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这门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结合生态语言学开展英美文学教育,将素质教学和培养学生兴趣相结合,有利于多维度、多视角的促进学生感受文学魅力。本文从生态语言观出发,分析生态语言学对英美文学教育的启示,以及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高校文学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高校;英美文学教育;分析
【作者简介】李思思,武汉体育学院。
生态语言学是在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等语言领域的研究,重点分析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现了将语言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意识。高校的英美文学教育是为了学习其文化作品的独特内涵,只有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生态语言视角审视西方文学教育,着眼营造浓厚的文学赏析氛围及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结合生态语言学多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文学理解与批评能力,构建良好的语言逻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构建宏观的教学环境
文学课程除了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著作的能力,掌握文学赏析批评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世界多元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生态语言学意识指导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着力于文学环境的建构,重视师生、生生之间有机互动,实现学生在課堂的主体地位,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多元语境中帮助学生塑造文学审美情趣。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英美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说来,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学作品,体会语言内核,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鲜活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而将人文精神、生态关怀渗透进课堂,鼓励批判性思维与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通过课堂教学深入学习英美文学
语言有着描述物质存在,承载思想文化的本质,与生态的多样性相似,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掘文字魅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体现出英美语言逻辑的魅力。从学生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与生态意识的结合,能够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范围,丰富学生的情感,深化事物的领悟,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智慧的眼光放眼全球,以广阔的胸怀知情识物。
在课堂实践中,须将文化与文学统一起来,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针对性的介绍和阐释相关文化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雪莱的《西风颂》时,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如何向学生展示蕴含在西方文化中饱含寓意的文化标识“西风意象”应成为课堂关注的重点。在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思维的同一与纷繁,真正提升学生文化认知的多元性。
同时,生态文学教育以其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逐渐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生态文学作品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文学艺术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生态美。例如《白鲸》、《老人与海 》、《瓦尔登湖 》等著作,将自然生态意识融入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浓厚的自然关怀,深入讨论人与自然的对立与互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实现良好的互动教学
生态语言学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整个课程应视为一个统一能动的体系,师生在其中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课堂互动即是彼此有意识的互动过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需要加强互动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辨的主动性,教师也会更加热情的投入到授课环境,沉浸在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中。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著作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与科技媒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激活课堂中所有的教学因子,构建出文学教育的绿色生态系统。例如诗歌教学过程中,首先是通过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与作者和时代初识,通过朗读首次与诗歌本身产生碰撞;随后通过多媒体将诗歌与画面动态展示给学生,利用感官教学方式体现生态语言学的特点,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优势交融,听觉视觉双管齐下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体会诗歌的朗诵技巧,抑扬顿挫之间化无形与有形,鼓励学生表达最直观的体会;第三步,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着眼于诗歌具体的意象描绘、主题思辨、格律修辞等,引导学生开展多向互动讨论,在思维的切磋中提升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做陈述,组内组间点评讨论甚至开展辩论,畅谈自己喜欢的英美文学著作,分享其中精彩部分,在写作过程中有哪些部分是值得借鉴的,哪些部分最能打动人心,老师引导方向掌控全局,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多边互动。此外,学生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在课堂中提供展示平台,模仿作品中的桥段进行表演,增进学生间的互动,激发出创作潜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束语
语言的多样化展现了语言生态的平衡,多语种并存的世界使人类文化灿烂恢弘。在英美文学的学习中,生态意识的充分渗透能够有助于构建课堂教育生态互动模式,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领悟语言表达思想承载文化的本质;力求将其培养成专业过硬、眼界广阔、知情识趣、充满生态关怀、文学素养高的优秀人才,爱上学习语言,真正学会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2005,37(2):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