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燕
摘 要:高校毕业生留就读地创业、就业,不仅解决当地人才问题和劳动力问题,而且人口的集聚带来人口的规模效益与人口的密度效益。西部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就读地就业创业率偏低,人才优势大有潜力可挖。政府、高校、企业多举并施的本地化策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率,获得“政校企生”四方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西部中小城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本地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06-03
Abstract: College graduate who stay at their school's place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or employed not only solves the problems of local talents and labor, but also brings about th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density of the assembling population. However, the lowe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rat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western China indicates that the local talents are advantageous.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oc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achieve the "all-win" effect of the government, college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western Chin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高校畢业生留就读地就业、创业,不仅解决西部中小城市人才问题和劳动力问题,而且人口的集聚带来人口的规模效益与人口的密度效益,这是中小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做好属地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是地方高校之责,更是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所需。
一、西部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就读地就业创业现状
西部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就读地就业率、创业率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省会城市,少数西部省份大学毕业生净流入的状况都集中在省会城市。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辖区有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等7所本科及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约76,500人,约占永川城区人口的11.62%,在辖区有高校的西部中小城市中具有代表性。
2015年和2016年,永川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分别为8.17%和9.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7月支付宝蚂蚁金服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约41%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发展,中西部人才流失有止血之势。数据显示,小部分中西部省份开始出现大学毕业生净流入的状况。报告还显示,重庆大学生毕业生中约有61%选择了留在本地。永川区大学毕业生2015年、2016年本地就业率不但低于重庆61%的比例,也低于全国41%的比例,即使考虑到永川作为区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的因素,这个比例仍然偏低。
2015年和2016年,永川高校毕业生创业留永川率分别为11.79%和32.9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麦可思研究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年全国有超过五分之三的毕业生选择在就读省创业(含在家乡省读书并创业和外省读书留大学所在省创业),其原因与毕业生可以获得更多创业的资源(包括资金和人际关系等)以及学校和学校所在地能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相关,当然,也可能与家乡所在省份创业成本投入相对较低有关。
二、大学毕业生选择就读地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选择就读地就业、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2016届学生从永川7所高校的全部学院(系)的所有专业按比例随机抽样,共计2000人; 2015届学生采用“问卷星”网络随机调查。实际印发纸质问卷2000份,收回率为100%。收回问卷进行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回答条目不完整的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违背真实倾向的予以剔除,得到有效问卷1905份。网络问卷回答过程进行了逻辑性关联设计,由“问卷星”平台自动剔除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90份。以上方式合计得到有效问卷2295份。
1. 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的影响因素:“选择就业地的个人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挑战性、城市吸引力、恋家。其中,富有挑战、锻炼自己、趁年轻闯荡占41.79%;个人向往该城市占40.78%;恋家、不想离开父母占28.71%。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情感因素,受恋爱对象的影响21.53%;一线城市的节奏不适合自己11.55%;支援当地建设、志愿行为9.24%。数据显示,超过五分之二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时会考虑城市吸引力。
“对所就业城市的优势考虑”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个人成长发展的机遇大、丰富的人脉关系、开阔的视野和文化具有多元性,而收入高仅排在倒数第2位。
2. 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前三位依次是: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66.62%,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53.12%,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通畅26.41%。
