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才培养与公共关系素质教育[1]

2018-09-10 01:53蒋楠
公关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卓越素质教育

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在2010年教育部确立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之后,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具有着深度呼应,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受到更多教育者们的关注。今后,如何在卓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是教育管理者、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卓越人才培养对公共关系素质有内在需求

在2017年1月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卓越人才计划是促进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在这一计划执行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培养对象专业素质较高要求外,其他课程或知识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从以上对卓越人才素质的分析的标准看,恰与公共关系的能力与素质有较多的重合或交集,也就是说,卓越人才应该具备必要的公共关系专业素质,是不争的事实。

(一)公共关系素质教育与卓越人才培养思想的对应

公共关系学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大学开设,就被公认为是素质类教育的课程,这是由这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特性决定的:

第一,创新性观念。公共关系学进入中国,被社会公众关注的最大看点是其带来的新观念冲击。如主动开放、信息透明、形象塑造、声誉维护、关心公益、危机管理等等,这些知识和做法与中国传统的谦虚、保守、含蓄、低调、自我封闭、家丑不外扬等完全不一样,尽管这几年改革开放已经使人们传统的一些为人做事的风格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公共关系内在的公开、平等、民主及主动传播等做法仍然具有极大的思想冲击力,具有开先风的作用。因此,公共关系学在很多高校作为素质课开设三十余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始终是学生比较青睐的课程。

第二,主动沟通技巧。公共关系学非常强调主动沟通,无论是在早期被社会热捧的形象塑造,还是如今非常强调的组织声誉管理,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性使学习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生,易于形成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面对复杂的社会局面,教师大量的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公共关系所具有的主动、平等的沟通意识,关注快速赢得他人好感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学生还会接受基本的礼貌知识培训、表达能力训练,藉此很快起到点水即化、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很多学生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上获得了观念改变、心态改变、行为改变、形象改变等,使该门课程发挥着重新锻造个人精神世界与外在形象的明显效果,如原来的沉默寡言可以变得健谈,原来的不修边幅可以变得文质彬彬,原来的自以为是可以变得谦虚优雅等。

第三,危机管理能力。公共关系学融合了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极为关注社会各类组织现实的关系难题,特别是面对新闻媒体报道而带来的公共关系危机,更是公共关系学所擅长解决的问题,这些知识在今天的社会非常实用,不论学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能力。因而公共关系所谈到的四步工作法,能够有效解决未来工作中面对的公共关系难题,课堂要求学生掌握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策划能力、新闻传播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等,都让学生学有所获,受用不止,其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如开放意识、声誉意识、形象意识、主动沟通意识、新闻传播意识与危机管理意识,对卓越人才今后在各类组织中发挥领导力量具有直接的帮助。因此公共关系学课程提供的教育理念与知识内容对“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非常积极的补充作用。

第四,国际开放视野。公共关系学是上世纪80年代正式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它的引入与中国传统的对人际关系的高度关注形成深度的暗合作用,使上至国家、下至普通工作人员,都对公共关系的作用有热切的关注,组织由对自我的封闭式的研究,变成外向的、对他人、特别是公众的高度关心,对公共关系学的学习使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人员心胸开阔,更多地面向外面的世界,关注组织周边的各种环境变化,这恰恰契合了面向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因此,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专业之外的世界,关注世界大事的变化,树立起了一种面向周边环境、面向世界变化的视野和世界观,得以形成一种全球意识、全局意识的国际化气派,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具有极为积极的潜在影响作用。

二、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呈现深度下沉发展趋势

(一)公共关系学教育在大学的发展

从1985年深圳大学开始创办公共關系学专科专业算起,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已经有32年的历史,期间,公共关系素质教育也如大潮般在全国高校推进。迄今为止,全国2000多家高校几乎都开设有公共关系学课程,公共关系学的师资队伍极为庞大。在每年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国际公关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的年会上,与会代表既有北大清华浙大的教师,也有各级各类普通院校的教师,很多教师从事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工作长达20余年,他们的学科背景大部分是哲学、中文、历史、经济管理等,也有一部分是化学、机械工程等理工科的学科背景,而年轻一代的公共关系学研究学者,则更多的集中在传播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等学科背景上,而且还可能具有国际访学的经历,体现出新一代公共关系学研究学者的专业化趋向。

2004年中山大学在1994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之后又设立了公共关系学硕士学位点,之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也先后开启了公共关系学硕士点的建设工作。201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博士点,成为国内第一个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博士点,是中国公共关系学科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和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大陆公共关系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链的初步健全和完善。

这些年公共关系学专业也在全国高校一些学校有所发展,到2016年,全国共有22所高校设置了公共关系学的本科专业,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2013年浙江传媒学院、大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位居本校前三名。一些学校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也比较好,如华中科技大学公关与广告硕士专业毕业生,历年来签约腾讯年薪超过15万元;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首次签约月薪高于5000元的超过50%,对口就业率高达64.7%。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呈现旺盛不减的势头,一些专业的公共关系机构更对公共关系专业人才有求贤若渴的焦虑。

