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参与路径研究

2018-09-10 20:47高万芹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 要:本文在对新乡贤的内涵进行再界定的基础上,把当下的新乡贤分为“精英型新乡贤”和“平民型新乡贤”,并根据他们的收入来源和生活居住空间是否在乡村社会,分为“在场的新乡贤”和“不在场的新乡贤”。不同类型的新乡贤也影响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作用和路径方式。精英型新乡贤由于属于“不在场乡贤”,主要是作为第三种力量和参与者介入,通过捐资捐物、建议献策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平民型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主体中的带头人,以自己的时间、精力、技术和文化,投入到农业生产、文化礼俗、公共品供给、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他们也可以组成乡贤理事会、村落理事会等,动员更广泛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英型新乡贤;平民型新乡贤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3-0127-08

Abstract:Based on the redefinition of new local talents, new local tal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elite local talents and common local talents, and present local talents and non-present local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ource of income and living space being in rural areas or not. Different types of talents influence their way of participation and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Elite local talents as non-present talents, with the third force and participant as their roles, help revitalize rural areas mainly by donating funds and materials, as well as giving suggestions; common local talents as leading role of subjec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y devote their time, energy, skills, and cultur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ultural customs, public supply and rural governanc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y are also part of local talents council, village council, to encourage more rural residents to take par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elite local talents, new common local talents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然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关键在于“人才”,在乡村社会衰落和人财物大量流失的背景下,缺乏有效引领乡村振兴的精英。如何寻找合适、有效的振兴人才,就成为当下乡村振兴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乡贤资源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和当代的新型精英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新乡贤作为乡土社会有资材、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的贤达人士[1],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德治、法治和自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

目前关于乡村振兴和新乡贤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都是新闻报道,真正的学术研究并不多[2],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从已有的评论报道和学术研究来看,学界和政界大都认为,新乡贤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力量,理应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3]。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乡贤和乡村精英都是好的,乡贤中也有一些土豪劣绅类的豪强恶霸[4],新时期也应该警惕一些乡贤借乡村振兴和资本下乡之名与“民”争利,防止他们成为自身利益的攫取者[5]。实际上,上述分歧反映了当下研究对新乡贤内涵界定的模糊,以及缺乏对新乡贤类型的合理区分。本文通过对新乡贤内涵和类型的重新界定,针对不同类型的新乡贤,指出符合他们自身特征的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和路径。

二、新乡贤的内涵与类型辨析

由于新乡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到底谁才是新时代的乡贤,新乡贤具备什么样的类型和特质,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仔细分析当下的新乡贤研究,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两种取向和分歧:一种是精英视角的新乡贤研究;一種是群众视角下的新乡贤研究。

1. 精英视角下的新乡贤

精英视角下的研究主要认为新时代的乡贤应该是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时代精英,他们具备现代化理念和前瞻性视野,以及创业经商的成功经验,才是新乡贤应该具备的时代品格[6]。他们是一些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退休官员、海外华人华侨,更不乏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和商人[7]。李金哲认为新乡贤是指在知识、技能、财富、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贤能之士[8]。黄海认为新乡贤既包括道德模范、社会贤达等,也包括以自己的专长、学识和财富建设乡村、改善民生的优秀人物[9]。一些研究和地方实践更是把新乡贤指向一些富人、能人群体,认为新乡贤应该是一批能够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 “贤人”群体[10];是一批当官居城的贤达人士,“富乡贤”“官乡贤”是这类乡贤的主要类型[11]。这类精英人士能够利用自己的金钱、社会关系资源、动员能力等,进行招商引资、带领村民致富[12],并能拿出资材服务于乡村公益事业,还可以在乡风引领上、村庄公共事务治理上发挥作用[13]。这类乡贤群体,虽然功成名就在外,但对故土的深情厚爱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动力和愿望参与家乡建设,不忘反哺父老乡亲[14]。总之,精英视角下的新乡贤是具有较高财富地位的社会贤达人士,因为能够利用自身的个人资源,弥补当下乡村建设资源的不足,解决乡村治理的困境,从而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也被很多学者、官员所推崇。

