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但在探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是否天赋异禀这个问题上,却从不会有何争议。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莎士比亚虽称不上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却为后人留下无数文化珍宝,世世代代得以流传。
莎士比亚出现之前,英语刚刚踏入欧洲文学领域的大门。乔叟用尽毕生精力堅持英语创作,才终于使得英语成为了可以同法语和意大利语相媲美的欧洲三大民族文学语言之一。而乔叟去世两百年后,莎士比亚的出现,才得以让英语的魅力被世人发现,更将文艺复兴运动达到了高潮,将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最高峰。
伊丽莎白时期,中古英语正过渡为早期现代英语,莎士比亚的借鉴与创造丰富了英语的表达能力,他对英语文字的掌控甚至像是一位音乐家拨弄琴弦一般,总能创造出优美的韵律,讲出来,就像是一支动听的曲子。他的戏剧作品大多取材于已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他总会在改写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并赋予更加深刻又新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作品中所留下的经典佳句数不胜数,将绚丽的戏剧辞藻与日常对话中的质朴自然巧妙结合,更是影响了其后许多著名作家,如查尔斯·狄更斯,托马斯·哈代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时常见得到引用莎士比亚的影子。
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时期,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顶最为奢华的皇冠,上面镶嵌着诸多珍贵的宝石,而莎士比亚,必定是那最闪亮的之一。人们终于不再终日讲述圣经的故事,赞颂天神的伟大,而是开始讲述你我一样的人,每个个体,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让人记忆犹新。他的故事不仅有历史感,记录着只属于那个时代君王与平民的故事,而那些名言哲理更是穿越时间长河,在而后的许多个年代均为适用,这才足以长久地被世人所知,才足以称之为文学大师。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得意的作品,也是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戏剧,至今依然如此,不论是Lawrence Oliver那一版黑白影片,或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英国国家剧院舞台剧版本,或是改编为《狮子王》的动画片,无一例外,成为了同时代甚至影响深远的电影、戏剧作品。这一复仇悲剧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至今为止,依然流传“有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哲学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莎士比亚用娴熟的独白技巧,通过哈姆雷特的口,道出了角色内心的意义、对生存意义的探索、对尘世不公的愤慨、对内心世界的审视。哪怕你不懂得莎士比亚,也可以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单一角色窥到他绚烂戏剧生涯的冰山一角,更何况是他的全部,怎能不让人为之倾倒呢?
古往今来,文学与艺术都紧密相连。而莎士比亚的一部部经典文学,更早已成为后世源源不断的灵感缪斯。据学者们鉴定,现已有两万首音乐与莎士比亚作品相关。
1795年,海顿为《第十二夜》中以“她没有透露她的爱意”开始的五行著名诗句谱写了柔思缜密的歌曲;舒伯特据他《谁是希尔维娅》和《听!听!云雀》两首诗歌的灵感谱出了悠扬的乐曲;1827年,18岁的天才少年门德尔松谱写的《仲夏夜之梦》音乐会序曲;满脑子艺术灵感的音乐大师柏辽兹遵从自己的内心,完成了前辈贝多芬的未尽之事,谱写了《李尔王》序曲,并以《哈姆雷特》中的“奥菲丽亚之死”为词,创作了管弦乐与合唱《悼亡曲》中美妙动听、萦绕于心的女声合唱乐章。
据《新格罗夫歌剧大辞典》一书记载,共记录有391部根据莎翁剧作创作的舞台音乐作品,其中主要是歌剧。这还只是该辞典1992年版的相关数据,截止到目前为止,总数应有400部上下。
早在十几年前,我曾有幸跟着学校的团队拜访过莎士比亚的故居——Stratford-upon-Avon,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小镇。他居住过的这栋二层楼房还保持着都铎式的风格,木质结构的房屋搭着泥土色的外墙,穿进门廊,便跃回了十六世纪。
那时候我还不懂莎士比亚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他怎样影响着几百年后的世界,还将怎样延续它。而2016年,正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你会惊喜地发现人们对他的迷恋痴狂依然不减当年,一出出戏剧改编又搬上舞台,一部部作品多次编译又重新出版,关于他的声音,从未消逝,或是消减。今后一定会因为他对越来越多人的影响,产生更多作品,衍生更多故事。再过100年,世界依然会感恩他的曾经存在。
如果你还不认得莎士比亚,那么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