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精准扶贫创新机制及推进策略研究

2018-09-10 10:52张伟清
大东方 2018年4期
关键词:推进策略创新机制精准扶贫

张伟清

摘 要: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来,探索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特殊机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贫困理论。正确把握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对社会现代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制约民族地区扶贫工程的体制机制障碍,促使政府扶贫体制的更加合理化和高效化。通过对精准扶贫实践的总结,探索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机制措施,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针对性对策,有助于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率,实现绝对贫困者如期脱贫。民族聚集区贫困问题,特别是扶贫工作的政府行为,并提出相应脱贫机制和政策取向,对于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创新机制;推进策略

一、从绝对贫困到精准扶贫的历程

从建国初期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较多,尤其是内蒙古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形势更加严峻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是贫困人口或贫困户。扶贫历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贫困瞄准和扶贫。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制度导致绝大多数农村人群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第二阶段是1985年-2000年的以贫困县瞄准为重点,实施开发式扶贫。主要任务是从解决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国家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建立以旗县为对象的目标瞄准机制。到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第三阶段是2000年-2010年,以贫困村瞄准为重点推进的开发式扶贫。21世纪初开始实施村级瞄准机制,以整村推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新模式。第四阶段是2011年以来区域瞄准和到村到户瞄准结合实施的精准扶贫。此时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要求。2014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做出战略性创新部署,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自此,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到了精准扶贫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内蒙古在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下,提出了在本区扶贫的方式。

二、内蒙古精准扶贫现状及成效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六个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着眼于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新情况新特点,制定出台了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扶贫举措,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一是贫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区减贫20万人,1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摘帽,贫困人口下降到3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31个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区农牧民收入平均水平。农村牧区除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外,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贡献作用逐渐凸显,促进农村牧区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贫困人口在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二是精准扶贫深入人心,精准脱贫各项举措落实成效显著。内蒙古各旗县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各旗县均制定出台扶贫责任、精准识别、考评、督察巡查、贫困退出、资金监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三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合力有效增强。

三、内蒙古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1、致贫原因叠加效应凸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存环境较差是贫困人口聚居地的主要特点,贫困人口中以老龄化群众为主,普遍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致贫原因复杂。此类贫困群众扶贫“造血”意义不大,更多的是要靠政策兜底保障。

2、扶贫开发责任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从实际情况看,各部门在扶贫工作力度和进程上相差较大,有的地方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扶贫工作摆在首位,重“政绩工程”,轻农村牧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

3、扶贫合力没有形成 扶贫同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尚未做到无缝连接。扶贫同农村低保两项政策有效衔接在制度层面仍缺乏有效的设计,对扶贫和社会保障如何分工协调缺乏有效的政策安排。

4、扶贫资金投入不能满足需要 近几年,政府投入扶贫的资金总量一直在增加,但同脱贫攻坚的需要相比仍然不足。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虽然各部门每年尽量将项目资金往扶贫项目上捆绑,但缺乏有效的资金整合机制,投入的涉农涉牧资金,受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条条框框的约束,与扶贫政策对接不畅,既增加了扶贫工作的运行成本,有造成了扶贫工作不能集中投入。

四、提升内蒙古精准扶贫效应的创新机制及推进策略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大限度覆蓋农村牧区困难群众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为农村牧区反贫困的重要制度安排。为确保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了解实际情况,符合条件即按照政策规定纳入保障范围,并根据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对于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兜底 实现脱贫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仍然提供过渡期保障,确保其稳定脱贫。

2、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体制 精准扶贫帮扶,建立干部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对扶贫部门以外的相关部门的激励、问责机制,对配合扶贫部门工作不利的部门进行问责,确立扶贫部门的主导地位,使扶贫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能更还协同开展扶贫工作。建立产业扶贫价值,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

3、形成多远投入机制 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确保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战任务相挂钩。精准扶贫政策需要相互间的协调和补充,才能形成合力。目前精准扶贫各项财政资金不能有效捆绑,民政部门对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不予受理;易地搬迁与危房改造政策不能协调好。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发展、就近入学与易地搬迁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4、自上而下地落实“菜单式”扶贫政策,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菜单式帮扶最大的特点是菜单式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基层政府应该切实执行,做好前期调研,切实考察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好各家致贫的原因,并根据致贫类型,为每一户对症下药,避免设施闲置,提升扶贫工作效益,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尚果;胡美术,《少数民族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6.12

[2]林忠伟,《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2

[3]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

猜你喜欢
推进策略创新机制精准扶贫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