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与时空差异分析

2018-09-07 08:00:20
产经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民渔业

一 引言与文献述要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中国海洋渔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捕捞能力过剩;渔业一产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偏小;渔业发展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水域污染严重,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海洋渔业转型是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对发展滞后的传统海洋渔业的替代,也是一个系统的转型和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宋蔚,2009)[1]。

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角度研究渔业转型问题。王淼和秦曼(2008)[2]将海洋渔业转型概括为:海洋渔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海洋渔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加工利用,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变革,促使海洋渔业转为多元化产业,从而改变对海洋渔业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状况,以此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Nichols et al.(2004)[3]、El Gamal(2010)[4]、Jansen(2003)[5]从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角度出发,研究了包括新型海洋渔业在内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Perry和Schweigert(2008)[6]、Vaconcellos和Gasalla(2001)[7]、Weise et al.(2009)[8]研究了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张博(2011)[9]研究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运行机制,并基于政策转移理论梳理我国海洋渔业转型运行机制的总体框架。陈涛(2012)[10]、章诚和李素霞(2015)[11]强调社会文化在海洋渔业转型中的作用,从社会学范畴阐释渔业转型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实际情况,总结出我国渔业转型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施生态养殖、延长产业链。刘洋(2015)[12]、周建立等(2016)[13]分析了我国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以“互联网+”为新引擎加快渔业转型升级的行动计划,从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四个环节,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我国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耿爱生和同春芬(2016)[14]基于海洋渔业转型框架下的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分析海洋渔民转产转业的实质、动因和障碍,并提出促进海洋渔民转型的政策建议。马立强(2011)[15]基于烟台市海洋渔业发展现状,指出烟台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韩兴勇和刘泉(2014)[16]以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为例,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渔业转型与渔民增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对渔民增收具有正向影响。杨卫等(2014)[17]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构建中国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发现我国海洋渔业科技水平较为落后,对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足。同春芬和严煜(2016)[18]对海洋渔业转型中渔民社会发展问题作了研究综述。覃菲菲(2017)[19]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分析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需错位现状和问题。向晓梅(2017)[20]以我国海洋渔业的供给侧特征为基础,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王梦萱(2017)[21]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讨适合舟山群岛新区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已有关于海洋渔业转型的定性研究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总的来说,是以沿海11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AHP和变异系数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定量测评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旨在为沿海各地区了解海洋渔业转型发展现状、选择合理的转型路径提供决策依据。

二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借鉴已有的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宋蔚,2009[1];王淼和秦曼,2008[2];张博,2011[9]),参考全国渔业“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中指定的海洋渔业发展主要指标,结合海洋渔业转型的内涵和目标,从5个方面建立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表1),力求包含海洋渔业转型过程、成果、水平等方面的主要信息,客观、全面地评价海洋渔业转型成效。

1. 海洋渔业发展规模。该维度从宏观上反映一个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总量和水平,涵盖了海洋渔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现状,体现海洋渔业内部一、二、三产业已有的水平和实力。

2. 海洋渔业转型度。该维度反映转型过程中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变化、各产业贡献水平及转型效率。海洋渔业转型政策注重调整渔业三产结构,尤其重视提高二、三产业份额,促进渔业第一产业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3. 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度。该维度包括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反映各地区海洋渔业转型对资源的科学利用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体现海洋渔业转型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4. 渔民转产转业度。渔业劳动力转型是渔业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是渔民人力资本价值和就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体现海洋渔业转型的社会带动性,该维度反映渔业劳动力转型的程度。

5. 科技支持度。科技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进行,是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区域涉及沿海11省区,所建立的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包含21个量化指标,详见表1。

表1 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

本项研究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5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及《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等。

三 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与Kernel密度估计

(一)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

兼顾主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使数据能够真实、有效的按权重反映其所含有的信息,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即主观赋权法AHP和客观赋权法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战金艳等,2012)[22]。

