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物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更高要求。随着新课改推进和核心素养要求的深入落实,如何更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物理发展阶段的全新使命。教师必须以学生思维现状和认知特点为基础,在深入探索之中更好把握学生思维发展倾向,本着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指引,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策略
高中学生接触的物理知识更加抽象复杂,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致使其在物理学习中总会感到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发展都会受到一定影响。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思维及认知方面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和学科实际出发,结合科学合理的方法引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进而实现学生思维和教学效率的双向互促。
一、借助形象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性逻辑思维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的物理知识都是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浓缩整合而成的,其一般和生活实际关联都比较密切,在生活中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形象性案例。同时,由于高中物理之中也蕴含着更多的思维因子,教师如果能够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将其和生活现象或者问题一一对应起来,借助比较形象的生活案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自會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其学习效率也会在不断提高之中得到强化。
比如,在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在生活与物理之间的不断切换中让学生的思维意识更加灵活,进而形成对应的思维能力。在分子动理论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下案例切换来实现思维过渡。案例一:24g黄金在无限拉伸情况下可以变为67.8km的金丝,即使这样细的丝,其直径依然比黄金分子直径大的多;案例二:2500万个水分子紧密排成一行,其直径也不足1cm;案例三: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其分子之间有斥力;案例四:金属不容易被拉伸,是因为其分子之间有引力。通过这四个和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案例切换和解析,学生便会在思维转换之中掌握对应的知识,其形象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性逻辑意识也会得到强化。
二、利用情境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意识
物理教学情境的营造,会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利用层层递进式问题引领,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获得更好提升。因此,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进一步拓展,必要的想象和联想是极为关键的。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必要的物理实验,为教学内容开展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物理知识,并将对应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借机设立新的问题,用一环套一环、层层递进式问题促进,使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之中获得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比如,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对应的结果,在借助具体实验,进一步验证学生想象出来的结果,最后进行知识讲授。具体过程为:①教师提问:两辆出自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汽车急速同向而行,质量相同,都是m,汽车A速度是V1,汽车B速度是V2,相撞后,那辆车受到的破坏严重?②你为何做出如此判断?③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④这些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借助这些逐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在不断想象和联想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其创造意识也会得到很好培养。
三、关注多方面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之中的很多问题涉及的知识和内容都比较复杂,生活气息也比较浓郁。因此,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发散性方面去思考问题,将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更加宽广,思维的科学性也会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为突破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等诸多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辅助。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物理知识融入不同思维情境之中,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从多方面出发,在思考与探究中培养更加科学的思维方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电场相关的知识时,由于电场力比较抽象,有时在受力分解或者大小、方向判定时难以准确把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运动力学相关的知识,然后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因为电场力和运动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确定都可以根据公式获得,而且具有相似性,这样便会在举一反三、相互关联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拓展性整合与彻底性优化,学生在理解之中的难度也会得到降低,在学习效率得到保证的同时,其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诸多科学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巩固和强化,对应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强化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思维潜能的开掘和思维意识的塑造起着决定作用。教师应该以物理教学为依托,在不断探索之中找到更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途径,然后在针对性落实中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唐金山.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高中数理化,2016(24):34.
[2]许亚伟.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08):73.
作者简介
吴林(1980.08—),男,汉族,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