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2018-09-06 09:23付晓亚
读天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摘 要:在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必然之举。但是由于旅游用地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其研究并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导致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忽视了旅游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出现了旅游用地低效利用以及旅游用地供需矛盾等诸多问题。因此,对旅游用地及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查找数据和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的标准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武隆县的九个主要景点进行集约评价。结果发现,武隆县旅游用地总体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应该提高相应措施提高武隆县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关键词:旅游用地;土地利用规划;集约利用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境内现存“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隆县现有的旅游景区大部分为自然观光旅游用地,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大,随着武隆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用地利用出现了粗放经营和低效利用等各种不合理利用问题。第一,旅游用地浪费现象明显,是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过低,缺乏投资强度、产出等硬性的约束指标,部分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依然利用低成本的山水资源禀赋来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张,存在众多问题,如开发方式低水平、经营管理方式单一不科学,从而导致较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了用地资源的浪费,土地资源的旅游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第二,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率低、土地闲置现象较为严重。大量存在“重新增建设、轻量盘存活,重短期利益、轻生态效益”的问题;第三,旅游增量用地配套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好;第四,“高端”旅游项目占用面积过大。近些年来,投资者出于追求旅游效益的目的,盲目选择所谓的“高端”市场,大力开发了一批面向高端市场的高尔夫球场、滑雪场、主题公园、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项目,这四类旅游项目大量进行重复建设,占地规模过于庞大,从而造成了旅游用地效率的降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武隆县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主要设计思路是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进行综合打分,最终得到各旅游区域的集约状况。遵循相关原则,将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作为4个综合评价指标构成准则层,选取的指标主要有地均资产投入、地均财政支出、地均景区从业人员、景区占旅游产业用地比重、基础设施完善度、交通便捷度、景区类型、旅游资源吸引力、地均游客数量、地均财政收入、地均景区收入、绿化率、三废处理率、景区级别。

为了使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必须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上述指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起正向作用的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大,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另外一种是对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起逆向作用的逆向指标,指标值越小,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此外,对于一些不易获取且难以量化的指标的數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来对指标进行打分;该类指标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景区级别、景区类型、交通便捷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及景区类型,通过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将问卷中的指标取平均值,即为这些指标的分值。

接着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权重确定好之后,最后进行综合分值的计算,即以每个指标的标准化值与其权重相乘,最后进行加权求和。

最后,为了分析武隆县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需要建立评价等级层次。建立方法为: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取值范围x∈[0,1],当x=0时,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处于最不成熟状态,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低,当x=1时,则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高。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从最低到最高的过程中,具体评价等级标准为根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方面进行评价,而这些指标本文都用到过。

总体来看武隆县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在选取的九个评价单元中,属于低度节约集约利用的旅游景区5个。分别是龙水峡地缝、后坪天坑群、白马山、乌江画廊、黄柏渡漂流;属于适度利用的旅游景区3个,分别是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江、芙蓉洞;没有节约集约利用和过度节约集约利用的土地。从影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因素来看,投入强度和产出效果所占比重较大,这是因为这些因素从整体上反映经济阶段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数量水平。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在于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与社会发展协调,保障社会和谐、公正与公平。地均从业人数代表社会公平,居民生活质量是反映社会效益的重要方面,可以从九个景点综合评价值全部低于0.66,分布在节约集约利用的前两个档次,武隆县旅游用地总体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武隆县旅游用地总体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武隆县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第一,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用地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意识;第二,提高旅游产业用地的投入产出比,以低投入高产出为开发原则;第三,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加大旅游景点的开发程度;第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干旱区地理,2013(03):60-63.

[2]梁栋栋.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用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

[3]李亚男.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

[4]王艳伟.西安市旅游文化景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作者简介:

付晓亚,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问题阐述
实然与应然:法治化视阈下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的再审视
试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改革方向
如何缩小征地范围和规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浅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分析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与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