1. AHP指标赋权。(1)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三层:第一层为总体层,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水平A;第二层为分维度要素层,包括海洋渔业发展规模B1、海洋渔业转型度B2、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度B3、渔民转产转业度B4、海洋渔业转型科技支持度B5;第三层为指标层,由每项要素所包含的指标构成,其中海洋渔业发展规模B1包含指标C1-C5,海洋渔业转型度B2包含指标C6-C9,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度B3包含指标C10-C13,渔民转产转业度B4包含指标C14-C17,海洋渔业转型科技支持度B5包含指标C18-C21(如表1所示);(2)用直观的数值形式判定各层次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3)进行层次单排序,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得到指标层对于要素层的重要程度权值;(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5)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各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程度权值,即为主观权重Wi,其中i=1, 2, …,n。

2. 变异系数法指标赋权。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Variation Method)是通过测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数据的信息,得到各指标权重的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基本操作原理是:所有指标数据中,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越能反映出被评价目标的差异,也对总体影响越大(吴金华等,2011)[23]。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的标准化。为了消除各项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首先运用极差法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储莎和陈来,2011)[24]:

(1)

其中Yij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值,minXj和maxXj分别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Yj和标准差Sj

(2)

(3)

(3)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Vj和权重Wj

(4)

(5)

3. 组合赋权。综合指标的主观权重Wi和客观权重Wj,可得组合权重Wij,i=1, 2, …,n,j=1, 2, …,m。显然Wij与Wi和Wj都应尽可能接近,根据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有:

(6)

用拉格朗日乘子法解上述优化问题得:

(7)

4. 综合评价模型。基于综合权重,考虑所有指标的影响,利用加权线性和法得到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综合得分及分维度综合得分。

(8)

式中当i的取值为全部指标时,Vj表示第j个省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综合得分;当i的取值为分维度全部指标时,表示第j个省份相应分维度综合得分;yi为指标对应的评估值。

(二) Kernel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在概率论中主要用于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之一(孙才志和李欣,2015[25];杨羽頔和孙才志,2014[26])。对于数据x1,x2, …,xn,核密度估计的表达式为:

(9)

其中核函数(Kernel Function)K是一个加权函数,可依据分组数据的密集程度,选择高斯核、Epanechnikov核、三角核、四次核等不同类型(王泽宇等,2015)[27]。本文选取高斯核函数对中国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水平演进过程进行估计,其函数表达式为:

(10)

核密度估计的函数表达式并不确定,因而通常采取较为直观的图形对比方式来考察其分布变化和差异。具体而言,以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综合得分为样本点拟合作图,观察分析所得Kernel密度图形的位置、峰值、形态、走势等,总结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在时间上的演进规律(王泽宇等,2015)[28]。

这款腕表搭载欧米茄8901至臻天文台机心,Sedna® 18K金表壳搭配凹槽表圈,银色“派盘”表盘的设计灵感来源于1952年欧米茄首款星座系列腕

四 转型成效的时空差异分析

运用AHP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综合得分(表2)和分维度得分(表3),并利用PCA对表2的转型成效综合得分进行排名,以此为依据分析海洋渔业转型成效。

表2 2001-2014年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综合得分

(续上表)

年份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20050.2990.2960.4850.3120.3830.5120.6280.5920.5550.3160.50720060.2800.2410.5370.3420.4420.5750.6100.6450.5090.2800.47920070.2990.1910.4830.3100.4320.5320.5840.6240.5070.3090.45520080.1680.3220.5570.4140.5470.5300.6420.7050.6050.4260.46320090.4090.2390.4570.2820.4360.4130.6050.6050.5330.4120.45120100.3180.2690.4850.3460.5240.4230.7210.6410.5330.4390.43320110.1930.2280.4320.3280.5280.5140.6310.5630.5660.4510.43720120.1700.2900.4950.3570.5260.4510.6850.6600.5230.4020.52520130.2130.2830.4790.3320.5960.4320.6480.5990.5320.4160.47920140.2410.2660.5010.3200.4990.4920.6580.6070.5910.4540.552综合排名1110596412387

表3 2001年、2014年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分维度得分

(一) 整体转型动态特征分析

根据表2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综合得分,运用Eviews8.0对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进行Kernel密度估计,其中选取首末年份以及中间年份(2001年、2014年、2007年)的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综合得分绘制Kernel密度曲线(图1),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动态变化特征。

