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岚
婴幼儿背带产品是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婴儿用品。这类产品肩带和腰带比较宽,容易分担孩子的重量;有的产品设计了可拆卸头帽,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婴幼儿脑袋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暖、遮阳。除此之外,使用婴幼儿背带,既可以解放看护者的双手,便于休息放松或处理其他事情,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围的事物,同时也促婴幼儿生理、心智、交际及感情等的发展。因此,使用婴幼儿背带成为年轻父母亲子出行的首选。在美国,大约有80%以上的父母在使用婴儿背带产品。在我国,根据调查,中国使用婴儿背带的人群主要集中在80后的年轻一代父母,该人群主要追求时尚、新潮、方便、自由。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以及我国政府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我国婴幼儿的数量正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此,婴幼儿背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不正确地使用婴幼儿背带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同时,不符合要求的设计或材料质量不满足要求等都会对婴幼儿产生诸多安全隐患,影响其健康和安全[1-3]。
美国CPSIA(消费者安全改进法案)将婴幼儿背带产品归为耐用婴幼儿产品一类,该类产品限定5岁以下儿童使用[4]。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将婴幼儿背带产品大致分为婴幼儿软背带(Soft Infant and Toddler Carriers)、吊带(Sling Carriers)、框架背包背带(Frame Child Carriers)和手持式婴儿背带(Hand-held Infant Carriers)四类[5],如图1所示。
图1 婴幼儿背带产品分类
国外发达国家对婴幼儿背带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对产品上可能造成婴幼儿伤害的要求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外涉及到婴幼儿背带的标准现行有效的主要包括BS EN 13209-1: 2004《Child use and care articles- Baby carriers -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1:Framed back carriers》、BS EN 13209-2: 2015《Child use and care articles - Baby carriers -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2: Soft carrier》、ASTM F2236-16a《Standard Consumer Safety Specification for Soft Infant and Toddler Carriers》、ASTM F 2907-2015《Standard Consumer Safety Specif i cation for Sling Carriers》、ASTM F2549-14a《Standard Consumer Safety Specification for Frame Child Carriers》、ASTM F 2050-2016《Standard Consumer Safety Specif i cation for Hand-held Infant Carriers》。这些标准对婴幼儿背带及相关产品安全性能作出了要求,包括可迁移元素限量、燃烧性能、危险锐利边缘和尖端、小部件、腿部开口、剪夹点要求、裸露弹簧要求、束缚系统的耐久性、填充物的可及性等多个考核项目。根据不同的背带类型,相应的标准给出了不同的检测要求[6-11]。
笔者通过比较和综合分析国外婴幼儿背带的相关检测标准,对婴幼儿安全性能方面的检测要素进行了归类,主要包括标注背带的承载重量、材料的化学安全性、燃烧性能以及背带构造等多方面的要求[12]。
虽然国外消费者在使用婴幼儿背带产品时仍存在或潜在的安全事件,但不可否认,欧盟和美国、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婴幼童用品的安全性能,在婴幼儿背带产品方面也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婴幼儿背带产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国内婴幼儿背带产品安全性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处于空白状态,直到近年来,背带产品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和安全事故屡屡发生,背带产品日益受到关注。但对该类产品也仅限于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召回措施。
2015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上海市生产、销售的婴幼儿软背带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采用EN 13209-2:2005《婴幼儿软背带》欧盟标准要求进行检验检测。数据显示24批次样品中21批次产品存在安全风险,即87.5%的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12批次产品腿部开口尺寸超过标准要求,2批次产品在扭力测试和拉力测试后有小部件产生, 3批次产品头部支撑存在问题,3批次产品中连接成人的附件系统的带子宽度小于40mm;12批次没有通过产品连接系统的耐用性测试。
2017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采用欧盟标准EN 13209-2: 2015《Child use and care articles - Baby carriers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2: Soft carrier》和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F2236-16《Standard Consumer Safety Specif i cation for Soft Infant and Toddler Carriers》,对婴幼儿软背带的腿部开口、头部支撑、小零件、连接装置强度及织带保持有效性、连接系统的完整性要求(静载)、连接系统的耐久性(动态冲击)项目进行风险监测。此次共采集30批次样品,有26批次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即86.7%的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25批次样品连接系统的耐久性(动态冲击)项不符合标准要求;12批次样品头部支撑项不符合标准;7批次样品腿部开口项不符合标准要求; 1批次样品小零件不符合标准要求;各有1批次样品连接装置强度及织带保持有效性和连接系统的完整性要求(静载)不符合标准要求。
2008年4月,爱尔兰消费者事务署根据欧盟市场预警公告对中国产Jane牌婴儿背带产品发出商品预警,原因为易引起婴儿窒息;2013年12月,加拿大卫生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Playtex 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婴儿背带实施自愿性召回,原因为腰部和肩部的扣环断裂,容易导致婴儿跌落; 2015年7月,欧盟对中国产BABIES'R'US双肩背带、婴儿背带实施召回,缘由为背带可能会滑落,如果背带变松,孩子可能会滑出;2016年5月,美国对中国产的4000条婴儿背带实施召回(批次号:23014024003、01515026003 和 21615019001),理由是腰扣带可能会断裂,对看护者身上的孩子造成坠落危险。
为了评估婴幼儿背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国内对婴幼儿背带产品的检测手段采用国外相应标准。对婴幼儿背带产品的pH值、甲醛含量、异味、色牢度、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方面的检测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A类产品)[19]的规定执行的,耐湿摩擦色牢度、耐光色牢度、耐光汗色牢度,以及涂层和染料印染织物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等测试项目一般参照服装理化性能中婴幼儿产品的技术要求检测[20-21],背带产品的物理机械性能按照国外检测标准测试。
国家标准GB/T 35270—2017《婴幼儿背带(袋)》[22]的发布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因此说,婴幼儿背带标准制定非常及时,对婴幼儿背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范,并为质量监管部门提供了检验和判定依据。新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国内婴幼儿背带产品生产企业提高管理和生产的水平。新标准对关系到婴幼儿健康安全性方面设置了很多考核指标。由于标准的制定参考了国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相对比较严格,可操作性强。标准对关系到人身安全的材料化学安全性、燃烧性能以及背带结构(腿部开口、锐利边缘和尖端、小部件、束缚系统、动态负重)、针检等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将适用范围设定为4个月以上。
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我国在背带产品方面的空白,对婴幼儿背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范,并为质量监管部门提供了检验和判定依据。但是相比较国外对该类产品的要求,国外的技术要求更全面、覆盖面更广。
(1)国外标准EN 13209-2:2005在适用范围内将“儿童的体重必须大于3.5kg”;ASTM F2236-14在适用范围内将“承载那些体重在3.2kg到22kg的儿童”作了明确规定,国家标准虽然规定了年龄大于4个月和最大承载重量,但并没有规定最少承载重量。由于特殊原因大于4个月的婴幼儿体重可能很轻,若使用背带,就有可能对其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建议国家标准对背带产品的承载重量下限进行明确规定。
(2)根据婴儿不同年龄以及大人抱着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横抱、前抱、面向前式、面对面式、后背式这5种。同时还可以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专用、双用途、多用用途等不同产品。随着婴幼儿背带产品市场越来越壮大,背带产品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今后还可能开发设计出更多类型的背带产品。因此,国家标准还需作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