2. 群众视角下的新乡贤

群众视角下的新乡贤研究认为,新乡贤与传统乡贤存在诸多差异,应该重新定义新乡贤的内涵和范围,提出新乡贤区别于传统乡贤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在于新乡贤的平民化特质。传统乡贤往往是一些官商群体和地主阶层,他们虽在乡野,却与官僚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社会地位上都远超普通村民[15]。并且,传统的乡绅治村模式也是一种封建等级制下的人治模式,应当反思传统绅治所存在的问题,尤其不主张官商等具有较大权势地位的群体成为新乡贤的主体[16]。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乡贤应该更具平民化色彩,应当让经济实力弱、社会影响力低一些,但比较有德行、有公心、能服众的乡村道德权威、身边好人等直接参加到乡村建设中来,而不仅仅是声望、地位极高的官乡贤、富乡贤[17]。葛宇宁也认为一些富商类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逻辑类似于资本下乡,应该警惕当下基层治理中资本逻辑对乡村治理所带来的破坏作用[18]。李晓斐也认为“当代乡贤应该是村民内心认同和界定的民间权威、而不是仅具有客观支配权力的地方精英,只要能够遵守当地的核心价值体系,乡村小人物也可以获得村民的广泛称赞与主观认可,从而获得一定的权威性,乡贤并不一定必须是居于当地社会分层体系顶端的精英”[19]。张兆成也认为当代乡贤不应该像传统乡贤一样讲究家族背景、财富政治地位、良好的教育背景,平民百姓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诸如品质良好、热心助人、热心公务、富有正义感,则无论是普通党员、党外人士亦或乡村一般民众,都可以成为现代乡贤的组成人员[20]。钱念孙也认为传统乡贤基本上都是“有权有势有财”的人,出生于“大户人家”[21];而新乡贤的来源可以是“普通人”“人民群众”,比如乡村道德楷模、基层优秀党员干部、乡村教师、回乡创业优秀大学生等,“权势”也不再是“新乡贤”的必要条件,“德才兼备”才是,只要志愿于乡村建设发展,有德有才的“普通人”照样可以成为新时代的乡贤[22]。

3.新时代新乡贤的内涵与类型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界对新乡贤内涵和类型存在一定的争议和迷惑:新乡贤的主体应该是“富人”“官员”型的权势阶层和社会贤达,还是“身边好人”“道德楷模”型的具有平民化色彩的普通人,并无统一的认识。尽管在官方宣传和学者们的倡导中,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也被认为“新乡贤”,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公职人员、经商人士、企业家乃至文化名人等较有影响力的权势人物,因为自身丰富的资源和影响力,很容易改变乡村的面貌,产生即刻的政绩效益,而更被专家乃至政府所推崇,而忽略了“身边好人”“道德楷模”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作用。因此,许多“新乡贤”的典型,往往是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权势精英,他们能带来资金回流、企业回迁,发挥“归雁经济”的效应,从而改变乡村落后的经济面貌。总之,精英型的新乡贤因为自身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而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有效力量。

并不否认精英型的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兴旺方面的人财物优势,但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现代社会约束新乡贤角色作用的“权力文化网络”已经遭到破坏,激励新乡绅发挥保护性作用的机制也已经消失殆尽,在这种背景下,精英型的新乡贤很容易演变为“赢利型的经纪人”[23]。并且,尽管一些精英型的新乡贤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不会损害村民的利益,但作为一种强势精英,很容易出现决策垄断,造成基层民主的萎缩和村民参与的不足,并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实行。反观平民视角下的新乡贤研究,我们发现平民型的新乡贤作为土生土长的普通乡民中的一员,无论利益、情感,还是时间和精力,都深深的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并且,由于权势资源和影响力较弱,只能依赖自身的道德感染力和与村民的平等关系、人情往来,动员群众来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引发村民参与和民主协商的热情,从而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上发挥真正的引领作用。

历史上的传统乡贤,一般都是精英视角下具有较大权势地位的乡绅阶层。尽管历史上传统乡绅有较大的权势地位,但在传统文化网络的约束下,绝大多数都属于地方社会的“保护型经纪”,承担着地方社会“保护者”的角色。直到近现代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才导致大量土豪劣绅式的“赢利型经纪”崛起[24]。为了打消乡土社会的“土豪恶霸”,共产党成立乃至建立政权以来,对“乡绅”阶层的打击也十分剧烈。但与此同时,政府也注重动员普通群众和积极分子的力量,逐渐引导他们成为乡土社会的领导阶层[25]。因此,解放以后,基层政权建设一直对乡绅群体保持警惕状态,无论在社会上还是政治上,他们的作用价值和影響力都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的后撤、市场经济的崛起以及传统文化的复苏,导致具有传统乡绅特质的富人、家族头领等大量崛起,在乡土社会的影响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重新成为乡土社会的领导阶层[26],但目前,对这一群体在乡土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仍存在较大争议。