超过一半的毕业生认为,就业过程中被要求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是自身缺乏的。就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情况来看,提高学生技能和丰富其实践经验,常用途径是实训课、见习和实习。因为学时、场地和设备等因素,实训课往往达不到让学生熟练技能的程度,实训环境也与实际工作环境有一定差异。实习期一般短为半年,长为8个月,多安排在大四,学生一边实习一边忙于毕业答辩和四处应聘,实际到岗时间短得多。
3. 调查显示“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52.06%,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50.76%,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解读37.97%。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后发展指导已经成为大学生最迫切的需求。
三、西部中小城市促进大学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现状
(一)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覆盖全面,政策效能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二是基层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三是就业准入和派遣接收政策。综合来看,西部中小城市基本享有前两类包括国家层面和各省自上而下的全部政策,但结合地方实际的配套措施并不完善,同时存在基层效能衰减的情况,部分地方也出现就业政策执行偏差情况。
一是效率有待提高。在具体执行就业政策的过程中,权责关系并未如文件规定一样条理清晰,事务办理过程中多头绪多部门增加了人力损耗,政策效力减退,尤其是基层效力有衰减情况。
二是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仍有偏差。部分单位和管理人员对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度不够,莱斯特·M·萨拉蒙认为,“公共行动的失败不是源于政府管理人员的无能或渎职,而更多是由于他们使用的工具和行动方式。”[1]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志愿项目是充实基层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但部分基层干部对大学生工作不支持,大学生能力得不到发挥;或者对大学生管理松散,大学生无所事事,导致部分基层服务的大学生不愿继续留下。部分用人单位为大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方面打政策擦边球,不能完全落实政策。
(二)区域特色政策不够,政策对象局限性大
一是政策细化不足、政策区域优势不足。国家层面和西部各省出台的就业创业激励措施虽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但仍需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细化。有调研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的优惠政策保障力度不足、跨省落实困难、期满出口较窄;考公务员与研究生的优惠待遇的可操作性不强;受乡镇机构编制冻结的影响,很多志愿者难以留在当地发展。[2]一些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国家层面仅仅出台了原则性意见,要求各地配套特色措施,而西部中小城市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往往缺乏地方特色和优势,对高校毕业生留本地就业创业吸引力不足。
二是政策对象局限性大。西部各省现行的就业创业政策大多针对本省户籍学生,只有少数政策涵盖本地就读的省外户籍学生。政策对象的局限性导致该类就业创业政策对非本地户籍学生留本地就业创业没有促进和激励作用。
(三)就业创业管理工作强,指导与服务工作弱
目前中小城市就业创业管理工作日渐加强,但对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指导水平尚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服务机构与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中小城市现有公共服务机构与私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资源还未能有机整合,服务于大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社会组织数量较少。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有部分人员对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大学生心理、就业市场等不熟悉,指导能力不足。
二是服务模式单一,个性化服务少。现有的服务模式一般是行政命令式、通知下发式、“守株待兔”式,这些服务模式往往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到岗业务办理、电话咨询、集体培训等方式进行,而且往往批量进行,难以满足大学生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文件、单向度网页、宣传栏等传统沟通方式也难以适应当今媒介高度发达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交流需求,交互式网站、微博微信、数据库查询、远程教学、互动电子屏等方式成为更受大学生欢迎的沟通方式。
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本地化建议
(一)优化管理机制,提高促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政策的效能
1. 建立各利益主体参与制定就业创业政策的平台
“有学者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围绕就业政策反复进行利益与权力博弈,并趋向协作,推动政策变迁。”[3]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参与平台,畅通参与途径,扩大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范围,可以提升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有效避免就业促进政策效力阶层差异。
2. 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校宣传
要加强对属地高校进行城市形象和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对应届毕业生,主要是加强政策宣传,聚焦重点人群,对急需专业重点聚焦;对非毕业季学生,重传播,轻宣传,提前輸出城市形象、潜移默化地引导就业选择。政策宣讲要拓宽途径,除了通过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使用网络语言传播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二)政府牵头,推行属地高校就业见习项目
属地高校毕业生基层见习项目,既帮助企业和人才有效衔接,实现青年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配置优化的双重效果,又直接或间接地留住人才在本地就业。可以根据当地人口增长需求、人才需求和现有人口增长比例、毕业生留当地就业比例等基础数据,制定年度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包括年度见习人数、年度新增见习单位等。离校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可挑选适合岗位,参加为期3个月至12个月的带薪就业见习,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能力。企业也通过见习期选拔优秀人才,经过见习期后留用的毕业生,对工作业务更熟悉,稳定性也往往更强。见习期间,非当地籍学生可执行和当地籍大学生一样的生活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龄计算等优惠政策。
