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刚 杨凯
校园足球竞赛作为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组织足球竞赛活动、选择哪种比赛模式,对于校园足球的普及开展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对于提升学生足球技术水平和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一、“3+3+3+1”无锡校园足球竞赛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3+3+3+1”竞赛模式的内涵解读
为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开展,无锡市创设了“3+3+3+1”竞赛模式。第一个“3”是指按无锡市行政区划分为无锡城区、江阴市、宜兴市3个板块。据此,设3个赛区,即无锡城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梁溪区、新吴区、市直属和民办学校)、江阴市、宜兴市;第二个“3”是指3个学段,即小学、初中、高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第三个“3”是指3个阶段,即第1阶段为校级赛(班与班之间的比赛),第2阶段为区级赛(校与校之间的比赛),第3阶段为各赛区冠军之间的总决赛,同时,也视为模式“1”的市冠军赛(巅峰对决)。2015年,无锡市推出的“3+3+3+1”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模式的创新改革,赋予这一运动项目更为多元的教育内涵,给校园足球注入了新活力。
(二)“3+3+3+1”竞赛模式的逻辑基点
1.促进普及
普及足球人口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无锡“3+3+3+1”竞赛模式的逻辑基点之一。无锡“3+3+3+1”竞赛模式通过搭建校、区(县)、市三个层面的平台赛事,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运动中来,感受足球比赛的激情和乐趣。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校级、区(县)级、大市级共有1027支队、10526人参加,共举行3377场次比赛,涉及面广、参加人数多,有利于校园足球的普及。
2.解放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这是“3+3+3+1”竞赛模式的逻辑基点之二。以校园阳光体育为平台,以校园课余生活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足球兴趣活动,通过趣赛相融的足球展示,激发学生玩足球的兴趣。点燃青少年学生的足球热情是“3+3+3+1”竞赛模式的外延基础,以趣激情,以赛提趣,形成积极的足球生态能量流动、转换,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地认识足球,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地去感受足球魅力。只有解放了兴趣,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来到绿茵场上,释放运动潜能。
3.发现苗子
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而“3+3+3+1”竞赛模式则是发现苗子、选拔后备人才有效途径之一。小、初、高各年龄段学生的校级比赛、区(县)级比赛和市级冠军赛,构成了一个立体化、多层面的人才观察、发现、遴选网,为科学合理地选拔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提供了机制性保障。如,2016年江阴市第二中学吴澄舒入选国家队,无锡市广丰中学5位女足队员入选2016年U14女足国家集训队。
(三)“3+3+3+1”竞赛模式的功能导向
以“教育、洁净、温暖、成长”为无锡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3+3+3+1”竞赛模式来达到3个育人目的。
1.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输赢
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普及和良好的竞赛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有尊严地面对输”的观念,强化“输得起”的逆向意识,有了“输得起”的积极心态,才能更好地对待比赛的输赢。
2.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则的自觉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足球运动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具有足球意识也是足球运动能够健康有序开展的基础。赛场上,裁判员的每一次鸣哨,都会向犯规或违例学生说明理由,把赛场当成课堂,能夠提高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只有懂规则才能守规则;赛场下,教练员用实战案例诠释规则理论,讲解什么动作是危险动作,什么是合理冲撞等,使学生知晓并遵守规则,也能够降低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3.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核心任务,校园青少年足球竞赛不仅是青少年足球技艺的展示场,更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体验场。比赛过程中,队员的举止言行都是道德素养的表现,这种“阳光”下的表现,更利于学生对自我行为作出正确的评判,并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道德认知。校园足球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之地,学生应在足球运动中学会正确面对困难与挑战,与自信同行,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二、“3+3+3+1”校园足球竞赛模式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立体化的组织管理机构
“3+3+3+1”校园足球竞赛是无锡市根据学校地域分布实际情况所创立的赛事模式。为了使“3+3+3+1”校园足球竞赛模式能够有效实施,无锡市从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着手,先后成立了市级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县)级校园足球工作办公室和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立体化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印发了《2015年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的指导意见》《2015年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方案》《2015年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赛竞赛规程》,有效落实了“3+3+3+1”校园足球竞赛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管理。
(二)抓好多元化的基础保障建设
1.建立高素质专业裁判员队伍。2015年,在无锡市区青少年校园足球高中联赛中,首次全部聘用专业裁判员,该届赛事由国际裁判员马宁担任裁判长,另有6名国家一级裁判员和6名国家二级裁判员共同参与,为无锡市校园足球竞赛顺利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撑。
2.建立高素质专业足球教师队伍。无锡市教育局要求各市(县)、区教育局按照核定的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各校专任体育教师,根据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需要,走专(兼)结合道路,多渠道、多形式配备学校足球教师,确保每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至少有2~3名合格足球教师。同时,鼓励普通体育教师通过研修培训成为合格的足球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聘用优秀足球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执教,着力提升校园足球骨干团队的专业技能,建立健全足球教师培训体系。
