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金海
摘 要:高校学生党建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着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社会体制转型深度化、信息技术变革加速化等诸多外部挑战。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创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彰显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在路径选择上,应牢固确立高校学生党建主体理念,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奠定思想基础;多维构筑高校学生党建有效阵地,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创造空间;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建协同效应,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提供动力;创新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党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5-0016-05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学生党建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把握方向、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使命。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学生党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深刻认识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价值逻辑,建构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党建中的主体性,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生党建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哲学旨归,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建的现实选择。
一、高校学生党建彰显大学生党员主体性的逻辑价值
高校学生党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灵魂①,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围绕学生党员、关注学生党员、服务学生党员,彰显学生党员的主体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思想的内在规定,也是当代高校学生党建的现实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确切地说,“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表征着主体掌握或占有客体的动因、力量和程度”②。人的主体性是以实践活动为表现形式,以实践活动对象为存在基础,是人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一种具体体现。人的主体性并非天然产生,既需要客体存在的支持,也需要实践活动的呈现,同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本质力量,即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要想得以发挥,首先应具备相应的身心条件和基本素质,比如体力状况、鉴别能力、心理素质等。人的主体性绝不是人的某几种特性孤立发展的结果,而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综合体现。③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必须依托相应的客体存在和活动方式才能得以呈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离开具体的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思想深刻揭示了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一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性”思想的直接理论源泉。体现在党的建设中,党员主体性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内涵:党员是党建的主体,而非客体;党员是党建的中心,而非边缘;党员是党建的目的,而非工具;党员是党建的承担者,而非旁观者。党员的主体性是指党员主体基于党组织的性质规定,在处理党内事务的活动中,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就是指高校学生党员在高校的党建工作中居于主体地位,承担主体职责,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党员既是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管理的主体,也是参与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④显而易见,彰显党员主体性的根本意义在于要把党员作为党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突破“组织本位”“领导本位”的思想束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学生党建这一具体实践活动蕴涵着学生党员主体性的一般逻辑。高校学生党建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从本质上看,高校学生党建是学生党员在主客观因素作用下达成的自主自觉的主体性活动过程,体现了价值观导向和能动性发挥的结合,主观世界改造与客观世界改造的统一,外因与内因的协同。一方面,学生党员立德成才是通过自身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得以实现,体现主体地位和本质力量,是学生党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党员自主自觉的主体性功能的获得和发挥,也依赖于外部客观条件的支持和影响,体现了主体的受动性,是学生党建的手段。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党建工作机制、党建物质条件等外部客观效应的最终逻辑,依然是引发或促进学生党员具有自主自觉的主体性。换言之,高校学生党建不是学生党员立德成才的决定因素,而是决定学生党员能否立德成才的条件,党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党员激活自主性,使之自发、自觉、自愿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有了“建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这一论断。
二、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党仍面临着复杂的执政环境,要深刻认识“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建也面临着诸多外部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
第一,建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是应对复杂多变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必然要求。法家先圣有云:“敌之所务,在淫察而就靡,人主不察,则敌废置矣。”当今世界仍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震荡时期,全球格局正处在自冷战后最为复杂的变化时期,民族矛盾、地缘冲突纷争迭起,政治斗争、经济竞争相互交织。西方敌对势力遏制中国崛起的狼子野心蠢蠢欲动,激流暗涌,并呈现出联动性、递进性、隐蔽性、持续性和反复性的新特征。尤其是针对青年大学生,他们通过乔装打扮、内外勾结的形式,兜售“普世价值”,传播“民主思想”“在铁幕的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一改过去那种明目张胆、肆意谩骂的直接方式,实行所谓的“以教代讽,以劝代骂”柔性策略。采用更为隐蔽、更为狡诈的手段拉拢欺骗青年大学生,诋毁攻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否定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意识形态斗争越是复杂、艰巨。新时期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为高校学生黨建增加了新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党员这一根本主体,以引导学生党员的自觉、自主为导向,把牢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第二,建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是适应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革、利益格局调整等诸多新旧矛盾相互叠加、集中呈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多;收入不均、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阶段性矛盾渐成焦点。人们在开放扩大、改革深化的进程中,思想观念的独立性、自主性、多样性显著增强,需求的差异性、多元性、选择性日趋明显。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这些都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多元中占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把方向的任务更加艰巨⑤。唯有不断增强学生党员对主流价值和文化的认同及对党的信仰,并自觉将之转化为自我的行动,从而在思想领域形成一套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践能力结构,才能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与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面前,不断增强学生党员自身抵御外部风险及各种诱惑的能力⑥。
第三,建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是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挑战的必要要求。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中,学生群体占中国网民的比例仍为最高,接近25%。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及时性等改变了传统学生党建的模式、理念、方法和手段,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形式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QQ、微博、贴吧、论坛、新闻移动端等逐步成为青年学生思想交流、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青年学生的选择范围更为广泛、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受到外部的影响更为复杂,单纯依赖“自上而下”灌输式知识传授和单向说教的党建方式渐趋式微。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党员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党员成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准确把握和顺应学生党员的价值需求和成长逻辑,引导其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根本上筑牢思想防线,抵御不良思潮,让其在自觉学习和主动参与中实现价值,是学生党建的应有之义。
三、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的可行路径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存在方式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的主体性。毛泽东也强调“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是保证党的机体生机活力的重要细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⑦。彰显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构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高校学生党建新格局,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搭建平台、协同发力、完善制度。
1.牢固确立高校学生党建主体理念,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奠定思想基础