当前,新乡贤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传统时期和解放时期两种治理传统的创造性结合,“新乡贤”新就是新在:一方面,它并不排斥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富人、党政干部、企业家、技能人才、专家学者等群体;另一方面,它还囊括了诸如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小家庭农场主、经纪人、乡村工匠、家族权威、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精英、普通群众只要有才能、有善念、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都可以成为新乡贤群体的一部分,“财富”和“权势”不再是新乡贤的必备基础,“德性”和“公心”才是。

本文的新乡贤也包括了上述两种乡贤类型,因此,本文把新乡贤定义为:乡土社会中拥有一定财富、技能、文化、品德和政治觉悟的人,他们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有较高的口碑和声望,他们既包括富人、党政干部、企业家、技能人才、专家学者等精英型新乡贤,也包括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小家庭农场主、经纪人、乡村工匠、家族权威、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平民型新乡贤。

精英型新乡贤和平民型新乡贤在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没有哪一种类型的乡贤能够完全实现当前对乡村振兴主体能力的要求,而是需要不同类型乡贤的相互作用和配合。不同类型的新乡贤可以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路径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式

新时期新时代,不同类型的新乡贤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质和能力,从不同的路径切入,发挥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界和政界对新乡贤性质和类型理解的错位,造成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角色和路径的混淆。最容易出现混淆的就是许多人直接用“富人”替代“新乡贤”的逻辑。富人因为拥有较多的资源和影响力,可以弥补乡村建设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解决乡村治理中权力不足的困境,从而能够较快的产生影响和政绩效应,因而被政府青睐[27]。政府也往往鼓励富人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成为村庄的领导阶层,但富人因为利益、产业都不在村庄中,很少会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往往会找一些人“代理认”来代理村庄事务,并且,富人因为“私人治理”的性质,也容易造成个人谋利、基层民主萎缩和村民参与不足[28]。因此,很多研究并不鼓励富人成为新乡贤,更不鼓励他们成为村治主体和乡村振兴的主体[29]。但这些研究并不反对富人群体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富人、官员、学者等精英视角下的新乡贤在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村民致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作用空间;而平民型的新乡贤则在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各自的特色和能力,设置不同的参与角色和路径。

1.精英型新乡贤的参与路径

对于富人、党政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新乡贤,他们虽然出生于乡土,但却功成名就在城市,收入来源、居住场所、社会关系和人情往来都已经远离乡土社会,他们相对于土生土长的乡贤来说,属于已经“走出去”“脱离”村庄的乡贤,大部分这类乡贤是出于政府的主动邀请,才参与到乡村社会中来,他们的利益、收入、时间和精力也都不在农村,很难完全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因此,属于“不在场新乡贤”,这也导致了他们无法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成长于乡土,对故乡也有情感,一部分人也有意愿和能力帮助故乡实现振兴。他们在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外部关系和金钱资材等方面有较多的资源,能够预估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具备较高的发展视野,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较多的资源和发展机遇。一些对故土有较大眷恋之情的成功人士,就愿意捐钱捐物,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一些企业发展和自身利益涉及到农业、农村的企业家、商人等,也有更强的动机和意愿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并切身的参与到农业发展、乡镇企业、乡村旅游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

对于这部分“不在场的新乡贤”,他们在外功成名就之后,完全可以作为外援力量和第三种力量,出钱出力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具体途径包括以建言献策、乡村顾问、投资产业、开拓农村市场、招商引资、项目承包、农村基建、捐钱捐物、村务监督等方式协助乡村振兴,从而发挥他们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农民富裕以及民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笔者调研的江西为例,江西有很多传统文化保持较好的村落,从村庄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有较强“回报桑梓”的意愿,经常为家乡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财力支持,通过捐资修祠堂、庙宇、道路、水利的方式,回馈家乡[30]。这类乡贤由于长时间在外工作,没有精力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资材”回报家乡,尤其表现在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贡献上。

