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7-01-11 22:47曾舒丛周恬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培养模式大学生

曾舒丛++周恬

摘 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本文从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校园创业活动、产学研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214-01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历来备受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与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严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尽快与社会接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本文对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开设切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根据学科分工并结合产业结构特征来设置学科的门类,这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培养对象的业务需求和职业取向,更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水平。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使培毕业生能及时适应就业岗位,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内容,并对其每年不断更新和改进,形成一个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自我调节的闭环。专业课程设置既要维持其稳定性,又要促进其向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可通过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便于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企业的发展状况,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或定期组织教师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将实际生产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和实验教学。同时,通识课程也必不可少。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重视针对性强但涉及面窄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且根本无法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为了避免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分裂,以及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而导致的学科壁垒,应当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概况,深入探索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式发展,有利于建立合理而科学的知识结构,开阔知识视野,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也游刃有余。

二、探索新的就业指导课程模式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应当纳入每位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就业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重视课程建设视角的多维性,秉承“学校、企业、社会”三者融合的理念,科学安排教学方向,让学生以实践为主题,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行业性。第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让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时期,实行全程化指导,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系统教育。第三,注重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课堂辅导和课后实训”、“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凸显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素质教育,设置多样化培养目标,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第四: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学队伍中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专业科研、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活动,利用任课教师原专业背景优势,帮助学生对专业、行业、职业的理解。

三、打造丰富的校园创业活动和浓厚的创业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各企业赞助的营销精英挑战赛、创业模拟大赛、金融投资模拟实训等大赛,举办创业沙龙、创业下午茶、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会等沙龙活动,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竞争力。

创新创业类社团是活跃在高校里的学生创业的中坚力量,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青春创业社等学生组织,是学校开展创业类指导活动、营造创业的得力助手。要为社团搭建平台、提供支持,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加入社团并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类比赛和活动,并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

四、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创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基地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建设的需要,与相应的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环境,给学生创造较好的实践条件。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生产的背景环境中实践,能够及时了解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较快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另一方面,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企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孙彦君,于恩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培养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3(02).

[2]朱德建,吴俊.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4).

[3]黄林楠,卞昀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3(05).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培养模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