构建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主体性,首先应确立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党建工作理念,把高校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激发学生党员内在动力上,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把握学生党员主体需求,激发学生党员主体创造。第一,联系学生成长实际开展党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应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高校学生党建应主动对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学生日常行为发力,从学生身边事例着手,透过学生的视野,站在学生的角度,把理论灌输与日常行为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让党建的春风在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中转化为细雨,无声滋润青年学生的思想灵魂,从而增强党建工作的亲和力。第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展党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青年学生党员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具有可塑性强、自主意识强的优势和心理素质弱、集体意识弱的特征。高校学生党建应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党建工作与学生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思想特征结合起来,深刻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第三,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开展党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是精神层次方面的一种内在需求,党建活动应在满足学生党员价值追求上下功夫,在服务学生精神追求上下功夫,既要关注学生党员生活学习的现实需求,更要关注学生党员思想观念的精神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维护党的利益、实现党的理想成为学生党员内在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以此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性。
2.多维构筑高校学生党建有效阵地,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创造空间
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实际,筑牢全方位的党建阵地,是大学生主体性建构的有效载体。第一,巩固课堂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综合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频共振。第二,筑牢宿舍阵地。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开展党建活动的重要阵地。积极借鉴社区党建的经验,开展党建活动进宿舍、党建文化进公寓活动,大力培育特色宿舍文化、公寓文化,把党建工作滲透延伸到学生宿舍中,拓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辐射范围。第三,夯实社团阵地。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公益性、松散性、广泛性等特征,既是目前党建工作薄弱的领域,也是未来党建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用党的理论指导社团活动,逐步探索在学生社团建立党支部,发挥党建工作对社团活动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社团活动与党建活动有机结合,发挥社团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创新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第四,抢占网络阵地。网络是新时代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工具,筑牢党建网络阵地势在必行。要积极探索网络党建的规律,发挥网络优势,严格网络管理,把牢网上意识形态主动权,旗帜鲜明引导网络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积极探索通过微信、微博等开展网上党建活动,搭建学生党员学习网络平台,拓展党建工作网络阵地。第五,筑牢实践阵地。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助推功能,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通过开展知识扶贫、文化下乡、科教助农等,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基层,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从而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价值。
3.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建协同效应,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提供动力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大学生主体性建构需要协同发力,形成合力。第一,增强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高校学生党建的基本遵循。高校党委作为领导高校学生党建的核心,要主动承担学生党建的主体责任,把学生党建工作纳入到党委工作之中,结合学生党建的特点,建立健全学生党建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确保学生党建工作有部署、有遵循、有落实、有成效。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主动扛起学生党建的政治责任,关心学生党建、指导学生党建、参与学生党建。第二,增强思政教师的亲和力。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领路人,应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同时,要主动构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情感交流亲近学生。第三,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中的重要基层组织,是抓好党建、凝聚力量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在按专业、年级、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探索依据学生社团、学生公寓、實验室等建立党组织,扩大组织的辐射范围。第四,增强党员学生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锤炼过硬作风,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先进标尺立起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切实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进模范作用。
4.创新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建构提供保障
制度建设既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建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前提保障。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党内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建构大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建中的主体性,需要以党章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党建的目标价值与学生党员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增强制度供给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针对性。一方面,以激励引导为路径,优化党员教育培训制度。把教育培训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程,建立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提升学生党员创造能力。一是建立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学分制。赋予理论学习、实践锤炼等环节以相应的学分,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分门别类做出规定性学分要求,通过党员自学、集中培训、学期考核等为学生建立学分台账,把党建学分作为党员学生评优评先、就业升学、民主测评的重要依据,激发党员学习动力。二是健全考评督学制度。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给每一位大学生党员发放“学习卡”,对“三会一课”、专题培训、网络教学等学习情况进行逐学期的量化考评,实施“学时制”督学制度。三是建立学习动态通报制度。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一位学生党员提供学习培训实名账号,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党员学习状况,开展学习评比、交流活动,督促和培养学生党员开展经常性、常态化学习活动。四是健全服务帮学制度。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围绕学生党员的需求,开发贴近实际、契合需求、富有特色的党建教育培训资料库、数据库、信息库,以人性化的服务,满足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以监督约束为路径,完善党建日常管理制度。一是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基础,结合党章的相关要求,探索制定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规定,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规范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发展程序、日常行为、权利义务、纪律要求等,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约束和规范学生党员的行为举止,凸显学生党员先进性、纯洁性和模范性,强化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二是发挥党建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健全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强化党建责任落实,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党建工作考核体系,使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由“空对空”变为“实打实”。三是建立党建工作公开承诺制度,将各个学生党支部党建的目标、任务、措施、成效以“责任状”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督促各学生党支部的党建活动。四是建立党建联系制度。高校的各级党委班子成员应主动联系学生党支部,定期参与所联系的党支部活动,指导和督促学生党建活动,充分发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辐射效应,构筑学生党建立体化格局。
注释
①白云华、黄蓉生:《论新形势下青年教育工作的时代遵循》,《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5期。
②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③闫旭蕾:《主体教育与交往教育内在张力探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2期。
④饶学开、佟小娟:《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性 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5期。
⑤王喜成:《关于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和领导权的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⑥钟凯雄:《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⑦方守江、谢应喜:《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
责任编辑:浩 淼 文 刀
Abstract:The party 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s obvious. I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new era, the party 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many extern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mplexity of ideological struggle, the deepening of soci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subje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On the path choice, we should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y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members′ subjectivity, build the effective 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and create the spa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subjectivi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nergetic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provide motive for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subjectivity, innovate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system, and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subjectivity.
Key words:college party member: subjectivity; path of party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