除了投钱投物,一些商人和企业家,也以发展产业、承包工程和项目的形式介入到乡村社会之中。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近郊农村,较多的市场机会和较多的乡贤资源,可以充分实现乡贤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创造性结合。一些产业较为发达、距離大城市圈较近的农村,村庄内部就有很多富人、企业家,他们并没有脱离农村,并不属于外嵌型的新乡贤,他们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笔者调研的浙江上虞为例,上虞地区临近沪宁杭大城市群,本地的工商企业、中小企业又很多,市场机遇较多。由于地方社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的工商业机会,有相当部分的富商群体就住在离村镇不远的地方,尚未完全脱离农村。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农村建设,因此,这个地方富商型的新乡贤就比较多。他们不仅仅只是以捐资捐物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而且也亲身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因此这个地方富商乡贤当政的就比较多。例如,浙江上虞地区较为有名的新乡贤典型——杭兰英就是祝温村的书记。杭兰英虽然本身并没有什么企业,但她的儿子和丈夫都有自身的产业,家庭收入状况并不低,这也为她提供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由于中西部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较多的工商业机会,乡村社会内部并没有那么多的富商精英群体,也很少有富商群体居住在乡村社会之中。因此,大多数的精英群体主要居住在城,属于不在场的新乡贤,主要以捐钱捐物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但在新农村建设和资源下乡的背景下,也有一部分富商、精英群体开始重返乡村,甚至成为乡村社会的领导阶层。需要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并没有东部发达地区较多的工商业机会,富人群体难以真正扎根在乡村社会之中。不乏一部分资本和商人,借乡村振兴和新乡贤发展的契机,下乡圈地赚钱,借“新乡贤”之名,与民夺利。一些产业振兴的项目也可能演变为一些资本和商人攫取利益的机会,特别是当前的项目承包、农村基建方面仍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很容易成为他们返乡谋利的机会[31]。遍地生花的“旅游村”和“富人典型”,已经成为不少富商群体谋取自身利益的契机[32]。

因此,尽管我们倡导和允许各类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但在村务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和路径要有一定的限度,并不主张富商资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一些项目资源较多的典型村,尤其要防止资本式的“新乡贤”下乡圈地,警惕他们进入乡村领导阶层。但并不阻止他们捐钱捐物,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同时,村务监督机制也要健全,要让民众参与到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公共事务探讨上,也要防止和警惕这类商人和资本进入乡村领导阶层。因此,精英型乡贤主要是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出钱出力,并不实际的介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2.平民型新乡贤的参与路径

对于平民型新乡贤,他们并不像富人、官员一样在城居住,长久的脱离农村。他们成长于乡土,收入来源、居住场所、社会关系和人情往来等都在乡土社会之中,并没有脱离农村。他们依赖自身的知识、能力、道德、声望和公心,在乡土社会之中享有一定的权威,自然而然的成为公共事务的带头人和群众中的领头人。他们甚至自发成立一些组织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属于“在场的新乡贤”。由于他们的时间、精力、收入和社会关系都在乡村中,他们真正的热爱农村,关心农村建设,并能实际的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之中,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与精英型新乡贤相比,平民型新乡贤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是村庄的“在场乡贤”,生产生活都在农村,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在农村,受农村社会舆论和地方价值系统的约束较强,有意愿、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平民型新乡贤就在村民的身边,他们与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往来和利益关系,与村民的关系地位较为平等,能够与村民之间建立真正的互惠关系和信任关系,也能够在村庄公共事务上平等协商,并可以用自己的声望、人情、面子等,组织、动员村民一起行动,共同解决村庄事务。因此,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先进典型,才是“新乡贤”的主体[33],他们连同普通村民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主体[34]。

这部分“在场的新乡贤”,他们虽然没有较大的权势和资源,但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更关键的在于,他们通过群众动员的方式,群策群力的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难题。他们以自己的时间、精力、技术和文化,真正的投入到农业生产、文化礼俗、公共品供给、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他们可以是个人的方式,也可以是组织的形式,如成立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村落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并能发挥引领村民的作用。他们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村民之间的信任关系,让他们可以很好的协助村两委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连接村民和村干部中的一环。他们除了成立民间组织以外,一些积极分子和个别较有威望的人,也会作为小组长、村委干部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这部分人较为了解农村,也受当地舆论和人情面子的影响,较有意愿为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这类“在场新乡贤”相对于权势较大的精英群体来说,其弱势就在于个人的经济基础和资源较为稀缺,并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资源来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也没有较多的社会资本和权威资源来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很多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来达成自身的目标。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保留较好的地方,可以借助“在场”和“不在场”的乡贤力量,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从而在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例如广东的清远地区的乡贤文化建设[35]。但对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传统文化资源又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往往存在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薄弱的困境,难以激发外部资源的投入。但目前这种现状大大改观,在资源下乡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大量的资源向农村注入,这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资源不足的局面。这为“在场的新乡贤”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也激发了村民乡村建设的热情。

