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潘峰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人才和科教优势,以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为引擎,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选派了由7人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和由20人组成的扶贫专家团,发挥全校人才力量,在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扶贫攻坚战场上,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有特色的农业高校精准扶贫之路。截至目前,好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比例分别达到98.3%和97.4%。驻村工作队在2017年被评为“感动吉林”特别致敬人物。
“科技扶贫”找出路。好田村光照时间充足、少雨干旱、地下水呈弱碱性,为“玉木耳”生产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针对这一天然优势,吉林农业大学依靠涉农学科、涉农人才、涉农成果密集的优势,确定了以科技扶贫为抓手,将农业科技与农村生产一线相结合,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扶贫思路,设立农业科技推广基金100万元,先后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1个,为好田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出路。“玉木耳”选育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李玉带领团队常年驻村指导生产。针对好田村缺少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的实际,学校先后组织专家学者20余人到村对村民进行专项培训。2017年,“玉木耳”项目使全村12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2018年又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动了贫困户增收。
“产业扶贫”保长效。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学校积极创新“支部+项目+专家+合作组织+农户”的扶贫模式,打出了产业扶贫“组合拳”。几年来,先后帮助好田村发展了白鹅养殖、优质芦花鸡养殖、玉米和杂粮高产栽培、半干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抗菌环保型玉米皮编织工艺品、孵化场等产业项目25个,使玉米青贮存、风干杂粮秸秆、绿豆、玉米皮等成为群众脱贫的“金钥匙”。产业发展关键在人和市场。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产品开发、包装设计、产品营销,培训村内种养殖大户和剩余劳动力600余人次,积极培育推动产业长远发展的村内农业实用人才,在人才支撑上努力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建立市场回收机制,积极联系经销商保证市场销售,消除村民各种顾虑。多个产业项目同时推进,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分散了投资风险,有效保证了贫困户长期受益,使好田村脱贫具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党建扶贫”强堡垒。要想永远摘掉贫穷的帽子,必须通过加强党建工作来激发村党组织自身活力,让村党组织有条件、有能力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学校投入10万元帮助好田村重新修建了村部,让村党组织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功能具备了更好的硬件条件。指导村党组织建章立制、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完善办事服务流程,着力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组建了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技培训中心,发展了1名新党员,培养了1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学校党委和那金镇党委在好田村共同开展了优秀共产党员和勤劳致富之星、尊老爱幼之星等模范人物评选活动,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通过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好田村党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形象树立起来了,贫困户和贫困群众实打实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