3.加大场地设施建设。2016年,无锡市筹措资金2216.5万元,先后建足球场地60多片。据统计,无锡市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现有十一人制足球场地26片、八人制足球场地43片、五人制足球场地78片,为校、区、市级校园足球运动的大力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4.加强赛风赛纪管理。积极倡导快乐运动、文明踢球之赛场新风,各校认真做好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文明参赛意识,自觉杜绝不文明行为;设立“道德风尚”奖项,利用评价杠杆,优化赛风赛纪建设。2016年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赛共进行104场比赛,没有出现打架、吵架、罢赛等不良现象,为校园足球赛事营建了积极向上的生态环境。
5.强化运动安全防范。在无锡市,学生在学校参与训练时发生意外伤害,由学生平安险和校方责任险负责;参加比赛受到意外伤害的学生,按“谁组织谁买保险”的原则赔付。这样的保障措施,大大减少了家长的担忧。
6.提供后勤服务保障。校园足球竞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后勤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锡市建立了由退休教师为主体志愿服务校园足球赛事的团队,他们不辞辛劳,奔走于各个赛点,帮困解惑,尽心尽力,热诚服务,为校足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制订规范化的评价机制与功能
近两年来,无锡的“3+3+3+1”竞赛模式建立了个性化的评价机制,以放大校园足球的激励效应,使校园足球更具人文魅力,更有教育张力。
1.举办颁奖盛典,感受足球荣耀
任何初心的坚持,必将赢来事业的荣光。校园足球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唤醒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他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使之获得不断前行、勇攀高峰的能量。2015年,无锡市通过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赛颁奖盛典,放大校园足球竞赛的激励功能,让更多的参与者获奖,感受足球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荣耀。
2.科学奖项安排,激发足球群情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在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赛中开设多个竞赛奖项,如,有开赛仪式优秀展示表演奖、开赛仪式足球宝贝优秀表演奖、最佳运动员奖、最佳射手奖、最佳守门员奖、最佳中场奖、最佳前锋奖、最佳后卫奖、优秀领队奖、优秀教练员奖、优秀信息员奖、优秀裁判员奖、优秀比赛监督奖、优秀工作人员奖、优秀志愿者奖、优秀队医奖、优秀家长奖、特别贡献奖、综合评比奖和比赛名次奖等共21项,其中5项是集体奖项,有131个单位获奖;个人奖项16项,有281人获奖;奖项之多,获奖面之大,其目的就是充分展示校园足球“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校园足球温暖每个人的心田。
三、“3+3+3+1”校园足球竞赛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促进了教体有效融合
该模式促进了教体融合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为“市队校办”足球运动员提供了多元展示竞赛平台及更多的实战机会,为他们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江阴市第一中学“市队校办”,获2016“一带一路”U15男子国际足球锦标赛第四名;无锡市广丰中学女子足球队“市队校办”,每年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比赛,获得2015江苏省“畅游体育杯”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冠军、蝉联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赛冠军等荣誉,同时,已有5名队员入选全国U14女子足球队,2名队员入选四川省足球队,6名队员入选江苏省足球队;江阴市第二中学女子足球队仅2016年就分别获得了2016“省长杯”安踏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苏南赛区)高中组冠军、初中组亚军,全国初中女子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以及最佳教练员奖、最佳射手奖和最佳球员奖。
(二)促进了赛事良性循环
科学合理的校园足球竞赛规程是组织各项赛事的依据。在制订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赛竞赛规程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公平、公正、公开成为规则。如,在参赛资格上规定:在无锡市校园足球网注册公示、认定的运动员才能够参加比赛,让公平、公正、公开落到实处;2015-2016年,对市“市队校办”代表队的上场队员没有限制,结果出现了一枝独秀的现象,既不利于球队自身提高,又挫伤其他队伍的积极性。2017年,通过及时合理地调整,使竞赛规程更加合理,这样既有利于双方共同提高,还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三)優化了校园足球的培育功能
1.校园足球孕育了青少年的情商
校园足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激情的运动,对抗、冲突激烈的运动环境不仅考量着学生的体能技能,更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学生的情绪管控能力,检验着学生处理人际合作关系的能力。运动状态下的学生最能真实反映自我的情绪底色,充分利用校园足球运动这个大课堂,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以达到输出符合环境的情绪表现,使学生形成能时刻为他人着想、对自己负责的行为和思考习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共情思维和合作精神。
2.校园足球提升了青少年的处事能力
足球是圆的,运动中它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足球运动中,运动员不仅要合理地运用足球技术,更要有临场的审时度势、分析判断、应变决策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形成、提高,校园足球为提升青少年处事能力提供了一片不可多得的肥沃土壤。
3.校园足球增强了青少年的抗挫力
青少年抗挫力的增强,需要让他们自己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知和获得。校园足球运动正是能够让学生遭遇多种挫折或困难的体验场、经历输赢的考验地。玩足球的孩子阳光、开朗,不会钻牛角尖,更不会走极端,因为绿茵场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力,强大了他们的内心,提高了他们的抗打击、耐挫折能力。
四、“3+3+3+1”校园足球竞赛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3+3+3+1”校园足球竞赛模式的建构源自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践。但竞赛模式并非完美无缺,还需增强机制性功能。
(一)扩容。即向幼儿园延伸,落实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精神,面向全体,增大足球人口的底座。同时,加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评选工作,增加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拓宽校园足球竞赛的覆盖面。
(二)提质。从目前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开展校园足球的认识还不到位,足球专业教师缺额较多,专业水平不高,制约了校园足球竞赛的有效运行。为此,应继续增加足球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这对提高全体青少年学生的足球素养、提高足球竞赛的运动质量至关重要。
(三)增效。校园足球竞赛不只是为了竞赛而竞赛,而在于通过竞赛来提升校园足球独有的人格育化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展现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培养效果;通过竞赛,营造积极并充满阳光的校园体育生态环境,推动和促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增强“3+3+3+1”校园足球竞赛模式的运行张力和辐射效率。
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开展及改革创新任重道远,无锡市将不改初心,不懈探索,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科研意识,着力抓好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提高,为振兴国足而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