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2018-09-08 10:45许楚滨朱国璋
中小学德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骨干同伴榜样

许楚滨 朱国璋

摘 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成为初中生的主导人际交往关系。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同伴榜样,尊重同伴交往文化,并注重培养同伴骨干,从而倡导正常的交往生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认同,实现同伴互动成长。

关 键 词 同伴教育;初中生;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0-02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更加注重同学、朋友等同龄人的评价,主要的交往关系由父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转化为同伴关系。杭州教科院韩似萍老师在对儿童在不同年段的道德推理水平进行分析后,提出在11至17间的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为人际关系,其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的下降,而同伴关系上升,并提出同伴关系的价值感体系,指出同伴价值感、同性价值感和异性价值感三者相互依存①。因此,发挥同伴教育在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价值,有利于引导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伴教育是一种由拥有相似经历、遇到相同问题等具有共性特征的两人以上相互影响参与者,在知识储备、认知行为、思想观念、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正向影响的活动。[1]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开展了将同伴教育更好地应用于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实践探索。

一、树立多元化同伴榜样,倡导正常的交往生活

当前,迫于升学压力,学校、家庭对于初中生的评价依然多以成绩论英雄。这种单一的评价,导致许多学校在树立学生学习榜样时往往也多以单纯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这既不利于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初中生建立起健康全面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同伴选择主要依据为交际素养、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学识才能和外貌家庭[2]。不难看出,初中生群体对于同伴的认识其实是比较客观全面的,“学识才能”这一与成绩相关的因素只是初中生选择同伴的要素之一。因此,学校应当客观认识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需求,摒弃过分注重成绩的陈旧观念,为学生树立更加多元化的同伴榜样,更好地发挥同伴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过正常的交往生活。

为此,学校创新德育评价模式,在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上,既关注整体的横向对比评价,也关注个体的内在差异评价[3]。具体而言,学校尝试突破传统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学习标兵”“学科标兵”等常规评价,力求实现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变革。

例如,学校通过开展“班级之星”评比,定期评选“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卫生之星”“特长之星”“智慧之星”“勤奋之星”等。以此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和同伴的闪光点。学校将家长、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评价主体,开展“老师好帮手”“家务小能手”“班级好人”等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评比项目。同时,开展“班级进步之星”“最具潜力奖”等基于个体发展的评价项目。借助这些项目评价,树立多元化的榜样,转变家长和学生对“榜样”的认识和评价观念。学生在日常交往生活中,不再简单地以成绩来评价同学,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班级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由此,有效发挥同伴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尊重同伴交往文化,引导积極的价值认同

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生快速变化,由幼稚向成熟过渡,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4];他们更愿意向同龄人透露自己的心声,与师长、父母会形成一定的“代沟”。正因如此,初中生之间会逐渐形成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交往文化。在这种亚文化的交往中,学生非常渴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并且这种渴望会相互影响。

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对初生学生影响大小依次表现为学识、品性和能力的促进,相互支持帮助和消极影响等[5]。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生活中,不要过分担心交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尊重学生的同伴交往文化,注重引导学生辨识和树立积极的价值认同。

例如,初中生早恋现象十分普遍,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初中生价值感在生理方面的体现。有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异性交往在智力互补,情感交流和个性的发展方面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6]。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中,要科学对待早恋问题,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基于初中生生理发展的亚文化认同,尝试从学生的同伴价值感与异性的价值感是否缺失这一视角,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女生出现与男生交往过密的行为,往往是由于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引起的。尤其是来自父亲这一男性性别角色的交往缺失,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早恋倾向。在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力求尊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尝试了解学生的想法。比如,有一位女生与异性的过密交往,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来自异性的拥抱”。于是,我们与家长多次沟通,鼓励父亲多陪伴女儿,给予女儿细心到位的鼓励、赞美、支持,并尝试用拥抱等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由此,帮助这位女生学会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初中生在日常与同性交往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男生之间的力量型冲突,包括课室“摸高”游戏、“掰手腕”游戏、奔跑抢先等,这些都是基于初中生渴求同性价值感认同而出现的现象;女生之间的互相猜忌、比较体型、攀比小装饰品等行为,我们亦可从同伴的价值感这一视角找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我们才能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之间的价值认同,找到适当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关系。

三、注重同伴“骨干”的培养,引领同伴互动成长

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班干部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日常班级管理作用,优秀班干部往往也发挥着同伴榜样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班干部往往是学习成绩或管理能力比较突出,或是有文体特长的学生。这种做法固然有利于班级的日常管理,这些班干部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但是,如果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就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榜样的“固定”认知,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团队的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班干部选拔和任命方式,通过民主推荐和选举,培养同伴“骨干”。由此,引导学生在与同伴“骨干”(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交往中,找到多元学习榜样,构建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在同伴互动中实现健康成长。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班干部选举,以及社团、学习小组等同伴交往活动,从中充分锻炼学生能力、发现学生骨干。这些骨干在同伴活动中能充分与组员交流沟通,实现了对整个团队氛围的引领和革新。同时,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摒弃传统的教师指定骨干的形式,让学生组织民主推荐和选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骨干”;规范班干部尤其是主要骨干的工作职责,形成常规机制。以此激发同伴的有效参与,引导和营造同伴组织的共同愿景,提升团队的高效运作效率,引导团队健康发展。

同伴教育在包括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应用都获得了丰富的成效,得到学界的认同和进一步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在初中生人际交往中,客观地存在一定风险[7],比如同伴可能存在的消极亚文化等。为此,我们需要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适度介入其同伴交往,充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玲,彭少峰.同伴教育研究评述[J].社会工作,2015,(01):116-123+128.

[4][6]孔祥娜.人际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5):61-63.

[2][5]曹加平.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创斌.试论中学德育评价方式的转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27):58-59.

[7]罗玲,彭少峰.同伴教育研究评述[J].社会工作,2015,(1):116-123+128.

(作者单位: 广州市协和中学 广东华侨中学广东广州 51016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骨干同伴榜样
让学员骨干在管理工作中唱“主角”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对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关于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的几点思考
落地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