图1 海洋渔业转型成效Kernel密度分布图

1. 从位置上看,3个年份曲线中心整体向右移动,说明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其中2007年相比2001年右移幅度较大,而2014年相比2007年右移幅度较小,表明2001年之后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分为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两个阶段。

2. 从形状上看,2001年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波峰较为陡峭,说明在此时期,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集中在中低值区域,转型成效普遍偏低,虽出现轻度双峰分布,但并未持续。2007年呈现双峰分布,且波峰较为平坦,2014年整体呈现坡度平缓的单峰分布,反映出此段时期,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集中于中高值区域,转型效果显著提升。总体来看,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经历了由中低水平集中转向两极分化又逐渐集中于中高水平值的过程,右侧终点的位置2001年到2007年大幅移动,2007年到2014年移动幅度明显减少,说明转型较快地区增速放缓,转型整体水平提高,地区间转型差距逐渐缩小。

3. 从峰值变化来看,考察期内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呈现出尖峰向宽峰变化的发展趋势,峰值整体下降。2007年较之2001年峰值大幅度下降,说明在此期间海洋渔业转型集中度下降,分布逐渐分散,2014年相比2007年峰值虽略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2001年,且为宽峰分布,反映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整体较为均衡,各地区转型均取得一定成效。

(二)分维度转型成效分析

海洋渔业转型包括5个分维度转型成效指标,根据表3分析分维度转型成效,得出沿海11个省市海洋渔业转型在地理空间上的规律特征如下。

1. 海洋渔业规模。2001-2014年海洋渔业发展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在转型背景下,全国海洋渔业发展趋势较好,除天津外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辽宁、上海、江苏等地区有较大幅度增长。上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规模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可能是上海地区海水养殖规模自2001年一直处于减少状态,2008年之后海水养殖量减为零并保持空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海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天津地区海洋渔业发展规模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并处于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水产品加工等渔业第二产业规模下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当,转型过程中,并未取得良好成果。

2. 海洋渔业转型度。海洋渔业转型程度整体水平提升,转型成效良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江苏、广西的提高幅度较为显著,天津、河北、上海地区均呈下降趋势。上海地区下降程度最显著,这归因于上海地区虽海洋经济较为发达,但受地理位置、海域面积等影响海洋渔业规模较小,淡水养殖超过并取代了海水养殖,呈现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本文中的海水养殖面积、产值等相关指标只包括海水养殖部分),进而影响了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得海洋渔业产业对海洋经济贡献度较低。

3. 可持续发展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度转型成效良好,河北、江苏、山东、广东、海南地区变化较为显著,尤其是山东和广东地区海域污染治理效果明显,清洁海域比例持续增加,海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水产技术进步使得海水养殖单产水平持续提高,并注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使海洋渔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海南省海域环境良好,清洁海水比例为100%,成为全国水质最佳的海域,并一直保持高清洁水平,优越的水域环境也使得海南省海水养殖单产水平稳步提升。江苏省海域环境不断改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和人均水产品含有量逐年增加,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辽宁、上海地区表现为可持续度下降态势,尤其是上海地区,海域污染严重始终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上海全海域均属于严重污染水域,清洁水域比例多年为零,长期未得到有效改善,另由于上海地区水产养殖规模较小,且没有注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为零,使得上海地区海洋渔业转型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较低。

4. 渔民转产转业度。渔民转产转业度在海洋渔业转型中整体呈现反向变化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渔民转产转业弹性不断降低,即海洋渔业转型减弱渔民转产就业的拉动效应,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对渔民就业产生“挤出效应”。海洋渔业转型重在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渔业第一产业向渔业二、三产业偏移,尤其注重以休闲渔业为代表的渔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海洋渔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相对密度也随之变化,劳动力含量逐渐下降,对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更高要求,资本、科技的相对含量不断增加,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度,所以渔民转产转业度对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呈现出一定的反向变化趋势。

5. 科技支持度。海洋渔业科技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趋势,除辽宁省有轻微下降外其他地区科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辽宁省是渔业大省,但主要还是经营传统渔业,渔业从业人员中传统渔民比例较大,海洋渔业转型对渔民技术有更高要求,但多数传统渔民学历不高、高技术水平有限,渔民技术培训人数近几年却逐年降低。政府政策引导不到位,产业结构调整不稳,对渔业科研没有足够的重视,科研机构数量下降等均是辽宁省海洋科技水平下降的原因。