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较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实现国家资源与乡村社会内部的有效对接?如何发挥新乡贤在联结村庄社会和国家资源的中介作用?在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和乡贤资源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以经济和文化资源都较为薄弱的湖北秭归地区的农村为例,政府部门组织长期居住在村庄的退休老干部、身边好人、道德权威等组成了村落理事会,当地政府不仅赋权赋名帮助他们树立威望,还输入资源帮助他们开展乡村建设和村庄公共活动。村落理事会不仅在乡村治理、村庄文化建设上发挥了较多作用,还在村庄公共品建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有效的解决了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36]这些成效也间接的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当地脐橙产业的发展,村庄逐渐被激活,越来越多的村外力量被引入进来,形成了内外联动、群众参与较多的局面。[37]村落理事会的成员大都属于平民型新乡贤,他们可能是一些小型家庭农场主、“中农”、农机和农技人员,也可能是一些经纪人、运输司机、小商小贩群体,有的也只是一些退休的小老人群体。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能在村庄中维持较为体面的生活,负担并不重。并且,由于他们长期生产、生活在农村中,有较多的时间参与村庄公共事务,一些积极分子、有“公心”的群体也愿意为村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部分人逐渐成为村庄社会的“身边好人”“道德权威”等。[38]他们虽然不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地区的新乡贤,有较强的文化滋养和回报桑梓的情怀,但他们客观上与村庄社会的紧密关联以及村庄内部碎片化的传统资源,不断的驱动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39]这种平民型的新乡贤并没有脱离乡村和农业生产,他们的生产生活仍主要在乡村内部展开,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关切到他们的利益,对他们的生产发展、家庭幸福、生活质量、子女的教育和婚姻生活,有切切实实的影响。因此,他们有较强的动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也有较高的渴望。

四、结语与讨论

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在内涵和范围上都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这是传统延续发展和现代转型变迁的结果。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变迁时期,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语并不平衡,历史传统和革命传统在各个地方的保存状况也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各地新乡贤的特质类型和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方式。根据已有的研究和不同地区新乡贤的类型特质,我们发现当下的新乡贤主要分为“精英型新乡贤”和“平民型新乡贤”,并根据新乡贤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活居住空间是否在乡村社会,分为“在场的新乡贤”和“不在场的新乡贤”。一般来说,精英型新乡贤的收入来源和生活居住空间都在城市,属于“不在场新乡贤”;“平民型新鄉贤”的生产生活主要在乡村社会之中,属于“在场的新乡贤”。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新乡贤,也影响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和路径。

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近郊农村地区,乡村社会内部或附近有较多的工商业机会,“在场”和“不在场”的精英型乡贤众多,有较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吸引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这些地区较多的新乡贤资源和物质基础,也使得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和路径多样化,不管他们是以捐资捐物、建议献策还是亲自参与乡村的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都对乡村振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保存较好的地方,也可以吸引“不在场的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特别是号召他们捐钱捐物,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礼俗建设。

中西部经济和传统文化资源都比稀缺的偏远农村地区,精英型乡贤较少,“在场”的精英型乡贤更少,传统和家乡对他们的价值和情感束缚力比较弱,他们回报桑梓的意愿不足,愿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的只是少部分,乡贤的主体是一些在场的“平民型新乡贤”。平民型新乡贤由于主要的生产来源和生活居住都在农村,与乡村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也有较多的时间、精力和意愿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他们与普通村民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村庄公共事务上有较强的公心,道德品质上也要超出普通人,他们是优秀的基层干部、身边好人和道德权威,从而成为村庄中的新乡贤,他们和普通村民共同组成乡村振兴的主体。由于他们自身较高的权威和影响力,逐渐成为乡村公共事务的带头人,甚至成为村治主体的一部分。由于资源有限,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以自己的时间、精力、技术和文化,投入到农业生产、文化礼俗建设、公共品供给、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他们可以是个人的方式,也可以是组织的形式,如成立乡贤理事会、村落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并动员村民参与进来。

对新乡贤类型的划分,可以为我们认识各地区的新乡贤内涵和特征提供理论参考,并根据他们的特征制定合适的参与路径方式。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乡贤及其社会影响有清晰的认识,往往不加限制和不分方式路径的盲目吸纳各类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甚至引入到乡村领导阶层,这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往往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吸纳各类精英型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并对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给予较高厚望。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工商业机会本身就较少,对各类精英的吸引力并不大,为引他们返乡,地方政府也要花较大的成本,并许诺一定的利益空间,甚至默许他们在资源输入的过程中获取利益,这反而丧失了动员民众和激活乡村社会平民型新乡贤的机会。

