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英 朱珊莹 张晓芹
〔摘要〕 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话语体系下,中医药微弱或低效的话语状况制约着其作用发挥与未来前景。习近平同志基于历史的考量,为重塑文化自信及回应现实的需要,借助国际国内各种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医药的地位特性价值重新进行了科学界定,并谋划和部署中医药发展规划与法制保障,逐步建构起中医药话语权,为中医药的振兴与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 习近平;中医药话语权;建构
〔中图分类号〕R2;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06.010
〔Abstract〕 Under the dominant discourse system of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the weak or inefficient discourse of TCM seriously restricts its role and future prospects. Based on historical considerations, in order to rebuil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reality, XI Jinping scientifically defined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CM with the help of major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vents and important speeches, and planned and deployed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legal protection of TCM, so as to gradually have more say about TCM and open the way for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Keywords〕 XI Jinping; discourse power of TCM; construction
話语权,是指通过语言或文本掌控社会舆论影响事物发展的能力与实力。它是一种柔性权利与权力,规定着事物接受和使用的程度和范围,体现事物的引导力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既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领航人,也是新时代中国话语权的建构者。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话语体系下,中医药微弱或低效的话语状况制约着其作用发挥与未来前景,中医话语权的建构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建构中医药话语权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本文拟就其建构中医药话语权的逻辑、路径、价值进行初步的梳理与解读。
1 习近平建构中医药话语权的逻辑
“话语建构不是单纯的语词和语句组合,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话语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1]所谓逻辑,就是思想进程或理论建构的历史背景、现实依据、思维模式以及演绎方式的总称。习近平正是基于“历史的考量、重塑文化自信、回应现实需要”这一逻辑建构中医话语权的。
1.1 中医药长期失语的历史考量
历史贯通过去、现实和未来。恩格斯曾指出:“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2],现实源于历史,历史昭示着现实也制约着未来。观察一个国家需要参照历史,理解一个国家的医学也是如此。
“历史不能被割断,只有对历史进行反思,或者跟更古老的文化衔接,社会才能进步。”[3]纵观近代中医药话语权的嬗变历程,“明末清初西医入华及广泛传播是引发中医话语权危机的实践根源,而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导致的西化潮流是引发中医话语权危机的社会根源,唯科学主义观是引发中医话语权危机的知识论根源,国家权力对西医的推崇是导致中医话语权衰落的政治根源。”[4]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中医药发展流变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国运盛衰的缩影,国运昌盛则中医兴盛,国运危艰则中医式微。
1.2 重塑文化自信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近代以来饱受欺凌的中国,自信被摧毁,传统文化也一度被过度批判,中国文化蒙上了封建、迷信、落后、愚昧、封闭的阴影。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强势外国文化的无限崇拜,对民族传统文化则缺乏自信与尊重。科技部进行一个社会调查,其中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你认为要把中医从医疗保障体系里面取消吗?大概70%的人认为不应该取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有了病以后,你首选是不是选中医呢?结果选“首选”的人也就20%[5]。这一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中医药生存发展的现状,也折射出国人文化自信不足的现实。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建构中医药话语权不仅仅关涉中医药学科与中医药人的自信建构,也关系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塑。
1.3 回应现实需求
需求是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和目的。任何话语,只有对现实的需求作出积极回应才能真正获得权力,发挥效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需求成为当代显性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现实的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7]因此,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不仅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医改的正确道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中医药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作用突出”“我国医改优势在中医药”[8]。
2 习近平建构中医药话语权的路径
路径,就是达到目的的道路与方法。话语权的路径选择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认同程度和国际社会的理解深度。建构话语权不能自话自说,轻声说,偶尔说,而是要公开地宣扬,理直气壮大声地说,经常地说,在各种重要的场合说。当然光说还不行,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与法规来加以确认和保证。习近平正是借助国际国内各种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医药的地位特性价值重新进行了科学地界定,并谋划和部署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划与法制保障,从而逐步建构起中医药话语权。
2.1 借助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新界定中医药的地位、特性、价值
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澳大利亞出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9];2013年8月20日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长陈冯富珍女士,他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并表达了“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海外发展”的愿景;2013年9月13日在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讲话中强调“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饱含对中医人的问候、褒扬,同时也对中医药学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0]。习近平借助一系列讲话对中医药学的地位、特性及价值作出了全新、明确的界定,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2 谋划和部署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划与法制保障
中医药学的振兴发展既要“言顺名正”,也要“举纲张目”。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仅从思想理念层面建构中医药学的话语权,还通过一系列政策策略法制法规的制定来落实保障中医药学的话语权,提升中医药学话语言说的能力和实力。
在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基础之上;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二部分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的要求;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2016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做好中医药工作,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中医药法的颁布是中医药界乃至中华民族的大事,国粹、国医有了法的保障。
3 习近平建构中医药话语权的价值
话语权是言说的能力与实力,也是事物生存发展的权利及其影响力。习近平大力推动中医药话语权的建构将有利于优化中医药生存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为建设健康中国铺设中国道路提供条件;还将为人类医学与生命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3.1 优化中医药生存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
任何事物的良好发展都必须凭借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中医药话语权的建构过程就是为中医药发展创设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方面通过对中医药性质地位价值的重新界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全面了解中医药,将中医药从“真伪与存废”之争的漩涡中解救出来;同时不断完善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法律,优化中医药发展的舆论环境与体制环境,并逐步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中医药人才队伍得以加强、中医医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中医药话语权的建构,为中医药振兴和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3.2 为建设健康中国创造了条件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与历史使命,健康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向着全面小康迈进的决胜阶段,全民健康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目标。人类文明发展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本民族的发展道路是文明的意志与发展规律。健康中国的建设,既要借鉴域外先进经验,更要铺设中国道路。习近平中医药话语权的建构为中医药价值的释放创造了条件,为健康中国建设铺设中国道路提供了可能。王国强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大有可为。
3.3 为人类医学与生命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医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历史上,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12]。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6]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医药也将继续为人类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医与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科学的智慧结晶,虽然各自所遵循的思维方式与医学模式千差万别,但是都为守护人类生息繁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工业时代到来之后的人类社会正遭受着环境污染加剧、空气质量恶化给人的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人类医疗模式也相应地从单纯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养生、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复合模式,传统医学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摒弃研究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守护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成为未来医学的主流。中医药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指出“中医的看法跟现代科学中最先进、最尖端的系统科学的看法是一致的”“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13],中医药发展当抓住时代契机,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强则中医强,中医药话语权的提升既是中医药发展的需求也是今日中国大国地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金龙.邓小平与中国改革话语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14(5):8-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4.
[4] 甘代军,李银兵.文化全球化与知识权力:近代中医话语权衰落的根源探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8,36(2):73-77,112.
[5] 楼宇烈.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和文化自觉主题演讲全文之-[EB/OL].(2010-02-03)[2018-03-05].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0923510.html.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7]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講话[N].人民日报01版,2016-08-21.
[8] 王国强.中国式医改离不开中医药[EB/OL].(2014-03-14)[2018-03-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14/c1001-24631768.html.
[9] 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讲话[EB\OL].(2010-06-21)[2018-03-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1917463.html.
[10]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N].人民日报01 版,2015-12-23.
[11] 习近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EB/OL].(2016-8-21)[2018-03-05].http://news.qq.com/a/20160821/011033.htm.
[12]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EB/OL].(2016-12-06)[2018-03-05].www.scio.gov.cn.
[13] 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437.
(本文编辑 禹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