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
近年来,昆山市档案局依托馆藏数字化成果,秉承为地方文化续脉的强烈使命感,承担起抢救、沉淀、传承、保护历史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地情,展现昆山宏大精深的档案文化和地域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可喜文化成果。
一、依托数据平台,深入挖掘地情文化资源
昆山市档案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馆藏档案信息实现100%数字化,依托昆山市馆藏档案数据库、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地方志基础数据库平台,充分开展了以地情研究和地情书出版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利用工作。
1.围绕城镇变迁。村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共同家园,是传承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重要载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大规模的撤并村委会和市镇建设,改变了原先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空间。昆山市档案局先后出版了8卷本的《昆山自然村变迁图志》和《村委会撤并实录》,对昆山撤县设市以来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转变过程中消失的1386个自然村落和撤并调整的153个村委会进行翔实记录,侧面反映昆山城市化的演進过程,成为当代人重温昔日的峥嵘岁月,为后代提供研究人文地理和社会发展资料的重要文化成果。
2.围绕风土人情。传统民俗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作为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昆山传统民俗》对节日、时令等各方面的旧俗进行梳理,对传统美食、古桥、牌坊进行搜集,对地情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语言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了解地区居民原生态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本身也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昆山方言》收录常用语、俗语、俚语、歇后语及昆山童谣、气象谚语等。《沃土兰蕙——元明时期的昆山与昆曲》则通过研究元明时期昆山的社会状态,包括城乡经济状况、区域与人口变化、市井生活、民间习俗、文化特征以及重要的昆山人物,探寻昆曲在昆山的起源。针对昆山台商聚集这一特点,对特定地域人群进行研究,出版《台商在昆山》,再现台商群体在昆山的经济活动、社会经历及妈祖文化等。这些民俗、方言、戏曲、人群方面的研究,对于地方风土人情的记录传承具有独特参考价值。
3.围绕先贤人物。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涌现出诸多优秀历史人物,昆山市档案局在馆藏档案及古籍中整理挖掘,先后出版了《昆山历代医家录》《昆山历代登科录》《昆山艺文志》《院士与将军》《馆藏名人相册》等书,展现昆山各个历史时期优秀人物的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再现先贤留芳事迹,描绘昆山历代人文繁盛之图景,以此保护、弘扬昆山名人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4.围绕文化旅游。昆山境内周庄、千灯、锦溪水乡古镇闻名遐迩,马鞍山盛产昆石而声名远扬,阳澄湖大闸蟹蜚声海外。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服务旅游发展,也是近年来我们思考的命题之一。出版《玉峰历代诗文集》,收集唐代以来咏叹玉峰的诗作、游记、碑文、序跋等,对亭林园文化作深度挖掘,为亭林园改造修缮复原提供参考服务。开展名镇名村志编纂工作,先后推出《周庄名镇志》《千灯名镇志》《巴城名镇志》,其中《周庄名镇志》更是推出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全面展示名镇发展脉络、体现发展特色,留住乡愁、记住乡思,成为各区镇推介文化旅游的“金名片”。创新开展《周庄影像志》,以决策者、建设者、亲历者视角讲述古镇保护及旅游开发背后的故事,将历史通过影像形式“立”起来、“活”起来。
二、助力乡村振兴,地情文化开发大有作为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通过地情文化的深入开发利用,培育乡村文明,激活乡村文化生态,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可以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建构乡村文明的底色,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1.助力乡风建设,培育乡村文明。乡贤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重构乡村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而乡贤文化则是地域精神文化标记之一,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丰富的名人档案资源和方志典籍有助于我们挖掘新乡贤、道德楷模的经历故事,发挥模范作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融合法治和德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
2.助力文化传承,激活文化生态。通过对风俗、饮食、节庆、农耕文化、村巷建筑、庭院居住等地情挖掘,突出地方文化的传承,留住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积极组织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指标体系的完善,记录“活化石”,守护江南水乡文化根基;继续深入挖掘民间文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的作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3.助力文旅融合,打造文化产业。丰富的地情文化资源有助于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乡土特色为本,融合文化旅游。通过定位田园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等,寻找历史文化发展记录,为水乡游、乡村游、访古游、美食游、红色游等文化旅游提供历史文化基础。
三、挖掘地情亮点,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天地。我们也将坚持自觉地把档案方志工作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大局中来审视、思考、谋划和落实,继续深入挖掘地情文化新亮点,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助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1.历史档案挖掘。市档案馆拥有14个历史档案全宗,涵盖了土地、教育、工业、司法、宗教、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全县土地清丈档案,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清丈土地的情况及全县地图、城厢街道图、17个乡地图等。我们拟对民国档案进行深入挖掘,对民国期间乡土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和透视,研究了解旧中国城乡社会问题,为当今乡村发展资以借鉴。
2.昆曲文化开发。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我们计划编纂《昆山昆曲志》,以志书这一独特载体,借助文字文献、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立体形象、真实客观地展示昆山对昆曲抢救、保护、整理、传承的成就。同时为促进旅游推广和昆曲文化的融合,编纂《昆山话昆曲》,以口袋书的形式,融趣味性和可读性,对昆曲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和昆曲原乡的推介,营造昆曲发源地的文化氛围,也为“昆曲特色小镇”建设,提升昆曲文化旅游等作出贡献。
3.名人文化提炼。昆山历史上名家贤宦层出不穷,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传统文人“修齐治平”的传统价值观,这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我们计划系统梳理昆山历代优秀人才的思想价值,通过梳理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结合文献记载,描绘作为昆山脊梁的这一群体的整体面貌,提炼出昆山名人文化精神,既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教育当下、存史资政的现实意义。
4.乡村记忆工程。围绕城乡发展脉络追补空白,围绕社会生活变迁广泛征集,丰富乡村档案,延伸乡村记忆。做好乡镇企业档案史料、实物征集和口述采访等工作;逐步开展特色自然村口述历史项目;加强对乡村历史、人文、民风民俗、文化遗产、家谱族谱等史料及实物的收集,逐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现代气息的乡村文化资源库。
5.旧志点校解读。目前,昆山市档案局已点校出版了自南宋以来现存于世的历代旧志11种,2018年还将点校出版15种昆山历代乡镇旧志。这些旧志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涵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社会面貌等地域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下一步将按照主题对旧志内容逐步进行挖掘,如历史变迁、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建筑规划等,服务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