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梦醒
蓝色的工装,花白的头发,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设备检修专家周哲初次见面,他自带老师傅的“光环”,特别是右侧胸口处挂着的“广州供电局领军人才”标识,格外耀眼。
从事变电检修42年,拥有1项发明专利,带领团队完成23项职创成果和25项实用新型专利……凭借着一项项技术创新,周哲获得2017年“南网工匠”称号,公司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引来不少年轻人羡慕的目光。
给条件、给待遇、给荣誉,再以荣誉为牵引,吸引青年人成长成才。这是拥有30万职工的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正在着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逻辑。
作为一家将“打造人才高地”作为发展愿景之一的企业,南网在为产业工人打造成长跑道时,着力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在形成的技术专家通道、技能专家通道和管理通道之间相互转换制度,已经开始在二级单位试点。
“这是南网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有力举措之一。”南方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处副处长周岩介绍,现在,对任何一位新入职的南网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来说,未来他在南网的职业成长道路一目了然,一条“干什么会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岗位培训体系,正在为南网技术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成长壮大保驾护航。
编课程、建基地,培训无处不在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南网最具社会知名度的大国工匠何满棠,从事变电检修34年没有转过岗。
2012年,南网从30万员工中评选2名高级技能专家,何满棠便是其中之一。随后,东莞供电局建成职工创新培训基地,培训的策划和实施需要有“老师傅”操刀,老何挺身而出。
“不仅要会技术,还要能把技术讲出来。”何满棠回忆,自己当学徒时紧跟着师傅,“师傅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旦他多问一句“为什么要这么干”时,师傅就回答不了了。久而久之,他觉得实践中的经验要总结、记录并传授下去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现如今,和自己本职工作单位相距不过5公里的板桥培训基地,是老何最爱去的地方。每每有人参观,他一定要带着来宾到实训场地看看一台“特殊”的主变压器。
与实际使用中的主变压器不同的是,这台设备上多了十几个玻璃窗。透过窗口,学员对设备里面的结构一览无余。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可是何满棠花了一年时间才改造出来的。“‘退休的设备也值几百万,要用好它,最好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像医生了解人体结构一样了解变压器的内部结构。”何满棠说。
在南网,对职工培训体系和平台的搭建可谓毫不吝啬。尽管如此,有时囿于场地所限,拥有何满棠所在的板桥培训基地如此大面积实训场地,还是令很多同级公司羡慕。但无论拥有什么样的基础条件,每个培训基地都在最大限度地将培训这件事做实、做出效果。
走进深圳供电局电力训练学院福永基地,大厅里一排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的头像格外醒目。
作为深圳供电局的专职技能培训学院,福永基地建成5年来,已经完善形成一整套职工技能培训、考核和技能鉴定体系。仅2017年,基地完成的培训量达18万人时。对于基层单位来说,既可以送职工参加福永基地的课程,也可以下菜单式提出培训诉求。这所按南网基地规范进行建设管理运营的培训基地,彻底解决了基层单位想培训又怕培训的畏难情绪。
作为深圳供电局的高级技能专家,王其林还兼职在福永基地担任内训师。“4月23日,10kV电流差动保护原理课程授课;4月28日,10kV线路保护验收调试课程授课……”在他的工作本上记录着本月要进行的配网继电保护专才培训课程计划。
同样,东莞供电局变电检修专业的高级技能专家何满棠,也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员工培训上。
如今,培训这件事在南网可是头等大事。每个县级公司至少1个实训场,具备条件的单位每个供电所有1个实训场;建立以公司一体化培训教材为主体、各单位差异化特色培训教材为补充的培训教材库,共开发各类课件1.39万个;内训师队伍达到1.1万余名;坚持每年将70%以上的培训经费用于一线员工……多年来,南网在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方面,实现了“练兵有场所”“学习有教材”“讲课有师资”“实施有经费”。据统计,仅2017年,南方电网就开展以现场练兵为主的技能人员培训2.9万期次、82万人次,并推行和普及了“互联网+”培训学习模式。
建创新平台,立项周期仅十天
一线职工的创新项目大多针对一线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問题、难题,因此,一线职工的创新成果,大多对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有着巨大的贡献。
广州供电局管辖范围输电线路总长度约7440千米。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高、涉及面广的作业任务,人均每天大概要走30公里,而目前线路运维人员明显少于线路长度的运维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曲烽瑞团队想尽办法,经过3年的创新-研究-再改进,终于突破了无人机“只能看不能干”的瓶颈,用科技代替人力实现效能提升。
