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弈论的思想在经济和生活中随处可见。本文从几个经典案例入手对其应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探索各案例博弈均衡的改进方法。最终,本文在分析和探索的基础上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博弈论;均衡;银行挤兑;委托代理
一、背景
经济生活中,所有参与人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采取相应的行动去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行为人之间的决策又会对各自的收益产生影响,而这种过程便是一种博弈。博弈的思想涵盖范围很广,包括了经济、金融、产业组织、公司管理、人才聘用、社会管理、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甚至生活中很多需要决策的小事都具有博弈的特质。
博弈论与经济学结合,产生了许多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理论,并对经济学领域的兴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博弈思想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为人们分析并判断无效均衡以及制定一些合理的博弈策略,不仅对个人本身有益,而且对团体组织在策略制定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博弈的深刻理解以及普遍应用,能对经济中各类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或者改善,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市场机制的效率。
二、方法概要
(一)博弈论及相关概念
博弈论起源于18世纪初期,发展于20世纪初期。一个完整的博弈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①=1\*GB3博弈参与人;②=2\*GB3博弈的“规则”,因为博弈按照其形式有很多种分类,比如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零和博弈、同时博弈、序贯博弈等等,所以对于一个博弈来说,其“规则”至關重要;③=3\*GB3每个参与人的策略集,所谓策略是指参与人在每一个行动节点上能选择的行动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行动方案,而策略集就是这些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的集合;④=4\*GB3每个参与人的信息集,每个参与人在每个决策点,都会根据其所拥有的信息去做决策;⑤=5\*GB3博弈策略所对应的回报。
博弈的均衡有很多种定义方式,最常见也是最含义广泛的是纳什均衡。严格来说,假设现在有n个参与人,即i=1...n,每个人拥有策略集Si={s1,s2,...,sm},每个参与人对各策略回报的效用函数为ui(si,s-i),纳什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构成的策略集S*={s*1,s*2,...,s*n},并满足:对任意的参与人i,都有
ui(s*i,s*-i)ui(sj,s*-i),j≠i
也就是说在一个均衡中,在所有其他参与人都选择自己最优的策略且不改变的时候,第i个参与人也不会改变其策略。
(二)案例研究
由于博弈论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形式对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部分应用做出探讨。分析案例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也能更加细致的描述和刻画某一类较为特殊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挤兑中的博弈思想和公司委托-代理问题中的博弈思想。而在之后的案例扩展等章节也有对其他案例的简单描述。
三、主要案例分析
(一)银行挤兑
所谓银行挤兑,是指由于银行信用度降低,传闻破产等原因,大量用户因为恐慌或者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去银行提取现金,导致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最终面临破产。
为简单起见,假设目前银行只有一个提供流动性转换的职能;假设现在经济有三期,0期、1期和2期。所有消费者都是风险厌恶的,在0期,所有消费者都一样,将一单位资金存入银行,到第1期,因消费者对于资产的流动性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产生不同的消费者类别,有需求将资金在第一期从银行取出的称为1期消费者,否则称为2期消费者,因为这种“消费者类别”信息,只有消费者本人知道,故产生了不对称信息。对于1期取款的消费者,银行支付一个较低的利息r,对于2期取款的人,因长期投资产生利润,银行对其支付较高的利息R。
若在第1期开始时,所有消费者都得到一个信息:银行即将倒闭。原来的1期消费者必然会在1期取款,但是不论该信息真实与否,原来的2期消费者便会面临两种选择:提前取款(挤兑)或者不提前取款(不挤兑),假设银行是按照消费者先来后到的顺序办理存取款业务,那么对于2期消费者,可得下面的收益矩阵(只写出第i个人的回报):
由上矩阵可知,不论其他所有人是否会参与挤兑,第i个人参与挤兑是最优策略,而i是任意的,由此可知,对于2期消费者而言,参与银行挤兑是一个完全占优策略,可如此一来,银行便面临资金紧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陷入危机,若一开始的消息属于谣传,这便促成了预期的自我实现,进而导致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
(二)委托-代理问题
此类问题在公司管理等方面较为常见,一般有两种形式:道德风险(隐藏行为)和逆向选择(隐藏信息)。
首先,隐藏行为是指老板无法准确实时的监控员工的努力程度,而员工也会揣测老板支付的工资是否能弥补自己付出的努力,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达到一种低效率的均衡——老板支付的工资使员工不想努力干活,或者为了让老板支付高工资,员工超负荷工作并承担大量风险。
另外,隐藏信息是指每个员工都有不同的能力,假设现在员工有高能力者和低能力者两种,而且这种能力上的“类型”只有员工自己知道,这样以来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倘若老板能够区分二者,高能力者就可以付出高价值劳动得到高工资,低能力者便付出低价值劳动,得到低工资。假设对于员工来说高价值劳动的成本更大。但是,老板无法区分两种员工,所以只能支付一样的工资水平(一个在高低之间平均过的水平),如此一来,低能力者获得了高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回报,但是高能力者面临两种选择:付出高价值劳动得到中等回报和伪装成低能力者,付出低价值劳动得到中等回报,显然高能力者会伪装成低能力者,这样的均衡就又变成了无效的。
四、案例拓展
分析上述两个案例发现,若是不加以调整约束,博弈本身很有可能达到一种低效率的均衡,那么如何改进?
对于银行挤兑问题,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其“信用”问题。可以采取安插最终还款人,银行暂停取款或对提前取款人征税等方式,这样一来就能增加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改善最终均衡。委托-代理问题中,若是隐藏行为,则需要老板在制定员工的工作目标时就考虑到激励机制设计的问题,努力在保证员工参与工作的基础上将自己和员工的目标进行统一达到激励相容;若是隐藏信息问题,那么高能力者可以向老板发送“信号”——比如学历等,让老板能够区分两种员工,从而达到能力和工资的正确匹配并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经济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值得探讨的博弈问题。比如经典的囚徒困境——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低效率均衡的博弈;智猪博弈——工作、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小猪躺赢,大猪跑腿”的搭便车现象;斗鸡博弈——市场中的营销策略、赌博中谁更有气势的博弈;柠檬市场——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等市场失灵现象;古诺竞争——寡头垄断中厂商同时决定产量的博弈;拍卖机制设计——一级价价格拍卖、二级价格拍卖等。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竞争和对抗以及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理性及效率更高层次的追求,更多地利用博弈的原理,能让我们在既定规则下选择更为适宜的策略,在制度设计、规则优化方面思路更开阔,考虑更全面;同样能使我们获得对于任意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对我们作出正确决策有极大的帮助。择与众不同也,乃更得胜,故需博。“智慧领先于时间,结果发生于事件之前。”博弈固然适用于人生的选择。
六、参考文献:
[1]孔繁鑫.博弈论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J].商情, 2017,(30).
[2]钱洁莹.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应用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4):120-121.
作者简介:
周雅迪,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