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与文化长谈,唤母城荣光

2018-09-10 15:14冉海军
重庆与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渝中区风貌山城

冉海军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以来,渝中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重庆与世界》杂志精心策划“走进渝中”,每期推出关于渝中区的特别报道,在梳理对外开放、城市发展的脉络中,在共享母城文化的传承中,与读者一起分享渝中区点点滴滴的变化。

关于重庆,应该从何说起?应该从何看起?哪里“最重庆”?

母城渝中!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

行走在渝中,总能从山重水复的风景中看见先人的影子。这是因为,渝中区以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历史说话,让文物的故事展开,使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与文化进行一番彻夜长谈。

红线:做应保尽保的“文化守护人”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符号,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新矛盾视域重新审视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说,重庆有好山好水,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人文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于国家于重庆,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积厚流光,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带来文化底气、文化自信,这是渝中人民内心深处从自身所处环境和所处生活里感受到的骄傲。

作为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遗产最富集之地,渝中区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价值最高,人以文而塑,业以文而兴,城以文而立。

关于母城文化,每个渝中人都如数家珍,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侣处,占全市32%,沈钧儒旧居、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市级重点文物47处,占全市17%,抗战文物占全市26%。

对于宝贵的文化财富,身处其中的渝中区委区政府担纲“文化守护人”的角色,坚持综合施策、应保尽保。以现代的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策划了一批实景演出、非遗展示、文艺作品;打造了一批民间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实体项目;包装了一批特色历史文化产品,输出渝中文化IP……就这样让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推”出去。

为了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渝中区有着向文物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该保护的加快保护,该抢救的加快抢救,该修缮的加快修缮。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大公报旧址、东华观藏经楼、法国领事馆等37处文物保护修缮,发掘了南宋衙署遗址、太平门、朝天门城墙等5处重大考古遗址,形成了一批文物保护的亮点工程。

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渝中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生动鲜活起来。我们的先人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优雅如瓷,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就在渝中区,就在人們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击中人心的不只是历史的“燃”,更有现实的“真”。

文化圣火,千古未绝,虽然是看不见的根,却能唤醒同根血脉,游客置身渝中,仿佛已成历史中人。

基线:做忠于历史的“文化传统人”

当今社会,文化重塑和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托底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渝中区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目标,既要发扬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文化品格,也呼唤市场意识、创新文化等先进文化因子。文化自信强不强,思想解放够不够,观念变革深不深,敢领风气之先的魄力足不足,也会直接影响到渝中区发展的“向上跃迁”。

在渝中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建筑承载了一段城市记忆,一处遗址代表了一个时代烙印,一个地名体现了一种文化底蕴,一条道路见证了一段历史风云,处处有故事、处处见历史、处处是文化。

但“文化库存”并不等于现成的“财富”,文化资源怎么用,文化建设怎么推开,对经济社会发展同样会有全局性的影响。“恰逢其时、恰乘其势”是主旋律文化正在面对的“时”与“势”,也是渝中区面对的“时”与“势”。

渝中区着力补齐传统风貌的短板,全力推进“母城”风貌建设,精心打造一批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努力让老建筑成为新街景,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美丽山水城市之中,把乡愁留在现代都市之中,让人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渝中区强化风貌保护,挖掘母城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走进人们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精心打造马鞍山、李子坝等10个传统风貌区,充分展示重庆风格、山城风貌;十八梯、白象街、湖广会馆等传统风貌区建成后将串点成线,形成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结合巴渝传统、开埠建市、抗战统战等特色文化,保护街巷肌理,丰富街区功能,精致建设山城巷、三层马路等10个山城老街区,保留传统老街区的形态魅力、业态活力。

已经开街运营的民国印钞厂文创园,成为了国内外网红新地标,鲁祖庙老街区景观改造也将于2019年完工。接下来,渝中区还将继续维持山城地貌、挖掘人文底蕴、还原市井生活,精心打造嘉西村、国际村等10个特色老社区,促进老社区活力复兴。

主线:做融新融智的“文化创新人”

今日之渝中,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默契;站在文化进步的高度,这是生活在“强起来”环境下的人们对这片土地一种自然而然的期许。关于文化领域的耕耘,渝中区对得住绵延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文化母城的大城气象。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渝中区,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走出一条文商旅城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坚持以“城”为基,在建设风貌区、老街区、老社区过程中,更加重细节、重气质、重品位,既抓紧推动实施,又防止粗制滥造,精心精细出精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和颜值。

坚持以“文”为魂,深挖文化底蕴,突出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主旋律文化的传播不是强行植入,而是“润物无声”;不能强迫灌输,而要“柔中带刚”。

坚持“商”为支撑,激活传统文化的产业基因,赋予城市遗产业态活力,相继吸引真理客厅生活美学馆、隐居艺术酒店、张一白主题民宿等新机构、新业态入驻民国印钞厂老街区,展示现代人的新生活、新创意。

坚持“旅”为载体,依托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联动打造红岩村5A、长江索道、WFC观景平台4A等一批星级景区,策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错位布局业态,合理配置比例,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通过深入研究长滨路、嘉滨路文化体育产业布局,助推滨江创意带建设,围绕文化旅游、休闲健身策划产业活动,以“活动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让“半岛滨江带”发挥出产业活力;重点配合下半城历史街区打造,突出母城文化和山城体验,强化文化旅游、商业融合;持续推动解放碑CBD和大石化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产业互动友好和消费环境宜人的新格局……全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好母城文化牌,增强文化自信、做靓文化名片、提升文化魅力,以文化大繁荣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渝中区风貌山城
三维重庆
包裹的一切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山城物语
重庆市渝中区城市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构建研究
库车城市风貌
山城的风
新休闲主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