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玉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明显增多,在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的社会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若能够科学转移农村劳动力,引导其有序参与城市化建设,将有助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往往会对投资区域及其资本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力流向,资本流动对区域劳动力要素流动存在诱导性。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环境下,不同区域经济存在显著差异,就GDP来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后发优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对劳动力形成吸引,劳动力回流情况普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产值有所增长,二三产业增长率的提升,为二三产业就业率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有序转移。在GDP方面,二三产业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变化的整体态势下,社会生产能力可通过资本存量有所反映,近年来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资本存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且这种增长是持续性的,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东部资本存量充足的情况下,资本替代劳动,就业需求降低,促进劳动力向中西部回流。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增强,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劳动力形成一种吸引,正是由于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社会生产能力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就业。
不仅如此,区域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向存在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及转移方向与GDP存在密切联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也有了明显改善,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周期来看,无论是长度还是拐点,都与GDP波动趋势保持高度协调一致,因此区域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增长率的持续升高,对农村劳动力形成强大吸引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实现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
就我国市场化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生产要素不断丰富,随着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了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优良条件,便于优化劳动资本配置,能够整体上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整体环境下,区域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劳动要素优化配置后,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环境下,有必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加剧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需求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出现矛盾,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水平因素的影响,且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特殊性,此种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会受到一定影响,极易出现流动人口结构性失业问题。尤其是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新时期,就业岗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结构存在特殊性,且面临矛盾,因此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有必要结合东中西部地区具体情况以及产业优势开展综合分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从整体上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劳动力集聚格局
就社会生产能力来看,东部地区具有一定优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后天优势,农村劳动力一般就近择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渴望在流入地定居,但若无定居能力则选择回流。国家政策鼓励并推动流动人口回乡创业就业,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具合理性。也就是说,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劳动力格局受到一定影响,农村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长期保存回流至中西部地区的流动格局。
总而言之,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劳动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且劳动力集聚格局发生变化,因此要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形势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移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缓解矛盾问题,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