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琼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产生了深刻认知,在这一背景下,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师应结合幼儿特点,努力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合理应用教学模式,为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幼儿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游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游戏 音乐课堂教学 有效应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29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音乐教学,有助于陶冶幼儿情操,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新时期,小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对音乐教学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并结合幼儿特点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不断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为从根本上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一、构建游戏情境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年龄较小,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由于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制力,因此课堂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溜号等现象。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入手,对游戏教学法进行合理应用,利用游戏创设课堂情境,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展开音乐知识的探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彼得与狼》相关音乐知识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过多的接触相关西洋乐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我的小鸡》《鸭子拌嘴》《喜鹊钻篱笆》等音乐呈现出来,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营建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1]。在此基础上播放《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猫和老鼠》等视频,并将7种西洋乐器呈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乐器以及音乐知识的感性认知,也有助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学生平均划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小猫、老爷爷以及彼得等角色,构建生动有趣的游戏课堂情境,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全面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游戏体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在实际应用游戏教学法展开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音乐教学内容与游戏模式的合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对音乐的情感态度与体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音乐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例如,在《春来了》相关知识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春晓》配乐诗朗诵的视频,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会对诗歌以及旋律等产生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播放草长莺飞、桃红柳绿、蛙叫虫鸣的《春来了》视频,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对春天的回忆与印象[2]。在此基础上小学音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唱歌以及诗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印象,这一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丰富学生的游戏体验以及音乐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过音乐实践培养以后而综合素养
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综合应用游戏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音乐知识的创作、探索与思考,最终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大风车》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进行歌曲与歌词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即兴发挥,鼓励学生动起来,听着音乐进行跳舞,模仿出风车的风貌以及状态等[3]。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构建轻松活跃的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快乐的歌唱家》一课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通过绘画和剪纸等方式,勾勒生动可爱的小青蛙。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音乐与游戏进行紧密结合,最终为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深入落实了新课程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被引入课堂。在小学院校不断加强音乐教学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对先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游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元元.寓教于乐,提升教学效果——研究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开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202.
[2]杨笛,韩畅.生态视野下实习生的一节音乐欣赏课——浅谈欣赏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06):148-150.
[3]林满秀.小小节奏 玩转课堂——浅谈如何使节奏训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有效性[J].艺术评鉴,2017(02):147-14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