折点。习近平指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1]这种变化代表着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已形成不可逆转的力量,使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国际关系正逐步从“枪炮之战”转为“制度之争”,使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2]
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表明,全球治理的主体重心正朝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倾斜,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蓬勃力量。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应当遵循何种国际机制和国际规则、追求什么价值取向,需要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全球治理体系必须正视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也必须顺应这一新的变化,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但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并非即刻带来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可能潜藏各种阻滞乃至冲突风险。因此,中国等新兴国家要有足够战略定力、自信和耐心,加强团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二)国际秩序变革形势严峻复杂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1]各国国家利益交融不断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经济全球化既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诸多重大的挑战。随着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事实表明,传统的国际秩序未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难以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3]并使世界不确定性日益凸显。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走向终结,以中国等新兴大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建构世界事务,这是国际秩序演变四百多年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4]不过,虽然国际秩序转型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其过程往往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挑战。如何在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国际秩序变革势在必行、各国必须承担应尽责任的情势下,推动国际秩序实现和平转型,考验着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的智慧。
(三)全球治理体系有失公正合理
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安全状况、遍及世界的矛盾冲突等现实表明,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的代表性不足引发有效性和合法性危机,机制的碎片化导致行动困境,理念的分歧造成规范性失调。其中,不公正、不合理则是当下全球治理体系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没有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采取单边主义甚至霸权主义政策,助长各种对抗和不公情况的发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机构仍由西方主导并主要反映西方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改革进程迟缓。特别是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不断作出重要贡献,但其代表性和发言权的不充分不对称仍是當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短板。可以说,西方国家对当今全球经济治理陷入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全球共同发展问题日趋严峻更凸显了当前国际秩序的不公。全球治理体系有失公正合理,既不利于世界各国的长远利益,也考验着世界各国的责任担当。因此,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乃各国共同利益所驱、共同责任所系,是全球治理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四)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虽然中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有助于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部世界保持良好关系。如何在不断适应世界和影响世界中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关乎中国未来,也关乎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社。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1]一方面,走在强国路上的中国既改变着自己,也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但中国需要长期和平环境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的追求更强烈,对维护和延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变化。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而加强全球治理则是重要的战略保障。正如习近平强调,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1]
三、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向前发展。
(一)基本目标
为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这一角色定位为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一是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全球治理因应全球性问题而起,全球治理体系应随全球性问题的变化而变革。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正严重制约着全球性问题的治理。因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切实有效解决当前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
二是引导国际秩序有序变革。当前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与变革,国际竞争已逐步发展为新型的“制度之争”。围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一种国际制度竞争。习近平强调,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3]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中国要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4]
三是占据世界未来发展的道义制高点。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大趋势下,塑造新的国际秩序,引导国际秩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全球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全球治理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规则标准和主流价值规范,检验着世界各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代表着未来发展的主要舞台。因此,谁能把握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机遇,谁就能占据世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要立足应对全球挑战的现实需要,更要面向全球治理的未来,占据世界未来发展的道义制高点。
四是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强调,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国家发展既取决于自身发展道路,也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决于国际秩序的发展状况,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又源于国际制度的变革方向。尤其在国际秩序大调整大变革的新时期,中国更需要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可靠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有鉴于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的中国方案。这意味着,中国携手各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从根本上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描绘的美好世界,是社会主义新兴大国对事关人类前途命运重大问题的系统阐述。
(二)价值基础
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具有深刻的价值基础。
一是公正合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公正合理既是国际新秩序的发展方向,也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国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秉持的价值。全球治理体制是否公正合理不能由一部分国家说了算,而是需要得到公认并有一定的准绳。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均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就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这种公正合理的价值追求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贯穿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全过程。
二是合作共赢。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秉持绝对收益的价值观,奉行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等旧思维旧战略,使结盟与对抗成为传统国际关系的常态。在命运与共的今天,旧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合作共赢才是有效应对当前挑战、赢得未来发展的价值共识。坚持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就是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使协商、对话、合作、共赢成为当代全球治理的重要方法,将其贯彻到同心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过程。
三是义利合一。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以资本主义逐利的价值观为基础,零和博弈思维盛行,少数人得利而多数人失利是这一价值逻辑的消极后果。义利失衡己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引发国际政治诸多不正之风。[1]全球治理的改善必须以正确的义利观为基础。习近平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体现了中国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和加强国际团结合作的价值追求。[2]它不仅表明了中国将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以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开展特色鲜明的大国外交,[3]而且还有助于深化各国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并已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推动全球治理发展的重要指导。
四是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日益失衡的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构成严重挑战。要实现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共同目标,必须以共同发展为价值基础。为此,习近平强调,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1]要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具有广泛的全球价值共识,对完善国际发展环境、伙伴关系和发展协调机制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是和谐共生。人类文明在充满多样性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力图以某一文明排斥其他文明、主导世界秩序的做法,只会导致文明倒退和人类災难。鼓吹文明冲突将误入歧途,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是正道。在对抗和冲突仍困扰国际社会的当下,习近平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积极倡导的和谐共生理念,既是“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表达,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也蕴含着人类的理想追求,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树立了价值指向。
