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组开展课堂观察实践活动已将近四年,经历了试行、发展和熟练三个阶段。通过课堂观察组各成员的努力,我组对课堂观察这个新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及实践积累,观察的内容从教师的行为观察到学生的行为观察再到教师教学观察,实现了观察角度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尝试了一次课堂观察,即观察者对课堂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课堂观察;英语课;课例评析
【作者简介】向华弈,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
2013年12月13日下午,我组全体英语教师听了汪黔兰老师的一节公开课——How to write a suggestive composition,并同时开展了我们的课堂观察活动。
2013年12月13日下午第一节课前,课题组成员提前在高二(10)班教室集中,由课题组组长张晚艳老师对本次课堂观察活动的维度、做法作相关安排,并对成员进行分组。
各小组观察员选定一个位置,把握好各自的观察视角,对汪黔兰老师的课作全程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对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为课后的分析交流发言做好发言准备。
本次观察均为教师行为,为不干扰学生的学习,方便教学活动的进行,观察员坐在教室背后或过道处,在上课过程中,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或完成相关练习时,坐在前排的两位老师随时了解周围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后评课会议由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英语组组长张坤云老师主持,课题组交流会议由课堂观察课题组组长张晚艳老师主持。
1.汪黔兰老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并正确使用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由于写作中涉及的词汇量很大、句型复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组九至十人,各组给出一个任务,同学们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表现积极,在任务下达后,各小组成员之间积极合作,各自分工,很快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任务并展示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倾听老师点评时都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这一目标完成较好。目标二是让学生理解英文建议信的结构并写一封关于如何保持健康的建议信,学生在课堂上被给予足够的时间构思,教师本人也适时提供帮助,而且有任务一作为写作基础,这一目标也基本实现。目标三是鼓励学生对同伴的作文作出评价。学生写作完成后,部分同学上交了自己的作文在投影下展示,我预想的是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对同伴作文进行恰当点评并给出相应的分数,实际情况与此有差别,极少有同学举手评价,当问及每篇文章应给出多少分数时,同学们更是无从回答,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评价性语言,而且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了解,这一目标达成不是很理想。
2.观察汇报。
谭相华:我观察的是教学活动如何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本节课无论从教学步骤还是教学任务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各个小组任务都非常细化且不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教师指导由词、短语、句子到句子结构的过渡,由钱入深易于学生学习。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点评及时到位。但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了太多汉语,包括一些基本的单词,老师在这一点上没有提醒和强调,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还是该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交流,这样有利语语言习惯的养成,给学生更多的英语表达提示。
张晚艳:我观察的是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深度和广度。
我从目标任务的梯度,达成的宽度、厚度,教师的点拨,学生之间生成的评价和目标设置的有效性等视角对本堂课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显示,本堂课的目标设置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写作题目是如何保持健康,健康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目标体现文本特色这个方面,我认为是做到的,本单元的主题是“A healthy life”,整个单元的设计都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汪老师选择“How to keep health”作为写作的题目是能够体现文本特色的。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齐读本单元单词,学习黑板上老师列举的与健康飲食和健康习惯相关的单词和短语,在任务的落实环节,也实现了从单词、短语、过渡词、句型结构、谚语到写作的过渡,任务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递进的,任务目标与前后知识衔接紧密,各教学目标任务之间的设置也是有梯度的,学生易于把握。
3.观察形成的结论。
(1)教学目标把握准确。本堂课的三维目标设置得当,符合新课程标准,整堂课都按预设的三维目标展开教学。但能力目标落实不到位,情感目标的设置可以再深入一些。
(2)思路清晰、干脆利落。沈老师的这堂课,既有大处把握,又顾及到细节处的分析,对比鲜明,整堂课的内容非常充实,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3)各环节任务设置合理,层层递进。汪老师对各项活动任务的设计都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问题具有开放性、针对性,且环环相扣,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课堂气氛活跃。汪老师是一位干练、热情洋溢的老师,性格上比较沉稳,和学生的互动自然默契,学生积极热情,精神状态良好。
(5)板书简洁,重点突出。
参考文献:
[1]李丽.如何做好英语课的“课堂观察”[J].小学教学设计,2016 (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