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花
有一个人,一生都在星空下飞行,然后变成了一颗星星,悬挂在我们头顶。
有一个人只用一篇童话,就征服了9岁到99岁全人类的心。
有一个人,他在大地上生活了44年,然后像一只鸟,消失在漫漫夜空,从此杳无音讯。
这个人叫作圣·埃克苏佩里。他写的那本童话书《小王子》目前已经在全世界卖出了5亿本。
书籍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清泉。女儿从呱呱坠地,母女之间脐带断开,成为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身体的成长靠血脉和遗传可以拷贝给孩子,母女之间的精神世界靠什么来联结?我认为,共读是我培养女儿的一种方式。我用时间、耐心、责任像小王子驯化狐狸一样和我的孩子创造联系。十六年来,我带她认识真,感受善,发现美,我知道她爱读什么,读过什么,还想读什么,我们通过共读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心灵。因为共读,我们形成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创造了共同的话语体系,思想密码、精神基因。我们是怎样共读?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三个方法。
一是阅读的仪式感。什么是阅读的仪式感呢?在《小王子》里狐狸这样对小王子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你要来看我,你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看我,如果你告诉我,你每天四点钟来看我,我从三点钟就开始等待了,我的心呀,在扑通扑通地跳,我开始发觉了幸福的含义。阅读就是一种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比如中国古时候有读书开蒙仪式,老师在每一个孩子的额头上点一颗朱砂痣告诉他们读书可以让孩子变得聪明。犹太人在婴儿很小的时候,会在书上沾点蜂蜜让孩子去舔,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小时候我们家也有这样的阅读的仪式感:比如爸爸是记者,爸爸在书房写稿子时是不可以打扰的,妈妈在书店工作,到书店看书是不能大声说话的;比如,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的时间是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时段。我这样写道:我多么喜欢睡前的那段时光,你漆黑的眼眸满怀期待,当文字的音符载着童话的故事从妈妈口里驶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树在唤醒另一棵树,一朵云相拥另一朵云,一双大手牵着另一双小手。这样的一段仪式感的时光在孩子的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是阅读的亲近感。阅读虽然需要仪式感,但阅读更需要一种亲近感,阅读的能力就像孩子吃饭、喝水一样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家长要教会孩子阅读的能力。读书是一件好玩、有趣,但要当真的事情。要善于营造阅读的氛围:家里要有书房,至少要给孩子布置一处温馨有爱的阅读角,节假日或奖励多送孩子书,多带孩子到图书馆和书店去泡。逛书店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看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孩子爱书和爱读书的氛围。把书当玩具,读书是一件好玩的事、有趣的事,让她模仿,给她期待和惊喜。
三是阅读的生动化。讲好亲人的故事,让家庭的优秀美德生动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妈妈作为摇篮边的推手,怎样给孩子讲好家庭的故事?我给女儿讲亲人的故事让她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讲她的爸爸从一个农村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讲奶奶勤劳操持家务的故事,讲外公独自一人闯荡世界、奋斗的故事。在读《童年》和《城南旧事》的时候,她仿佛读懂了爸爸悲苦的童年生活,她在写爸爸的文章《奋进,强者的乐曲》中写道:“冬天天还没有亮就起来打猪草,一脚踩进田里,就被冻醒了。冷了就把脚插进温热的牛粪里取暖。”
2010年曹文轩老师到长沙袁家岭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曹老师给丹妮寄语:丹妮,一路向前。她从此喜欢上了曹文轩老师的作品,尤其喜欢《草房子》。《草房子》里的主人翁是桑桑,但丹妮却偏爱里面的秦大奶奶,因为她从里面的情节里想起了自己的奶奶,15岁的时候,她提笔写下了《由秦大奶奶想起我奶奶》的文章,后来这篇文字发表在2016年的4月《新华书目报》上。2016年曹文轩老师获得了安徒生童话奖,2016年5月13日,曹文轩老师到深圳书城签名售书,深圳书城的微信公众号就用了女儿丹妮这篇文章,题目是《一个小女孩的奇遇》。她在读《雷锋日记》的时候,看到了学雷锋标兵外公的身影,并以外公的故事写演讲稿参加比赛获奖。崇学、勤劳、不屈这些家庭的美德,在父母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在先贤的书中不断出现,渐次成为培育她道德素养的精神力量。
讲好家乡的故事,让家乡情怀诗意化。书籍是人类浩瀚的精神故乡,家乡是每个精神故乡里最动人的篇章。我们的家乡永州就是一部大书。“欸乃一声山水绿”是它清新而美丽的封面,“不到潇湘岂有诗”是它诗意的质地。潇湘夜雨中蘋洲书院的朗朗读书声,高山寺里芭蕉叶上怀素的率性狂草,“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中展现豪迈的文化自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呈现出一方山水万千孤独。山水诗歌,人文风情,美食美景,无不在孩子的童年中打下家乡精神的胎记,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丹妮9岁以前我们带她用脚步丈量家乡这本厚重的人文历史书,从她口里吐出的浓浓乡音,从她笔端里流泻的涓涓乡情,让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永州人的味道。比如16岁写回味“美食”的文章中,她这样写道:“一口热乎乎的永州血鸭吃到嘴里,舌头即刻踏上漫漫回乡路,我们对味道的记忆,不仅是对美食的向往,还应该是对家人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怀念吧。”
讲好中国的故事,让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同为华夏子民,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为了给她讲好“中国故事”,我注重从勇气、想象、情怀、文学等方面给她讲故事,开书单。沿着这样的线索,我们从盘古开劈天地到女娲补天,从嫦娥奔月到夸父追日,从神农尝百草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这些充满神话色彩和想象的气吞山河的故事让她从中吸取无限的勇气和智慧。从孟母三迁到孔融让梨,从岳母刺字到精忠报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人生诘问,使她一下又从浪漫主义的想象世界里落入了现实主义的求索中。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更让她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女儿小时候丈夫经常陪她背唐诗,背到口干舌燥之时,她就会开始开小差,打懒主意。她这样对丈夫说:“爸爸你可不可以像《天龙八部》里面逍遥子那样,把他的绝世武功一下子都传给虚竹。你背得了那么多唐诗,你也传授给我吧。我就不用在这里天天苦背了。”丈夫语重心长地说:“这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是需要每个人反复阅读才能获得的,你只有苦读才能获得这一法宝。你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千多年以前的人创作的诗歌多有意境,多伟大。就这样,我们从中华民族优秀的经典书籍中拥有了共同的英雄、共同的文化符號、共同的心灵密码。”中华文脉之气就在一家人的共读时光中绵延传承,因这纸、这字句、这思想组成的世界,而有了共同的精神血脉。
(作者系湖南省新华书店连锁门店经营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