(三)基本内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全球经济治理、新型国际关系、全球安全治理、全球伙伴关系、全球生态治理等重大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
第一,全球经济治理观。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是世界经济良性运行的保障。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现实,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习近平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2]习近平提出的这一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体现了共迎挑战的伙伴关系精神,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进方向,也展现出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它还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理念和智慧。这不仅是对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理念和主张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理念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表明中国不再仅仅是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而是正在成长为全球化的塑造者。[1]
第二,新型国际关系。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全球性难题也更加凸显。但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为此,各国必须超越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老框架,代替单打独斗的老做法,把合作共赢视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并使之成为各个领域都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己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条主线,而且还推动了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四位一体”的和平外交新格局,彰显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第三,全球安全治理观。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3]习近平指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各国发展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每个国家都应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1]各国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2]从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和止战方面的核心作用,到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从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到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推进区域安全合作,习近平把传统国际安全合作逐步引向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从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到积极应对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疾病管控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讲规则、实现共同治理,到致力于把深海、极地、网络等新兴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习近平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引领着全球持久安全发展,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第四,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只有发扬伙伴精神才是各国共同应对日益增加的全球性挑战的理性选择,也只有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才是适应国际关系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因此,各国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3]从根本上看,“伙伴关系”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性思维”的创新发展,将促进基于信任和认同的关系治理,[4]也是对全球治理秩序理念的重建。因此,要依据对外工作的总体布局,加强运筹与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大力推动、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打造各有侧重又相互协调、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1]
第五,全球生态治理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世界各国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2]习近平秉持“建设好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理念,积极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写入中央文件、写进联合国文件,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绿色发展成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美丽中国”“清洁美丽”被写进全国党代会报告和党章,习近平的生态治理观赢得了世界认同,体现了中国担当。[3]从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到共同推动全球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到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为全球生态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充分表明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引导者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基本原则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持续努力。习近平指出,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處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明确阐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更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原则。
一是共商共建共享。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彰显了习近平的全球视野和政治智慧,反映了中国真正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视为国际社会大家庭的事,有利于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共商就是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共建就是以合作为动力,各国在全球治理体制机制的调整改革中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享就是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1]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集全球各国之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就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将有助于凝聚合力、协调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能避免不切实地要求中国过度担责的风险,又能消除不合情理地指责中国谋求霸权的疑虑,还能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激发新动能、开拓新空间。
二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一些全球性问题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对待所有国家既不适当,也不公平。相反,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世界各国应在享受公平待遇的基础上,承担与其拥有权利一致的责任,发挥与自身实力相符的影响力。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贡献不断增长,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应获得更多发言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也为国际社会应对挑战作出重要示范。当然,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就不要为应对全球问题作出贡献,或免去其应承担的责任,而是说要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和要求。[2]这一原则适用于环境、贸易、人权发展等广泛议题领域。在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进程中,各国只有共同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1]才能切实推动实现全球治理目标。
三是尽力与量力兼顾。中国积极主张并谋求自身在全球治理体系的话语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必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但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革故鼎新归根到底要靠实力。[2]中国兼具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大国的双重身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合理地负责任,都需经过理性评估和慎重抉择。尽管中国正向全球大国转变,其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3]在兼顾尽力与量力的基础上,着眼提供中国方案,主要聚焦规则制定和治理机制创新,不断扩大中国的制度话语权。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都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自身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4]使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增强具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是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统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协调互动和相互制约不断加强,但两者目标并不完全一致。[5]因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必须树立整体治理观,既依托全球治理深化国家治理,又通过国家治理推进全球治理。要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类规则,考虑国内政策的联动效应和传导影响,扩大正面溢出效应。既要倡导“共同治理”防止并解决碎片化治理,也要促进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良性互动。特别是既通过深化国家治理推动全球深度治理,以达致全球善治,又通过全球深度治理深化国家治理,以实现国家善治,进而保障和维护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的有利条件。
四、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重要贡献
