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钢
[摘要]本文通过归纳融资性贸易的风险特点,总结融资性贸易审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有效辨识企业融资性贸易风险的内部审计实务技巧。
[关键词]融资性贸易 高风险 审计技巧
融资性贸易也被称为“贸易型融资”“供应链
金融”,指参与贸易的各方主体在商品及服务的价值交换过程中,依托货权、应收账款等财产权益,综合运用各种贸易手段、金融工具及担保工具,实现获得短期融资或增持信用的目的,从而增加贸易主体的现金流量。由于不用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就能赚取利润,因而相比传统实体贸易,具有“投入少、易操作、收益稳”的特点,对企业有更大的吸引力。
一、融资性贸易常见形式
(一)委托采购
提供资金的企业将收购、保管、销售三个环节全部交给融资企业完成,或将其中两个环节交由融资企业的关联方客户完成,交易流程如图1所示。
(二)循環买卖
通过同样的企业或相互关联企业之间签订内容相同的多份买卖合同,形成一个闭合的货物流转回路,帮助融资方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资金使用权。同时,无需发生实际的货物流转。随着中间环节的增加或货权凭证最终流向合同的关联企业,循环贸易的交易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交易流程如图2所示。
(三)托盘贸易
指由第三方企业与买卖双方企业分别签订采购合同,利用账期为卖方提供融资的贸易形式。托盘贸易通常会发生真实的货物流转,但融资性贸易主体企业并不直接参与货物流转的过程,交易流程如图3所示。
二、融资性贸易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第一,公司业务合作方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及意愿都对融资风险起着关键性作用,贸易合作方信用风险的高低直接影响贸易资金风险的大小。
第二,贸易企业在融资管理方面经验欠缺,缺乏金融企业整套完善的业务系统,如尽职调查管理、贷后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体系等,从而造成风险隐患加剧。
第三,从贸易模式看,融资性贸易主体企业并没有控制货权,与此同时,预付的货款又已被对方掌控,资金结算很难在其监管能力范围内,容易产生货物、资金“两头在外”的潜在风险。
第四,部分融资性贸易在业务开展中会实施企业间相互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贸易风险。但由于此类业务的供需方存在关联关系,如果发生系统性突发事件,则会受到波及,使风险加大。
(二)业务风险
企业经营会面临业绩考核压力,一般考核指标中会对业务量增长有要求。在融资性贸易中,既不用开拓上下游资源,也不用承担交易过程中的贸易风险,只通过资金支出就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这对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提升、客户关系维护等没有实际意义,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对单一客户的依赖。若大量资金被占用,主营业务经营能力下降,则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
(三)法律风险
在融资性贸易中,由于业务没有实际货物流,资金流转仅凭借虚构的贸易合同以及开具的采购、销售发票进行,目前,此类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购销合同,其法律效力尚存在争议,如果出现风险后,实施融资性贸易的主体很难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利益,融资人可以通过举证业务为虚假贸易进行抗辩。同时,开具非真实业务贸易增值税专用发票时,企业还承担了虚开发票的风险。
三、融资性贸易审计技巧
(一)分析各项业务的毛利率
毛利率分析是首要突破口。审计人员可通过企业财务系统中年度分客户销售毛利表,计算出同一类产品不同客户的销售毛利率进行比较。如果为正常贸易业务,不同客户的销售毛利率差异不大;如果毛利率异常(一般会低于平均毛利率),则需引起审计人员注意,此类业务有可能是融资性贸易。
(二)配比查阅销售合同和对应的采购合同
审计人员可将企业采购台账与销售台账进行匹配分析,通过匹配将采购数量和销售数量相同的购销业务筛选出来,并逐一取得购、销合同,对比查阅。重点关注合同签订地点及时间。一般融资性贸易中,对应的购销合同签订地点、购销数量一致,且签订日期非常接近或为同一天。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可进一步获取购销业务的增值税发票,如无意外,发票开具时间也基本为同一天,或间隔一两天。
(三)查询购销双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由于融资性贸易的特殊性,业务的供货方和需求方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取得可疑购销合同后,应通过工商信息公开查询双方企业的法人、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等情况。如有条件,还可取得双方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些企业要求合格供应商及客户留存企业法人身份证)。通过对比身份证号、籍贯、住址、姓名等信息,或可能得出“双方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亲兄弟或者父子/女”等结论,这样进一步证实了购销双方的关联关系。
(四)查阅运输合同及相关单据
根据正常的业务逻辑,公司采购业务需要将货物购回并存放于仓库中,过程中会发生运输成本(除非签订的合同中约定供货方负责运输),并取得运输发票(可抵扣增值税)。同时,销售出库也会发生运输费用(除非签订的合同中约定客户自提),也会取得运输发票(可抵扣增值税)。如果在业务过程中没有发现运输发票,特别是客户直接从供应商仓库提货的业务,则需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这类业务有可能为融资性贸易业务。
(五)对货物进行实地盘点,特别是外租库
对货物进行实地盘点是资产核实的最直接途径,特别是在非资产负债表日的突击盘点,最容易发现账实不符情况,尤其是对于存在异地外租库存货的企业。若外租库的实存数远低于账面数,则需再结合仓库出入库记录,倒推出每个时点的存货规模,与贸易量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倒推出的存货时点规模无法支持贸易业务量,且没有合理的解释,则可以怀疑发生了融资性贸易。