(三)水平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结合表2,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及其动态演变进行直观分析,转型成效高、中、低水平分布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如图2所示。

1. 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较高地区。包括海洋渔业第一产业规模较大的山东、广东、福建地区,总体来说这类地区海洋渔业第一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好,科技实力较强,海洋渔业二三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潜力和转型效率较高,是海洋渔业转型成果较为显著的地区。

未来山东和广东应继续发挥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利用其科技实力,保证渔业第一产业产值稳步提升的前提下,继续增加渔业二三产业比重,着力发展以休闲渔业为代表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产业。福建作为传统的渔业大省,海洋渔业规模较大,但科技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福建应利用地区优势,着重发展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这些将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发展的现代新型渔业。

2. 海洋渔业转型成效一般地区。包括海洋渔业转型度较高的江苏、海洋渔业规模较大的辽宁和浙江以及海域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度较高的海南。这类地区在海洋渔业转型中呈现各自的特点,但整体转型水平一般。在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江苏、浙江、辽宁、海南各有优势。江苏省注重科技水平发展与渔民技术培训,海洋渔业产值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取得了较好的转型成效;海南一直保持优良的海域环境,促进海洋渔业三大产业共同发展,凭借地理区位优势,丰富产业发展模式,增加渔民转产转业率,虽然渔业科技水平不高,但也取得一定转型成效。

未来江苏应利用科技优势,发展技术导向型的现代化新型渔业;辽宁应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提升科技发展水平,为改造传统海洋渔业、提高海洋渔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支撑,进一步发展渔业二三产业,促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型;浙江应注重海域环境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提高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2 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空间演变

3. 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较低地区。在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评价体系中,天津、河北、上海、广西与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转型成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类地区海洋渔业规模较小,渔业产业结构层次不佳,二、三产业比重偏低,过度依赖传统渔业模式,海域污染严重,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不足,特别是天津和上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依旧为零,渔民转产转业度低,海水养殖单产水平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较低,转型成效较差。

未来天津和上海地区应该注重海域污染治理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改善海域环境,提高海水水质清洁度,通过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方式增加海洋生物资源量,提高海洋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增加二三产业比重,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河北省应该提高水产技术水平和渔民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海水养殖单产水平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渔民转产转业度。广西自身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较弱,应该注重提高海洋渔业高层次人才储备率,并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等渔业第三产业。

五 结论与改进发展方式建议

本文构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沿海11省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根据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水平及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来看,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呈波动上升趋势,沿海各省市转型效果可分为三类:山东、广东、福建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较好地区;辽宁、江苏、浙江、海南地区转型成效一般;天津、河北、上海、广西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较差地区。各类地区之间差距依然存在但逐渐缩小,整体向高水平海洋渔业发展。

2.从分维度层面看,海洋渔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渔业第一产业,需进一步增加渔业二、三产业比重;海洋渔业转型度、可持续发展度、科技支持度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中均呈正向变化趋势,并取得一定成效;渔民转产转业度在转型中呈现反向变化趋势,表明海洋渔业转型对渔民转产转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对渔民就业及渔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总体成效良好,但地区差异明显。福建省转型成效最优,究其原因是其在渔业发展方式上进行诸多改进:养殖方面,着重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可持续养殖方式;捕捞方面,推进渔船、渔机和渔具标准化,扩大远洋渔业规模;水产品贸易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作用,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关于渔港经济区,瞄准合适的功能定位,突出特色,推进渔港经济与海洋文化、邮轮游艇、旅游等产业融合,建设多产业融发展的渔港经济区。福建省海洋渔业重心逐渐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其成功经验为全国海洋渔业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现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需要多方面、全方位进行,在保持产业规模不萎缩、产业效益不降低、渔民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借鉴已有经验,积极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渔民渔业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 06:25:06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8 16:31:42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中国水产(2017年2期)2017-02-25 07:56:08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 03:41:43
《海洋渔业》荣获第一届中国水产学会期刊集群(联盟)优秀期刊奖
海洋渔业(2016年6期)2016-04-16 03:00:35
论国有资产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以“许少雄诉海洋渔业总公司上诉案”为对象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