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大势下,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在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全新起点上,如何积极引导并努力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球善治的有机协调这一问题。无论是对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还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思想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不仅以实现全球善治为价值追求,而且致力于实现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良性互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二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习近平指出,中国越是发展就越需要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全球治理从疑虑到参与、引领,越来越自觉自信,反映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认识日益深刻、态度更加坚定、行动更有担当、理念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了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源于实践、注重实践并指导实践。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只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既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而且还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1]因此,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在指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同时,也使这一变革进程日益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2]
三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是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发展大势与世界格局变化,继承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实现了对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创新发展。在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加强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建设,谋划并实施中国的全球治理战略,都意味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大国责任的思想内涵。[3]其中,如何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更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不仅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创新提供了明确指导,而且深化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
四是为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在不断夯实自身硬实力的基础上,着眼世界格局与国际形势的重要变化,为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倡议和方案,凝聚全球治理改革共识,推动全球治理取得明显成就,并使中国的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增强,展现并提高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为推动全球治理实践创新,因应国际社会对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协商共治的需求,中国还注重对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策略性结合,灵巧组合硬实力和软实力,实现全球治理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展现了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对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贡献,绽放出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
五是为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中国方案。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频现弊端,凸显了国际秩序变革的紧迫性。长期以来,中国坚持为重大国际问题解决和重要规则制定提供中国方案,为推动政治解决热点问题作出中国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顺应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的世界期待,勇担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的历史使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贡献中国方案。[1]事实上,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的重要战略部署。[2]在世界呼唤新秩序、中国有能力成为国际新秩序引导者的情况下,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国际新秩序,表明了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也反映出中国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共同创造人类社会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的真诚愿望。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页。
[2]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是我们的文化旗帜”,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5月5日,http://www.cssn.cn/nlkszy/dhxz/201405/t20140505-1147188.shtml。(上网时间:2018年4月24日)
[3]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光明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1版。
[1]江西元:“从天下主义到和谐世界:中国外交哲学选择及其实践意义”,《外交评论》 2007年第4期,第48页。
[2]李明明:“论天下思想中的政道与治道”,《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2期,第109页。
[3]苏长和:“习近平外交理念‘四观”,《人民论坛》2014年第2期,第28-30页。
[1]邓淑华、尹占文:“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17页。
[2]秦亚青、朱立群:“新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外交评论》2005年第5期,第21页。
[3]唐志君:“新国际主义理念与中国对外政策的选择”,《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第49页。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8页。
[2]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0-31页。
[3]吴志成、迟永:“‘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变革”,《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第82-83页。
[1]侯丽军、伍岳:“积极有为,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解读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http://www.xinhuanct.com/politics/2015-10/14/c_128318652.htm。(上网时间:2018年4月24日)
[2]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1版。
[1]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第2版。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8页。
[3]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第3版。
[4]管克江、任彦、高石:“慕尼黑安全会议基金会发表最新年度报告认为——‘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终结”,《人民日报》2017年2月16日,第21版。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0页。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24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5页。
[3]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4]习近平:“牢固树立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17年2月18日,第1版。
[1]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2]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第3版。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8-59页。
[1]苏长和:“习近平外交理念‘四观”,第29页。
[2]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5年9月27日,第2版。
[3]秦亚青:“正确义利观: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原则”,《求是》2014年第12期,第55-57页。
[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
[2]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第3版。
[1]裴广江、曲颂等:“伙伴精神是G20最宝贵财富——国际社会寄望‘杭州共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9月8日,第3版。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3页。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1]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人民日报》2016年9月16日,第3版。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54-356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9-60页。
[4]秦亚青:“为国际秩序变革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12月17日,http://www.cssn.cn/zzx/wztj_zzx/201412/t20141217_1445626.shtml。(上网时间:2018年4月24日)
[1]王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拓展之年”,求是网,2015年12月3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12/31/c_1117609412.htm。(上网时间:2018年4月15日)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日,第2版。
[3]常红等:“习近平‘绿色治理观:世界认同体现中国担当”,人民网,2017年6月7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607/c1002-29322132.html。(上网时间:2017年11月15日)
[1]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第3版。
[2]“习近平:共同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代为中欧关系全面推进注入新动力”,《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9日,第1版。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4日,第2版。
[2]“让中国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新华网,2016年9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8/c_1119642701.htm。(上网时间:2018年4月24日)
[3]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4]习近平:“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光明日报》2016年9月29日,第1版。
[5]吴志成:“全球治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22页。
[1]习近平:“携手推进深度合作,共同实现持续发展——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暨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光明日报》2012年9月22日,第2版。
[1]“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光明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2版。
[2]任理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7版。
[3]秦亚青:“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8日,第8版。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2]习近平:“牢固树立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17年2月1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