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羞耻是胜于德性的本能情感

2018-09-08 10:45
中小学德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起码德性后果

高德胜在《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羞耻教育:可为与不可为》一文中指出,羞耻是一种本能性的情感,其本身不是德性,却有胜于德性之处。之所以有此论断,首先在于羞耻可以用来标识人的存在,人之所以成人,一方面在于对善的追求,一方面在于对恶的排除。羞耻就是我们戒备恶、排除恶的“人性官能”,它不是德性,却是诸德性的基础。

从时间的角度看,羞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体验到的羞耻,一种是想象的羞耻。体验到的羞耻是已经发生的羞耻,这種羞耻体验不是令人愉快的体验,起码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人的德性建构奠定基础。一方面,羞耻体验来自自身不足或错误的暴露,让人体验到了自身缺陷或错误所带来的痛苦,促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为自我完善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羞耻体验的积累,会让人形成一种羞耻倾向,即对令人羞耻的事物的一种敏感。这种倾向或者说敏感有益于诸多德性,因为它是让人远离、不做羞耻之事的力量。想象性羞耻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了歪念尚未实行,通过想象去体会暴露的后果;一种是已经有了尚未暴露的劣行,通过想象体验暴露的后果。前者是阻止我们去做坏事的力量,借助想象力,歪念的后果与由此而生的羞耻就像真正体验到的羞耻一样真切。这种想象性羞耻所能成就的是“不为恶”,显然,不为恶不等于为善,不等于德性,但起码为为善、为德性的成长扫清了障碍,因为一旦为恶,为善就变得不可能。至于后者,通过想象劣行暴露而产生的羞耻,可以成为我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指引。

猜你喜欢
起码德性后果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众荣的后果8则
前世
坚强点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贪小便宜的后果
省钱的后果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如果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