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洋
黎巴嫩巴尔贝克神庙,座落在30余米高的石基上,历经3千多年沧桑岁月,虽已裂岩断石,满目残损,但它的宏伟规模仍令人叹为观止,建筑材料多用直径3米的圆柱、正方形巨石,最长的15米,重达1200多吨。采石场在距神庙5百余米的山坡下,现场尚遗有未凿好的巨石,如变为成品,须“爬”坡才能抵达工地,即是动用现代起重设备,也极难移抵到位。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年代,古人用什么方法把巨石运到施工现场,放置在合适位置?
这问题一直困惑着学者,成了未解悬谜。后来发现,荆棘丛生的山坡有两条间距5米、宽1米的石阶,虽已风化得断断续续,残损不堪,但还可见每级台阶都呈半圆形,本应方阶为何凿去棱角?是不是和运送巨石有关?但有解释说:古时朝拜,要从山下一直叩拜到神庙,圆台阶可以避免磕碰。多年来,因拿不出翔实证据,也没人对“叩拜”说法提出质疑。
直到2002年,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清理館藏,发现一卷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书中插图描绘了巨石怎样“爬坡”和圆形石阶的用途:把巨石垫起一定高度,两端各套进一个方孔大石盘,就成了两只轮子,近百根棕绳绑住巨石,推动绞盘,棕绳牵动“石轱辘”,沿圆滑的阶梯一级一级上移。
熊蜂扇动薄薄的翅膀,带动肥大的身躯,游鱼摇荡短短的鳍翼,灵活地在水中穿梭,古人或许是从大自然生灵中得到启示,为巨石装上“翅膀”、“鳍翼”,驱使它动起来,达到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的。可见,攻克世间难题不是缺少办法,而是观念的转变和智慧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