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连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的光辉历程,突出强调了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40年改革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精辟概括了40年改革的基本經验,其中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收入是民生之本。40年来,我们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在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稳定在60%左右。2013-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9.7%,高于同期GDP增速的8.3%;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由2013年的32706元增加到2017年的42833元,年均名义增长速度达到9.7%,比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名义工资增长速度高出0.03个百分点。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3年的2.8倍下降到2017年的2.7倍。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最大的短板就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到2020年,全国农村现行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作出的一项郑重承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各地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是不同的,每一个贫困人口致贫的具体原因更是千差万别,因而精准扶贫必须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我国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总的说来,就是要扶真贫、真扶贫,建档立卡,分类施策,不留锅底。40年来,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教育是民生之基。40年来,我们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教育事业整体大踏步前进,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1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14%,这是自2012年首次超过4%以来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6%,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全国81%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学生资助连续增长,2017年资助学生近9600万人次,资助金额突破1800亿元,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累计招生37万余人,2017年招收10万人,更多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子实现了重点大学梦。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推进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覆盖人群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近20年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城乡居民,2017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保障和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2005-2018年,连续14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开展门诊统筹,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从制度建立之初的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使更多的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了条件。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五项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015年5.9万亿,2016年达到6.6万亿,2017年达到7.6万亿。截至2017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累计积累近1.3万亿元。作为养老金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17年达到了18000多亿元。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4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把人民健康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稳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再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1981年到2017年,我国婴儿死亡率由13.1‰下降到6.8‰,孕產妇死亡率由30/10万下降到19.6/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社会稳定有序是民生的重要条件。4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理领域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加大对新兴金融诈骗的打击,加强城乡社区社会治理,加大“天网”工程建设力度,等等,使我国社会保持了总体上稳定。这同一些国家或身处战火、或恐怖袭击频发、或枪支犯罪不断,同一些国家人心慌乱、连夜晚都不敢上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国经济快速平衡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就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民众形成了高度的安全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成就举世瞩目。“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我国民生的改善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一个一个新的起点。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需求的层次已经大大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现在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研究和解决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提高,改革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但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有”目标基础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七有”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就是针对学前儿童入园难、弱势人群的扶持和“兜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两个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和弱项提出来的。只有把短板补齐,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