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上和马克思具有统一性,从马克思的为人们谋福祉,到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均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恰恰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这种人民立场的核心理念,才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一脉相承
[作者简介]宾培英(197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8-0033-03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党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在坚持贯彻落实基本方略的十四个方面中,其中第二个方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
“人民”两字在报告全文中多次出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立场、始终如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众情怀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一脉相承。
一、马克思关于人民立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观点,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从道义的制高点出发,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政治立场,以无产阶级解放为根本目标,以人类解放规律为根本遵循。早在马克思的青年时期,他就提出,我们如果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就是为大家而献身,这样的话任何重担都不能压倒我们,由于幸福最终会属于亿万人民,社会主义事业也会一直贡献自身的力量。这充分表达了青年马克思为人民为人类服务的立场和崇高理想。在之后颁布的《共产党宣言》文献当中,清晰地提出:“以往的任何运动均为少部分人发动或仅仅为小部分人谋利的运动,而无产阶级运动则是大部分人为主体、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从价值角度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民立场的理念均是以保障并兑现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并且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总体的、长期的利益当作核心价值判断标准,把促进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价值思想来源。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立场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科学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理论成果,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上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人民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人民立场的核心观点——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关于人民立场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毛泽东人民观的价值旨归和灵魂。在中国共产党人中,毛泽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在上世纪30年代末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几年之后,为悼念张思德所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团队是以解放人民、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基本宗旨和立足点的,若是这个队伍有不足,不怕他人评论指出。无论是何人,对我们提出都可以。只要有道理,我们便会及时接纳。换言之,你的方法对人民有利,我们便依据你的方法办事。”①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再次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要依靠人民群众,首先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切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他提出:“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②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章程,标志着为人民服务理论已经形成和中国共产党政治宗旨的正式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人民立场的观点
1、邓小平理论关于人民立场的核心观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指出要把关心群众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相结合,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的标准。全国解放后,邓小平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把中国共产党员含义简要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两句话。③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深刻突出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邓小平深刻指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衡量和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应当以“是不是有助于生产力的增强、是不是有助于国力的提升、是不是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当作依据。在这“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当中,前两个有利于分别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和保障,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最终价值目标,因为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以满足人民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如此一来,便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战略规划,同时将党的方针政策有效落实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宗旨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人民立场的核心观点——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江泽民及时对共产党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全面剖析怎样满足新形势的前提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党的人民立场,并指出“每一名共产党员均需时刻铭记,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秉承努力为人民谋福利、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善于融入到群众当中以及自我批评改正的办事态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了“我们党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置于首位,自身切忌留存特殊权利”。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首次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涵。江泽民认为,“共产党之所以如此受群众拥戴,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的新阶段,始终代表着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基本需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无论是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还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者,其最终落脚点都是保障广大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关于人民立场的核心观点——以人为本。胡锦涛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新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后,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为民”的重要思想,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久后,胡锦涛将“为民”的思想理念升华到了执政高度,并且提出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党执政观念的一次升华,同时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质性飞跃。2007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又一次申明了党员与领导班子的“为民”理念。其强调: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聆听人民的呼声与意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中心与实质,要保证“权为民所用”,“维护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等”④。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即在政治建设领域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在经济建设领域“要秉承人民是发展的支柱、人民是发展目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这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明了方向。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民立场的核心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核心,是我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提出,党应始终谨记,检验一个党派、政权本质的试金石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当以社会群众为核心,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良作风,秉承努力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宗旨”⑤。习近平在理政治國思想上始终秉承着人民中心论,将广大群众当作发展与革新的核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带领全体人民向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有84次提及“人民”,洋溢着强烈的“人民观”。习近平明确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他还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三个始终”把“人民”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集中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立场的价值指向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⑥。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诠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立场遵循和价值取向,昭示着党继续前行的未来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的鲜明宣示。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④引用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⑤引用自《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
⑥习近平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3月20日.
[2]张彦.十九大报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民网, 2017年11月21日.
[3]孙大海.人民日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3日.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18日 .
[5]柴素芳.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光明日报,2016-07-14( 02).
[6]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