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奇
在松柏苍翠、肃穆庄严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坐落着李大钊烈士墓园。淡青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于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1913年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他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1919年,在《新青年》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在此前后,李大钊不仅亲自撰文,在《新青年》上办了“马克思研究号”,而且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1920年,李大钊除继续撰写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外,还与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李大钊视革命信仰高于一切,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从介绍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到创建一个又一个先进组织,再到中共一大的筹备,李大钊都起到了先锋与领路人的作用。
五四时期,李大钊和毛泽东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过一段一起共事的经历,后来,两人又长时间保持密切交往。正是由于有了这段经历和后来长时间的密切交往,毛泽东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为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毛泽东后来一生的革命征程奠定了基础。因而,毛泽东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毛泽东后来在和斯诺谈话时怀着深厚的感情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毛泽东曾先后两次到北京,第一次是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第二次是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在这两次北京之行中,李大钊都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大钊没有在党内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但他党的创始人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来华所接洽的第一个人就是李大钊。
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中,李大钊是他们心目中的精神领袖。1920年秋,李大钊正式担任北大教授后,利用高等学校的讲坛,继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由于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贡献和作用,又由于他和陈独秀一起积极从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驱者中享有了“南陈北李”的崇高声誉。
由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李大钊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北洋军阀多次通缉、抓捕他。1926年3月底,李大钊等人接受苏联同志的建议,将国共两党在北京的领导机关迁入位于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内。
1926年9月的一天,京师警察厅侦缉处警察抓到了一名在街上散发传单的中共地下党员李渤海。李渤海叛变投敌,将李大钊隐匿在东交民巷的情报及其他党员名单供出。
1927年4月6日清晨,大批军警直扑东交民巷使馆区。枪声响起时,李大钊正在里屋伏案办公。片刻,屋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一群警察和宪兵拥着工友阎振山闯了进来。一个便衣特务指着李大钊问阎振山:“他是谁?你认识他吗?”
阎振山摇了摇头:“不认识。”
侦缉处处长吴郁文走上前来,冷笑一声:“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就是李大钊!”
军警们强行逮捕了李大钊,还抓走了他的夫人赵纫兰和两个女儿。
被捕的当天下午,李大钊就被讯问。在狱中,李大钊并不是倔强地硬碰硬,而是采取迂回的斗争方式。对于提问中有关国民党方面的问题,李大钊如实讲出国民党市党部在全国设立的情况,因为即便张作霖知道了这些情况,也无可奈何;对于张作霖控制区域内国民党的有关问题,李大钊则以简短的“说不清”来应对。对于共产党方面的信息,李大钊则只字未提。鉴于李大钊是共产党的领袖在当时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坦然承认自己反对现政府、拥护农工利益的政治立场,但是对于中共北方区委计划“联俄反奉”等具体任务予以坚决否认。据当时报纸报道,李大钊在受审时“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承为马克思学说之崇信者,故加入共产党,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之,关防甚严”。
在李大钊入狱后的第6天,也就是1927年4月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镇压在中国大地开始了,血雨腥风从上海开始,淹没了1927年中国的春天。
1927年4月28日上午11时,特别法庭不顾各界人士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公然宣判李大钊等20名革命者死刑。下午1点,李大钊等20人分坐6辆囚车,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押解到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里一个庞大的绞刑架下。
此时的李大钊身着棉袍,镇定自若地在敌人的镜头前留下了最后一张照片,从容地看了看风中摇曳的绞索,第一个登上了絞刑架,第一个从容就义,时年尚未满38岁。
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的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成为李大钊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