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卜文
摘 要: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判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履行企业审计监督职责,本文对企业审计容错与纠错价值与机制的建构进行了探讨,旨在既要依法从严执纪问责,又要保护开拓创新者、勇于担当者,并为国家制定容错防错纠错企业审计政策提供可能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审计 容错纠错防错 机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a)-127-02
企业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部分,是国家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依据,其核心是检验企业账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否合规。企业审计结果的运用,客观上有两种方式的存在,即零容忍与可容错防错纠错方式。对企业审计问题采取零容忍方式,效果上的确能有效发挥震慑企业违法行为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即企业为防止被追责,宁愿墨守成规,也绝不轻易进行制度改革与经济创新。因此,企业审计应以何种价值理念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容错防错纠错机制,不仅影响着企业审计的实效,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改革与发展,甚至也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期许与展望。
1 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理论依据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当前企业审计的主要问题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企业审计的三大问题,即如何有效化解企业畏难化险情绪、如何有效辅助企业提质增效、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纠错成本。解决的正确思路是,首先,应确立建设性和保障性而不是批判性企业审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大力促进企业的创新改革与发展,而非其他。其次,以激励企业创新改革与发展为根本,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采取定性界定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方式界定好企业审计中容错防错纠错的边界。再次,要科学制定出促进企业创新改革与发展的企业审计指南。企业创新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与风险,与其他组织相比,会面临更多的失误与风险节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制企业审计指南。企业审计指南應重点明确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的认定范围、程序、审查要点和纠错路径、办法等内容。最后,要研究企业审计本身的风险,明确企业审计风险管控的路径,为审计人员防范企业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在合规性审计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
2 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框架
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属于体系性概念,本文拟从理念、边界、程序和防范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体系。首先,确立正确的企业审计理念。全力推进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建立,加速企业财税务收支方式的改革和放宽经营自主权,为企业审计创造容错防错纠错的新环境。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规范出清的企业审计方式,试图通过高规范、严要求来解决企业决策管理经营中的风险与问题,把这个当成主要矛盾来抓,是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之举,人类社会的创新改革与发展从来就不是在高压环境下诞生的。其次,确立企业审计容错边界。坚持把企业在推进改革与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国家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实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国家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以此确定合理边界,绝不以企业主观恶意违法违规的行为来填充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的边界。容错不是纵错,而是为了促进企业更好的创新改革与发展。再次,规范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程序。当企业在决策管理运营中出现容错防错纠错事务时,企业应以申诉方式向审计机构或主管部门提出有效申诉,审计机构或主管部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开回复解决思路与方案。最后,建立企业审计防范举措。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防范举措需要根植于心,始于企业的创新改革与发展的逻辑。审计机构与主管部门要建立起企业审计前置与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并且通过专业化审计水平的提升,力促企业加强过程管理,并通过专家委员会专业论证、企业科学民主决策、审计机构与主管部门审计监管、社会第三方公开监督等方式,能够让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并及时纠偏行为,降低企业审计纠错的成本。
3 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主体建议
在综合考虑企业审计的逻辑背景、指导原则、社会贡献、难易程度、成本代价等方面因素,对企业审计中的各主体提出以下建议。
对企业而言,应加强对自身业务流程、决策事项、管理事务、政策制度等关键节点的梳理与把握,提高识别企业审计问题的能力。企业在日常决策管理经营工作中,要坚持把错误问题与风险导向分析同步开展,确立多维度决策管理运营系统,善于抓住企业决策与管理中的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节点性重点事项,着力提高企业决策管理中的风险预警、失误应对和纠错水平,从而发挥企业审计在促进企业全面创新、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对企业者而言,应主动提升政治站位与业务素质,清晰自身在国家、社会、企业利益间的平衡作用,公心当头,杜绝私利,防止冒进。充分发挥企业现代经管理的优势,科学民主决策,大胆专业求证,严谨企业决策管理经营规范,大力尝试将减少决策失误制度与容错防纠错机制协同应用的机制体系,突出机制的预警提示性与风险保障性,并努力探索建立管理高效、运转有序的企业者行为体系。
