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昕
日前,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2018年“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与《2018年600个“智慧工地”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清单》的通知。《2018年“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明确智慧工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员实名制管理、视频监控、扬尘噪声监测、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程质量检测监管、BIM施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11项“智能化应用”。
2018年,重庆将进一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和“智慧工地”认定,以及对各区县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工作,由“智慧工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建管处)负责牵头实施。重庆市计划到2020年建成2000个“智慧工地”,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市“智慧工地”建设的集中试点区,今年将实现“智慧工地”建设全覆盖。为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今年主城区符合条件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以及造价2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必须打造为“智慧工地”;其他各区县也应分别打造至少2个“智慧工地”,确保2018年全市打造的“智慧工地”数目不少于600个。此外,今后重庆市各项目在申请施工许可证时,如果施工设计方案中达不到《2018年“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将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以此倒逼企业推进“智慧工地”建设。
近年来,随着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的不断融合。传统建造模式已不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智慧工地”应运而生,它将云计算、大数据和BIM等信息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既提高了施工现场作业工作效率,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又增强了工程项目的精益化管理水平,减少浪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支撑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工程现场的质量、安全、人员和诚信的监管和服务。
“智慧工地”是智慧城市理念在建筑施工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高度的信息化基础上的一种支持对人和物全面感知、施工技术全面智能、工作互通互联、信息协同共享、决策科学分析、风险智慧预控的新型信息化手段。它聚焦工程施工现场,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综合运用BIM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技术,与一线生产过程相融合,对施工生产、商务、技术等管理过程加以改造,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智慧工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它通过应用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和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系统等支撑工具,“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有科学的决策和应对方案。这不仅对安全文明施工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建造方式变革,提升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通过“智慧工地”对施工现场关键要素进行实时、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实际上,目前不仅重庆市在积极推动“智慧工地”建设,我国各地都有标志性“智慧工地”项目不断涌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超级工程,该项目由于众多难点,对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必须建立统一标准,以科技手段促建造管理,通过打造“智慧工地”,提升施工各环节的管控水平,从而优质高效地实现建造目标。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作为典型的超级工程,基于BIM技术的特大型多方协作智慧建造管理,是深圳会展中心施工管理利器。项目建立了统一标准,以科技手段提升建造管理,打造智慧工地,提高施工各环节的管控水平,优质高效地推进建设目标。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定制了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集成了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GPS定位管理系统、物料验收称重系统和物料跟踪系统、质量和安全巡检系统、协筑平台系统,运用了无人机逆向建模和热感成像技术以及TSP环境监测系统对现场进行智慧管理。项目指挥部以智慧大屏实时动态展示,并与项目搭建的BIM高精度模型结合应用,便捷高效地进行智慧建造管理。
该项目依托大数据平台,将规划、建设、管理统一在三维信息模型上,数据互联互通,提升了人工智能管理、协同办公、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和绿色环保等方面施工管理,打造智慧工地三级架构,探索出了全新的管理模式。
近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前来观摩。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在建设智慧工地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并积累了诸多实际经验。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多项技术的创新,保障了建设质量,成功节约了工期及成本。
据悉,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部运用智慧化管理手段,将智慧工地分为管理智慧化、生产智慧化、监控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四个板块,采用了一个集成平台,共计32个子系统。自该平台应用以来,通过线下检查与线上监督相结合,已完成质量检查累计4844项,安全检查累计1001项。
该项目相关技术人员介绍,项目部的技术创新已初见成效。航站楼首层施工采用现浇钢筋桁架楼承板替代预制混凝土板,成型质量更好,共节约工期30天;在工程建设伊始就采用污水回用技术、细喷雾扬尘系统、淋浴智能计费等技术,截止目前,累计节约用水50880吨;采用风能太阳能互补路灯、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低压集成LED照明及控制等技术,累计节约用电58万度。
智慧工地的持续推进给数字时代的建筑业带来了一场深远的变革,并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现场作业模式。与此同时,地铁建设也逐步开启智能化管控模式。
天津地铁10号线江湾二支路站就以32个智慧管控点,点亮地铁建设工地的智能化管控模式。
天津地铁10号线江湾二支路站以智慧工地为抓手,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将科技创新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形成了“智术管人”“智能管物”“智谋管事”“智略管质”“智慧管档”的智能化管控模式。
相关工作人员具体介绍到,在施工现场,“智术管人”是通过人脸识别、智能WiFi、电工指纹开锁、一人一码等系统实现对人员的全面管理。“智能管物”则通过龙门吊红外感应、可视化系统、基坑支撑轴力监测系统的运用,使各类监测数据可视化,实现自动感应、报警、提示等功能。在项目部门口的LED显示屏上,施工现场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噪声、PM2.5、PM10等数据实时更新显示。
信息化、智能化是当前科技发展趋势,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业其发展趋势必然是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随着工程体量的快速增长,对工程的复杂度和工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日趋复杂的工程项目,都要求建筑业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并将建筑施工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主动走进数字时代,将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等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集成为统一的大数据云平台,使项目建设也能像制造业一样信息化、精细化。
建筑工地环境复杂,存在施工地点分散、施工安全管理难、文明施工监管难、人员管理难、调查取证难等特点,政府监管部门很难有足够的人员巡查管理工地现场。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及BIM等技术手段对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智慧工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无论是工地精细化管理的内在需求还是当代先进技术快速发展和综合应用的外在动力,建筑施工行业向更加集成统一管理、高效协同工作以及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化趋势发展。
“智慧工地”的不断推进也将推动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将形成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将来还能实现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单位的管理数据对接,实现数据资源的融会贯通。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智慧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