在曲烽瑞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这款机器人的使用效果。随着工作人员的遥控操作,它能像无人机一样,飞到高空带电导线上;它可以像清障机一样,靠机械臂上的刀具飞速旋转,“喀嚓”几下,将导线上的异物清除;它还可以像四驱车一样,将导线作为导轨,通过双轮驱动实现行走。
就是由这款机器人“武装”起来的首条“高压架空线路机器人巡检示范工程”,在广州花都区3公里的机飞区,去年12月底首次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巡视。
“创新并不是难事儿。”东莞供电局检修班班长袁镜江边说边拿出手机,打开微信上的广东电网创新家园—这是广东电网公司为职工创新搭建的微信平台,可实现职工创新项目全年时时申报、快速审批。
和过去申报创新项目时繁杂的申请材料、有限的名额相比,如今在南网广东电网,创新项目的平均立项周期仅为10天。“现在有了创新的想法就要赶紧干,不然就被别人抢先了。”袁镜江说。
对年轻的技能人才来说,创新周期短了,创新的舞台有了,创新的经费从哪来?对此,南方电网公司在科技经费中专项列支职工创新费用,不设比例上限。经费投入从2013年的1698万元逐年增长到2017年的8916万元,5年累计投入2.47亿元。
如今,曲烽瑞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还是南网输电专业工作室联盟的领头羊,创新模式由“1+1”向“1+N”“N+N”轉向。2017年,南方电网公司出台政策,全力打造了输电、变电、配电、营销、继电保护5个跨省区的工作室联盟,构成了由个人到团队、再到群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孵化成果和培养人才的职工创新体系。
畅通通道,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入职6年,广州供电局输电线路运维三班的李艳飞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职业选择。
东北电力大学高电压专业硕士毕业的李艳飞,2012年7月到广州供电局一线班组工作,最初的岗位认定是一名中级作业员。
2015年至2017年,李艳飞兼职在曲烽瑞工作室参与技术创新。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取得了电缆、架空双专业技师资格,还连续两年拿到了广州供电局评选的科研之星称号。
“工作室的职创成果多,我个人的岗位晋升就快。”李艳飞坦言,因兼职工作室工作,他取得的多项职创成果在岗位晋升中起到了助力作用。经过笔试、实操两轮考试,2017年,他通过了高级作业员岗位资格认定。
根据南方电网公司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定,在高级作业员岗位满3年者可向助理技术专家、助理技能专家和管理岗位晋升。当然,3个不同岗位也意味着3条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更倾向于走技术专家路线,但即使走了这条路,也是可以同技能专家或管理人才岗位进行转换的。”李艳飞说,他并不担心自己目前的选择,南网给了他随时切换轨道的自由。
一直以来,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受困于岗位层级不清晰、晋升条件不明确、发展速度不均衡等因素。对此,南网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特设特级技能专家、高级技能专家、一级技能专家、二级技能专家、三级技能专家、助理技能专家6个发展层次。同时,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切换通道,技能岗位员工中专业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业绩贡献突出的人才可以竞聘技术专家。目前,南网已有326名技能岗位员工被聘任为公司技术专家。
为激励职工立足本职提升技能,南方电网公司还将技能人才岗位认定与薪酬直接挂钩。像继电保护高级技能专家王其林,目前担任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继保一班高级作业员,但因其岗位认定达到高级技能专家等级,薪酬可与副处级等同。
“要知道,深圳供电局下属区局局长也就是正处级,相较而下,王其林走的技能专家通道现在达到的高级级别所享受的副处级待遇,很令人振奋。”深圳供电局工会副主席江浩表示。
当然,要想像王其林一样通过高等级的技能岗位认定,享受高收入,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评定。在南网,《专项资格评定标准》《技能类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形成了由准入资格证、岗位胜任能力资格证和专项资格证评定组成的技能人员岗位认证体系。
2012年,南方电网公司刚刚实施岗位认证制度时,王其林只是一名三级技能专家。之后仅用了一年,他就破格晋升为一级技能专家。“那一年我不仅参加了10kV备自准化项目的创新,还参加了南网继电保护专业竞赛,这些项目都为我的岗位晋升加了分。”
在南网技能专家工作实绩评价表中,评价项目涵盖实操技能、科技成果、专利、技改贡献、职工技术创新、QC成果、规程标准编制、传艺带徒、荣誉表彰等9项内容。其中,涉及创新的评价项目就有5项,总分占比约50%。创新能力在员工岗位晋升、工作评绩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有了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创新与自身待遇有了直接关系,大家的干劲儿可不是更足了嘛。”王其林说。
明确的职业上升通道和宽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激活员工无限潜能。从被动的培训变为主动的学习,南网在岗位晋升中加大对培训与创新的激励机制,让学习无处不在,创新无处不在,也让新时代电力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变得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