对审计机构而言,坚持合法依规,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提质增效。审计机构在依法审计的同时,要确立起支持企业全面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理念,企业审计要根植于企业,要紧扣企业的工作质量与产出效益。企业审计要以容错防错纠错为中心目标,坚持审计关口前移,以问题为导向,要善于抓住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审计,切实服务企业的全面创新改革与发展。
对政府主管部门而言,管理监督与服务要同时发挥“防错误”“纠错误”与“防错误”并举的功用。为保障容错防错纠错企业的权益,相关企业或个人受到问责追责时,对符合容错防错情形的,应当主动开展调查核实,广泛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充分听取有关企业或个人的申诉意见,形成调查报告。对于不符合容错防错情形的,受理机关或部门应当给予解释答复。核实结束后,受理机关或部门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规定和法律法规为准绳,作出容错防错认定结论并反馈给申请企业或本人。属于免责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保障权益人的权益。
4 提升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效果的举措
建构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需要自下而上的大众认知,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更需要精准化的設计与实践。
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方法建构。传统企业审计重在以企业财、物运营与管理的规范性为标的,重在以企业的“财物”的数量变化及是否合规为企业审计方法开展的,这种“见物轻人”的审计方法,客观上忽略了对企业资产管理与运营人的重视,而人对企业审计标的资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管理与运用是否规范,也深刻影响着企业资产的价值与效益,甚至会重新建构资产的价值与规范。因此,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方法的建构务必要从关注人及其行为起始,要重点关注企业决策管理运营人的行为目标、行为动机、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要精准判别企业决策管理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情节轻重和性质后果等方面的因素,认真甄别、准确研判,不再以简单的企业“财物”作评判,而要以企业人与财物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企业审计的逻辑方法,防止见物不见人以偏概全的企业审计方法对企业创新改革的消极影响与损害,为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方法构建提供非常有效的切入点。
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边界的确定。对企业决策管理经营中勇于创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无法避免非常规事务的特殊情况下,应确定合理的容错防错纠错机制边界。对于企业决策管理经营人出现工作失误和偏差,但行为人经过了民主决策程序,没有为个人、他人或组织谋取私利,出现工作失误而引发的消极影响与经济损失;在推进企业创新改革中,因缺乏现成经验,在积极的工作探索中出现一些失误或未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而引发的消极影响与经济损失;在没有明显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现行政策的情况下,在创造改革性工作开展中,出现的工作失误或造成的消极影响与经济损失;在推动国家或区域重大经营项目和重点经济工作中,因大胆履职、勇于推进工作而出现失误而引发的消极影响与经济损失等,均应该作为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的边界,在边界范围内的行为在企业审计中是可以容错防错纠错的,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边界既是警示线亦是保障线更是警戒线。
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保障的建构。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在其中扮演角色重要。可以说,企业审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利弊各现,是“零容忍”还是“可容错”?是让企业在静守中求生存还是开拓中求发展?是摆在企业审计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政府应是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建构的保障者,应主动设计与建立企业审计激励机制和容错防错纠错机制,应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企业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对于企业在创新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及损失,要有宽容心,容许企业存在“探索性失误”,让企业真正卸下思想包袱,敢想、敢做、敢担当,更要做企业严以用权,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引路人与保障人。
5 结语
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因此,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应从中汲取教训,找出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路径,努力使以往的错误变得更有价值。真心实意地鼓励企业改革、激励企业创新,不因企业创新改革与发展的一般性失误影响评价企业,不因先行先试的无意过失改变对企业的客观评价,应旗帜鲜明地为受到误判错判的企业澄清是非,才是企业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构建目的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纪错办法(试行)[N].陕西日报,2016-07-08.
[2] 梁海燕.内部审计容错防错纠错机制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内部审计,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