此外,各地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因地制宜的制定乡村振兴的重点。但当下,学界和政界往往把“产业兴旺”定义为乡村振兴中的重中之重,特别希望一些富商型和官员型的新乡贤能够返乡带来资源、信息和市场,从而造成“归雁经济”,实现乡村社会的产业兴旺。但他们却并没有准确认识未来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必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离开农村,实现城镇化;会有相当一部分村落会消失;工业企业也会逐渐向城市聚集。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靠近产业基地和大城市群,还有一些机会和人才会留在农村,产业兴旺还具备一定的条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则不具备这种条件,除去一些特色资源村和特色旅游村还能实现产业兴旺外,绝大多数地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保证基本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而这只需要平民型新乡贤的组织动员,需要村民的共同参与。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也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一些偏远山区,并不适合进行产业投资的地方,也要防止产业项目投资和乡村旅游的泡沫化,保证基本的农村生产秩序和农民生活的方便。

参考文献:

[1]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7,17(1):20-29.

[2]萧子扬,黄超.新乡贤: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知觉表征[J].农业经济,2018(1):74-76.

[3]李静.乡村振兴与新乡贤文化建设[N]. 新华日报,2017-12-20(017).

[4]李思琪.新乡贤:价值、祛弊与发展路径[J].国家治理,2018(03):28-36.

[5]任九光.“乡贤”的历史发展与近代突变——兼论新乡贤建设应汲取的历史经验教训[J].教育文化论坛,2016,8(3):123-130.

[6]王先明. “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N]. 光明日报,2014-08-20(001).

[7]陈秋强.乡贤: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J].社会治理,2016(2):115-119.

[8]李金哲.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J].求实,2017(6):87-96.

[9]黄海. 用新乡贤文化推動乡村治理现代化[N]. 人民日报,2015-09-30(007).

[10]何倩倩.“乡贤治村”调查[J].决策,2015(4):49-51.

[11]付翠莲.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困境与内生权威嵌入的新乡贤治理[J].地方治理研究,2016(1):67-73.

[12]俞祥波.宁化:乡贤投资项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N]. 三明日报,2014-11-10(A1).

[13]刘淑兰.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6(2):78-83.

[14]龙军,禹爱华.村落文化重建,乡贤不能缺席——访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古村落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N].光明日报,2014-07-21(04).

[15]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7-41.

[16]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7,17(1):20-29.

[17]季中扬,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2):171-176.

[18]葛宇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贤文化四题议[J].实事求是,2016(5):102-106.

[19]李晓斐.当代乡贤:地方精英抑或民间权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4):135-140.

[20]张兆成.论传统乡贤与现代新乡贤的内涵界定与社会功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04):154-160.

[21]錢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J].学术界,2016(3):38-44.

[22]葛宇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贤文化四题议[J].实事求是,2016(5):102-106.

[23]吕德文.基层权力失控的逻辑[J].南风窗,2012(14):40-43.

[2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5]强世功.2000.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 北大法律评论, (2):1-61.

[26]党国印.中国乡村权势阶层崛起[J].中国国情国力,1998(5):11-16.

[27]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吴镇的权力实践(1996-2011)[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8]刘锐.富人治村的逻辑与后果[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34-45.

[29]桂华.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EB/OL].(2018-02-03)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8-02/11580178.html.

[30]罗兴佐.第三种力量[J].浙江学刊,2002(1):24-25.

[31]李祖佩.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J]. 中国农村观察, 2013(4):33-45.

[32]王海娟,贺雪峰. 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J]. 学习与探索, 2015 (2):72-84.

[33]本刊综合.创新发展乡贤文化[J].人民文摘,2014(10):24.

[34]贺雪峰.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本保障不能市场化[N]. 第一财经评论, 2018-01-03.

[35]孙敏.乡贤理事会的组织特征及其治理机制——基于清远市农村乡贤理事会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49-55.

[36]龙斧,高万芹.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民主治理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33-40.

[37]高万芹,龙斧.村民自治与公共品供给的权利义务均衡机制——以Z县G乡L村为个案[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38-45.

[38]杨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各阶层分析——探寻执政党政权在农村社会的阶层基础[J]. 战略与管理, 2010(5/6):35-46.

[39]杜姣.村治主体的缺位与再造——以湖北省秭归县村落理事会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7(5):32-45.

(责任编辑:王勤美)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