(二)公共关系素质教育面临滑坡趋势

在全国高校公共关系教育普及发展的卅年之后,公共关系素质教育走到了较为艰难的关口。近年来随着很多高校由原来的贪多求大的扩招,改变为追求内涵式质量提升的整顿,一些办学效果相对较差的专业开始遭遇被调整的厄运,公共关系学专业位列其中。2016年中国公共关系学本科教育最早的创始地中山大学正式取消和停招了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2017年6月大理学院因为近年来该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专业就业率均不理想,影响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也停招了公共关系学专业[2]。这在公共关系学界引起很大震动。

通过对从事公共关系学教学的教师所做的调查(被调查者为来自45所高校专业教师)来看,公共关系学素质教育有呈现收缩趋势:首先,一些有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学、传播学以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校,普遍没有把公共关系学课程作为标配或必选公共课放入教学计划内(占98.77%);其次,一些原来开设全校性公共关系学选修课的高校,因为师资缺乏的问题,逐渐停开该门课程(占32.36%),如海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等,因此公共关系学素质教育在一些高校有逐年收缩趋势。调查还发现,一些高校管理者对公共关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下降,认为公共关系学课程可开可不开,对学生的素质养成也不过如此(占42%),同时也有公共关系学课程授课效果下降的原因:一些教师反映现在学生知道得太多,上课很难像前几年一样出效果,教师授课不精彩,学生自然不再选课(38.54%)。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到了需要自我重生的阶段。从高考志愿报名与毕业生就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更加不乐观,很多高校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均呈现较低的情况,如中山大学、大理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等,因而公共关系学专业面临被排斥出局的危险十分明显。

三、提升高校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对卓越人才培养的内在推动作用

(一)高校应加强与重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习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进程中,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医生、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被稱为“六卓越一拔尖”)工作也在不断得到深化与拓展。而通过网上调研与咨询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却没有把公共关系学的相关课程列入其中,很大程度说明公共关系学课程作为重要的卓越人才培养素质类课程尚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公共关系学的素质教育作用仍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这除了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外,更多地应该是高校管理者、参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育者对公共关系学素质教育的忽略或不了解。笔者曾经作为教学院长在本校卓越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审定会议上多次强烈呼吁公共关系学课程对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但效果甚微。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主要领导认为,公共关系学课程不过如此而已,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问起他们对公共关系学有多少了解,回答大多是皮毛之识,不甚了了。可以说,如今公共关系学课程在高校的地位已经褪去了改革开放初期对公共关系的盲目热捧,这些年加在公共关系上面的污名化问题直接成为干扰公共关系学课程开设的负面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真实作用的认知,使公共关系学的素质教育作用被严重贬低或轻视。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必须要进行自我更新与改革

面对公共关系学课程遭遇的尴尬境地,公共关系学教师抱怨与自怨自艾都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对课程的深度加工与精确提炼,从中阐释出最具吸引力和最大受益力的课程内容,以使自己受益、自我感动、自我沉浸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为之喝彩,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满意,如此,公共关系学的素质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与技术平台,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时时皆学、处处能学、随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因而公共关系学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课程进行改革,一切出发点为了学生,在授课前要反复扪心自问:学生要什么?我准备给他们什么?我给的是他们要的吗?他们要的我怎么给到他们手里?如何对学生分组?如何考核学生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真才实学?如何让学生在课堂获得快乐而受益终身的知识与能力?

(三)提升公共关系学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必须如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一样,进行开放式地办学和提升教师实践技能。要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是提升公共关系学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授人以鱼,必须要有授人以渔的技能,然后才能具有“授人以渔”的传授资本,纸上谈兵只能沦为夸夸其谈的伪君子,而无法带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公共关系学教师队伍最大的瓶颈是,授课教师并不是来自于职场,而是来自于封闭的大学象牙塔,他们尽管时时躬身俯瞰着天下复杂诡谲的公共关系事务,其实始终都是一个“吃瓜群众”,距离火热的公共关系战场极为遥远或不在一个时空,因此,课堂对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描述显得生动有余真实不足,对公共关系实务的展示常有隔靴搔痒的距离感,因而,对学生的课堂讲授效果就会令学生不买账、不投入。因而,公共关系学教师应该利用寒暑假或没有课程的学期投身公共关系专业机构进行一定的见习或实习,这是非常必要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实在需要高校、学会(协会)、专业机构等共同合力,为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真发力,真给力、真得力!只有这样,才能以真才实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论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部分研究成果。

[2]景庆虹、李茜诺:关于大理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停招的思考,2017-08-09,中国公关网。

(作者简介:蒋楠,教授,中国计量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曾任副院长,现任中国计量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长期从事公共关系学教学工作,主编《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获立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公共关系学方面的教材或专著8本,发表60余篇论文,兼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卓越素质教育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画与理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