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平
摘要: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大众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文化理念,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该文化在当前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缺乏系统化的传承机制和开发实践思路,从而限制了其有效传承与发展。本文拟从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状况认知入手,进而探究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启示。
关键词: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具体启示
少林寺文化是引发国人诸多想象的文化体系,我们不仅能够从金庸笔下的小说中感知到少林武术的博大精神,也能够在各种荧屏中看到少林武术的客观存在。可以说,少林寺文化以较为成功的开发实践,使其本身价值大大提升,同时也为我们传承发展其他民俗体育文化,提供了有益指导。
一、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状况认知
少林寺是我国文化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位于我国中岳嵩山之中,这里恰恰也是我国佛教文化体系的重要发源地。少林寺文化中体现的既有佛教的智慧思维,也有武术研习的综合阐述。因此,少林寺文化中,其蕴含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诸多形式,同时也诠释了佛、道、释等诸多思想文化的价值底蕴。所以,在少林寺文化体系中,我们看到了宗教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认知等诸多文化元素。上一世纪一部经典的电影《少林寺》让国人对“少林寺”充满向往。而在我国影响力极深的“春晚节目”中,少林武术更是成为一种必备的“符号”,经久不衰[1]。
尽管当前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形成了极大冲击力,但是少林寺文化的蓬勃发展犹如“一股清流”,不仅抵御了多种文化的冲击影响,更是实现了跨越发展。就目前整个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的具体状况,其已经实现了多产业建设的开发大格局。尤其是其集中打造的功夫表演、武术教育以及禅修文化等产业,更是成为极具影响力、极富吸引力的产业园。可以说,通过对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的具体状况进行成熟分析,其将为当前我们探索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寻找到最佳道路。
在文化中国、文化河南建设背景下,少林寺文化产业的开发实践也迎来了全新机遇。这恰恰也是其成功开发的基础原因,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郑州市,都将大力弘扬少林文化,打造少林寺作为自身重要使命,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人、财、物等元素的充足保障,都给与了空前支持。成熟完善的经济开发模式,则是少林寺文化成熟发展的本质推动力。目前围绕少林寺文化所形成的产业内容颇多,涵盖了旅游、教育、表演影视等诸多产业,使其获得了成熟而稳定的经济来源,当然近些年,我们关于其是否存在过度开发现象,也存在质疑。此外,高度开放和包容的交流机制,也使得少林寺文化的内涵得以丰富。而在德国和美国等地所开办的少林文化中心,则是把少林寺文化推向国际[2]。
二、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启示
少林寺文化开发实践,基本上是成功的,尤其是该文化在当前依旧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这就说明了该文化开发实践活动中,存在可以被我们借鉴和应用的经验,所以借鉴其他开发体系相对成熟的实践活动,将为我们当前有效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提供方向性指引。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少林寺文化与其他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存在区别,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宗教文化,是多数民俗体育文化所不具备的。所以,在经验借鉴时,必须予以灵活处理,而不能盲目叠加。
地方政府要提高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主体意识,通过完善具体的文化保护、推广政策,为该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宣传上的优势,尤其是针对部分频临消失的民俗体育文化,政府要注重加大保护。要注重利用好多种宣传渠道,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应用,实现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当然,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为其寻找到合适的传承主体及内生动力,也就是说要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解决当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缺失问题,才能解决其传承危机[3]。
不仅如此,要以品牌化和内涵化的视角来打造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并且围绕该产业,构建包含表演、教育,乃至文化影视等诸多产业,从而提升该文化传承的综合影响力。最后,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而言,要注重创新,尤其是要结合当前整个时代发展的具体需要,对民俗体育文化这一机制,进行综合革新,通过赋予其中必要的时代内涵,进而实现其必要的时代价值。客观的看,必须对该文化的内涵形成理性认知,传承其精髓部分,并实施合理改造。
三、结语
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诸多文化元素,而民俗体育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具代表性和价值内涵的文化机制。透过民俗体育文化体系,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礼仪,更是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以及具体的民族精神等等。就当前文化发展状况看,民俗体育文化面临发展困境,尤其是其缺乏必要的传承机制与创新提升,这就影响了整个文化体系的延续性。因此,如何为其发展寻找到合适的开发机制,就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張敏,张庆珍.大学生对民俗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认可度的调查研究——以皖北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05-207.
[2]段丽梅,杨小凤.传承与俱进:民俗体育文化认同的现代化路径分析——以非遗项目花棍舞(打莲湘)为个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1-113.
[3]王标,杨海晨,张萍.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学分析——以广西南丹白裤瑶为个案[J].广西社会科学,2016,11:155-158.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