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最近有句话特别流行:颜值比你高的人,活得比还你努力!这句话催生了好多人的焦虑:相貌平平的我,不如人家努力该怎么办?过去三十年,焦虑症患者的比例飙升了12倍,估计就和努力的标杆不断提高有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焦虑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一些焦虑是与生俱来的。受精卵在子宫温暖的羊水里成长了十个月,呱呱坠地,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到此结束,脐带一剪断,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人,在来到世界那一瞬间,焦虑就开始了……因为离开了子宫,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里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便是人类最本源的焦虑。
此后,一部分人的焦虑来自于匮乏以及对匮乏的忧虑。比如,从小生长在贫困的地区或者贫穷的家庭,挨饿的滋味很容易在人的心里种下对物质匮乏的焦虑。不仅物质的匮乏让人产生焦虑,爱的匮乏也会产生焦虑。几乎每个微信群,我们都能看到一两个这样的人,无论谁说句什么话,他都点赞,无论谁发个链接或者图片,他都“感谢分享”。讨好、附和是他和周围人建立关系的一种模式。在情感上匮乏的人,对关系,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心里揣着太多的顾虑,嘴上就有太多的忌惮,所以,他们的表达里有太多的言不由衷。所以有人说,爱,是人生最强大的盔甲。身后有爱,性格里才有自信,才有所向披靡的阳光和灿烂。
除了这些与生俱来、与个人成长际遇有关的焦虑之外,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层的不安不是来自于匮乏,而是来自于比较。那些坐在精神科医生的诊室里,功成名就的人,其焦虑大多属于此类。你总是忍不住拿别人拥有的东西跟自己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不优秀、不成功。“优秀”文化本质上就是攀比文化,这种攀比来自社会主流价值观里的优秀控。努力的目的是为了上进,所谓的“上进”就是比别人优秀。
但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没有想到去追问:我为什么要比别人优秀?做一个人,是不是可以普普通通?十年前,有一个故事很轰动,就是复旦教师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一个非常努力,非常优秀的女性,在临终前反思自己致病的原因之一:“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凡事都要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不甘心碌碌无为……”为了让自己优秀,她通宵达旦地读书、写论文,读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该拿的学术奖项她都拿了,所有能争取的荣誉她都不放过,最后,不得不放弃的——是自己的生命。当病魔要取她的性命的时候,她才恍然醒悟,所有的荣誉、成功、优秀都抵不过一条普普通通的命。
在一个太过努力的社会,所有人都活得很焦虑。优秀的跟更优秀的攀比,产生“不够优秀”的自卑感。普通的跟优秀的相比,产生自己没有价值的自弃心理。“必须优秀”是个畸形的价值观,它激发出来的“努力”,压垮了很多人,不仅仅是资质平平的人,也包括一些出类拔萃的人。
如果你无论是坐在路边为别人鼓掌,还是站在台上听别人为你鼓掌,都可以很开心。其实,不努力,也是可以的。随遇而安,或许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