(三)政校企合作,挖掘大学生本地就业的源头潜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属地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要关注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可以针对区域重点发展的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吸纳大学生本地就业的鼓励政策,由政府做红娘,牵头企业和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既解决企业的人才问题,又促进毕业生本地就业。每年上半年,可以根据区内各企业的人才需求,按专业、工种等进行分类整理,编制人才需求目录,面向属地院校发布;每年下半年,组织企业及在校学生签约,签约的学生毕业后即可到协议单位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对已经签约的学生,用人单位可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从大学低段开始专业引领,把专业技能训练融合到课程当中,和学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同时,政府需進一步促进产业界与区域内高校的互助合作,一方面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一方面促进相关专业学生留当地就业创业。
(四)畅通渠道,多种途径留住人才在基层
1. 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大学生
中小微企是西部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新增就业人口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由于传统就业习惯的影响以及中小微企发展良莠不齐的原因,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中小微企业用人荒”[4]的现象。要鼓励中小微企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大学生,落实企业扶持和奖励政策。可以为中小微企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如开展人事代理、免收保存人事关系档案费用等。
2. 设立基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吸纳大学生
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人才缺乏,可以创设岗位,吸纳属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增加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人员的数量,充实到基层乡镇、街道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志愿服务、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民生工作。要畅通这部分毕业生志愿服务期满后的就业途径,鼓励这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更大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支一扶”创业的大学生,有比较好的扎根农村和基层的基础,在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的过程中如果能对他们因才适用,引进项目进农村,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农村建设岗位,这对于留住人才发挥潜力以及带动中小城市农村科教文卫发展不无裨益。
(五)培育青年文化,着力提升城市魅力吸引人、留住人
青年文化是城市活力的集中体现,是具市场成长潜力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商业价值,更能够和青年群体的成长相结合,使年轻人对于所居住的城市更具有认同感和自豪感。要营造独特的城市魅力,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活力潜力十足的现代青年文化,都应当重视,而后者往往是西部中小城市缺乏的。要吸引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安居乐业,更需要着力培育城市青年文化。
1. 开展丰富的青年文化活动
可以定期举办适应青年群体心理、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竞赛。一类是面向公众包括组织机构推荐参加的文艺类、体育类、创意类、生活竞技类、综艺类、家庭竞技类活动和比赛。二类是面向青年群体的都市休闲文化、乡村旅游文化、通俗流行文化、高雅精品文化活动,如青年电影节、青年登山赛、亲子家庭才艺赛、女子沙龙等。要创新竞赛和活动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团体相结合、短期长期相结合,降低参与门槛,扩大参与面。
2. 扶持有代表性的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自组织
高校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普遍较强,在校期间一般都加入学生社团,进入社会后,如果没有除用人单位外的其他组织接纳,往往缺乏情感归属。青年自组织,是指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具备一定规模、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青年非政府组织,是广大青年的情感归属之地,也是他们实现价值、锻炼能力的平台,同时也存在人员良莠不齐、管理松散、动机复杂的先天不足。要适应青年工作需要,强化服务,有效凝聚青年自组织,扶持有代表性的青年自组织,包括网络青年自组织,其内容可以涵盖聚会交友、时尚运动、情感交流、学习求知、游戏娱乐、公益服务、参与社会事务等,让这些组织充分体现青年的社会性、发展性,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创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青年流行文化。
五、结束语
时代的进程已经给西部地方政府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我们有机融合就业指导理念,了解学生择业心理,以就业实绩为中心,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地方政府、企业、学校打组合拳,构建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帮扶体系,获得“政校企生”四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24.
[2]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M].中国青年研究,2010(2):40-42.
[3]侯自赞,郑和平.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其课程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3(5).
[4]王智丽,韩春光,庞星星.中小微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