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 高中语文典故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可以完善学生人格,可以使学生在厚重的文化洗礼中,感受民族精神,点亮人生智慧,升华生命内涵。
【关键词】 高中语文;典故教学;美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援引的典故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高度凝聚了传统文化的多種表现形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典故作出整理、归纳,力图从中概括出几种具有典型代表的文化内涵,从而利于典故教学美育功能的实现。
1. 忠孝文化
忠与孝是两个极具文化分量的汉字,忠孝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代表。中国的许多历史典故、文化掌故等都与忠孝相关。通过学习忠孝类文化典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忠孝观念,可以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的忠孝人格。
《窦娥冤》中有一个典故“苌弘化碧”,它将传统文化里“忠”的观念表现得深挚感人,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因此后来用“碧血”、“苌弘化碧”来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此外,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涉及到诸如“比干”“荆轲”“苏武牧羊”“怀橘遗亲”等或忠或孝的典故。积极、妥当对待高中语文忠孝类典故教学,可以实现塑造学生正确忠孝人格的教育目标,可以达成锻造学生健康身心的美育功效。
2. 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人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诸如“东篱”“采菊”“彭泽”“五柳”“归去来兮”等,我们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去想象陶渊明的生活场景,去体验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去解悟陶渊明的高蹈人格,让学生在隐逸文化典故的学习中生成丰富的审美体验,并获得真实的审美感动。在《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一词,“三径”这一典故出自汉朝蒋诩,传说蒋诩隐居之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人来往,后世便以“三径”代指隐士居所,陶渊明也是借“三径”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志。
3. 尚贤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就主张“尚贤”,即崇尚贤德之才,唯贤是用,非唯亲是用。在《短歌行》中,曹操渴求广纳天下贤良之士,共襄天下安澜,于是援引周公辍饭面贤的典实,发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召唤,前文还引用了典故“青青子衿”,比喻有才能的人。在尚贤文化类典故教学中,我们应唤起学生对贤德之士的尊崇,要引导学生从贤德之人身上获取厚积薄发、励志向上的正能量,勉励学生在往后广大的人生道路上“乘长风破万里浪”。
4. 愁怨文化
愁怨是存在主体内心世界一种忧愁感伤情感状态,在古代文化典故中,愁怨文化多以审美意象的形式出现。诸如商女、《后庭花》、鹧鸪、杜鹃、孤雁、断鸿、丁香、落红、梅雨、柳岸、烟波、长亭、西楼、劳歌、飞蓬、烟草、落帆等等。商女即歌女,它与《后庭花》皆代指骄奢淫逸,不顾国家存亡的醉生梦死生活,国破家亡,令人遗憾感伤。“鹧鸪”“杜鹃”“孤雁”“断鸿”这一组意象充满着凄厉伤感的情味。我们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古人细腻绵密的感情世界,领会文化典故与意象所具有的审美内涵,从而能够妥当地运用文化典故来传达自我情感。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 邹贤敏. 于漪:追求综合效应[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