(六)查询企业财务报表和科目明细
对于正常的贸易企业而言,其应收、预付款的规模应该相对稳定(除非发生业务扩张或者兼并重组),而且会根据公司的信用政策、账期进行支付。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金额较大且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同时对于公司账面库龄较长且存放于异地外租库的存货也需引起重视。
(七)生产经营加工类企业审计技巧
如果被审计单位是生产经营加工类企业且发生了贸易类业务,那么审计人员要更加警惕。因为按照经营逻辑,生产类企业购买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工,如果企业直接将生产原料进行销售,审计人员则应重点关注,逐一核实其真实性。
四、融资性贸易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背景:在一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账面存在单笔应收账款,账龄一年以上,且金额较大,公司的正常信用期为三个月,公司对该笔应收账款按照账龄分析法计提了减值准备。通过与公司财务人员交流,对方并未给出合理解释,这引起审计人员的怀疑。于是,审计人员进一步取得与此业务相关的购销合同及发票,发现两份合同签署日期间隔为一天,且签署地为同一城市。按常理来讲,如果购销双方在同一个城市,应该能够直接接触,签订买卖合同,省掉中间的价差。情况明显不合常理。审计人员实地走访客户,查验运输和仓储出入库单据。面对诸多漏洞,业务员最终承认该笔购销确为融资性贸易。
案件结果:对方公司融入资金是为投入房地产开发。在审计人员坚持下,对方公司将资金归还,未造成损失。
案件处理:审计人员及时向审计部门领导及公司管理层通报,公司对该业务负责人以及相关直接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
案例剖析:在此案例中,一笔长期账龄应收账款成为突破口。按逻辑分析,企业存在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并不奇怪,但正常贸易的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呈现连续分布态势,如一个月以内、一至三个月、三个月至一年、一年以上等,而这笔应收款单独显示为一年以上,且公司与该客户就发生过一笔业务。抓住这些关键信息,顺藤摸瓜,就能够找出答案。
案例二
案例背景:在一次专项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贸易业务量非常大,远超出公司内部自有库容承载能力。审计人员通过访谈业务员了解到,公司存在大量外租库,用以支持公司巨大的贸易量,这个信息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因为外租库是风险易发区。据此,审计人员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年度存货盘点表,包括自有库和外租库。在查阅盘点报告时,发现其中一份报告为外租库货权确认单,上面列明了存货的种类、数量及存放地点。按照公司存货管理要求规定,对于存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盘存确认,而这张货权确认单说明公司并未执行现场盤点程序。审计人员进一步了解与此外租库相关的采购和销售业务发现,此外租库的供货方和需求方均只有一家企业,交易过程为被审计单位向供货方A采购货物2万吨,存放于此仓库中,半个月后,向客户B销售了1.1万吨,货款已收回,剩余9000吨货物尚未销售,仍在外租库。审计人员决定避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前往外租库现场了解库存情况,获取结果如下:此外租库目前存放的货物与被审计单位账面记载以及货权确认单中记载的物品非同一类物品。通过查阅出入库单据得知,此仓库从未存储过被审计单位账面记载的货物。在取得确凿的审计证据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直接沟通,并要求给出合理解释,最终对方承认了该业务没有真实的购销背景,账面剩余的9000吨存货也是虚构的,为融资企业尚未偿还的款项折换成相应货值的货物,记录在公司存货科目里,合计约1800万元。
案件结果:通过进一步追查发现,对方公司将融入资金投入股市,且在审计时点已经发生资金流动性危机,无法偿还剩余货款。
案件处理:公司立即组成专案小组,向对方提起诉讼。通过查封资产,全力追讨债权。经过一年的追讨,最终未造成损失。公司内部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处分。
案例剖析:在此案例中,外租库成为突破口。由于相对自有库而言,外租库不受委托人的直接控制,而且远离委托人经营地,很难实施监管,本身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委托人投入更多的人力去管理。而上述业务中,被审计单位仅凭一张货权确认单就作为公司对外租库货物管理的凭证,说明公司内部管控存在问题。
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实际业务结果来看,融资性贸易都属于高风险业务。因此,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应主动出击,寻找线索,识别出融资性贸易风险,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作者单位: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邮政编码:
100005,电子邮箱:HoggLee2006@126.com)
主要参考文献
陈莹霞.浅谈融资性贸易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3(5):24-26
魏来,鱼沉.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5(11):63-65
杨凌娜.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融资性贸易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33):98-99
智浩.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防范与应对的思考[J].新会计, 2014(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