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大云
1 在四川省大渡河峡谷悬崖绝壁的险峰上,有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平台,叫作二坪。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多二坪村的四百九十九名彝族人,便生活在这悬崖之上。由于交通不便,二坪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房屋破爛,生活困难。
2 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上下悬崖只能攀爬野藤,脚蹬崖壁,像猴子一样上下。1983年底,这里才有了拴在悬崖上的五道简易木梯,当地人称为“天梯”,彝寨人一直靠这几道天梯与外界联系。绝壁与峡谷构成的天然险阻,让这里远离现代世界。
3 悬崖之上,仿佛一切都与世隔绝,只有一个地方透着文明的曙光和希望,那就是天梯上的夫妻小学。这所学校是二坪村有史以来最好的第三代学堂。
4 二十年前李桂林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从几百里外的汉源县,独自一人跨过铁索桥,来到二坪小学当一名代课老师。
5 当时,一幅凄凉的情景映入李桂林老师的眼帘:老大爷光着脚,披着破毡;老大娘衣着破烂,坦胸露乳;孩子们赤条条的,衣不遮体;一间间茅草房参差错落。一股无名的心酸让李桂林落泪了,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责任感让他坚定了扎根二坪教育事业的决心。
6 1990年的秋天,停学长达十年之久的二坪小学,在一所较好的校舍里,重新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此时此刻,许多人也在担心着,年轻的李老师能否坚持下去。由于山高路险,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二十年前的二坪没有一个老师愿意上山执教,乡里派去的几任公办教师都相继“跳槽”。这一年,李桂林说服妻子陆建芬也来到了学校。
7 在经受一番铁索桥、悬崖绝壁和天梯惊吓后的陆建芬,根本没有想到丈夫向她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竟然是如此艰险。陆建芬背着儿子一路爬山,一路流泪。她想:把这么小的娃儿背上山,条件又这么艰苦,万一得了什么急病怎么得了!
8 陆建芬慢慢地爬完最后一道天梯,翻越荆刺丛生、隔离牛羊上下山的两米多高的围栏,前面的路更险,只能通过一个人,村民们根本无法上前搀扶,只有用语言来鼓励她。六个多小时后,陆建芬终于心惊肉跳地翻过了最后一道险关,拖着疲惫、颤抖的双脚登上了二坪。从此,将开始相夫教子,教书育人的生活。
9 陆老师到了学校,看到那破烂的环境,又看到李老师用铁丝扭开的房门时,屋内一个泥土堆上放着一口锅、一个碗,辛酸的泪水直往肚里咽。老百姓看到陆老师来了,送了一个碗、一张破木桌儿搁餐具。这简直比讨饭的家都不如!陆老师心里好像在流血。但她还是揩干眼泪,跟着丈夫去种自留地了。
10 没有住房,就借宿在一个农民家里。一家四口,挤在老乡那间小茅屋里和一张小床上。晚上,夫妻俩在一张小破桌的煤油灯下轮流批改作业和备课。一年后,村里为他们做了一张床,夫妻俩才搬进了学校,这才有了他们的家。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一百元,到了假期分文没有,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11 陆建芬老师不仅给天梯小学的孩子带去了文明,而且带去了母爱。陆老师说,做母亲的体会是:奉献!没有母亲的心肠,就不要干教师这一行!-年级的孩子有时把屎尿漏在裤子里,陆老师用热水在厕所里将其洗干净,用自己的衣服把孩子包裹好再送回家。
12 李桂林说,做父亲的体会是:牺牲!没有牺牲的精神,就不要做老师这一行。对学生既要有父亲的威严,还要有母亲的慈祥,同时在内心深处蕴藏甜蜜的爱。他们在一百元的月工资中,又抽出钱来买理发工具为学生理发,孩子和家长都很满意。
13 他们两人在山上的全部家产就是陆建芬出嫁时的一口木箱子,和她到学校后村民们为他们做的那张床,两人就这样清贫地生活了十六年。清贫,远远不能形容他们的生活,从物质条件来说,这不能算是一个家。但从情感上说,这却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两个家长,几十个孩子,共同在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的小校园里愉快地生活、学习。
14 学校是山里一个幸福的乐园,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医疗站,学生在家砍猪食或做其他家务受了伤,都上学校找李老师和陆老师,理所当然。
15 村里的人病了,或上学请李老师和陆老师医治或是他们夫妇送药上门。长期以来,学生、家长、村民和老师都习以为常,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有人说,李、陆夫妇是老师、家长、保姆、医生、炊事员、调解员等多重身份。
16 由于二坪村小四年时间没有招生,村里超龄儿童现象再次出现,可在学校急需招生的同时,仅一间教室根本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
17 无奈之下,李桂林只好请来学生家长,一道上山割山竹,将一间只有一个空架的破房子进行改装,再用牛粪与草木灰调糊以后做学生教室。
18 有一次,李桂林去乌史大桥乡中心校开会,散会很晚,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上课,便买了只手电筒匆匆往山上爬,哪知刚到第一道天梯下,突然腿抽筋。这时天已黑了,又怕野兽出来,他只好独自在崖脚生火,防兽取暖,饿着肚子过夜,次日清早才爬回学校。
19 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刚生完第二个孩子还未出月子的陆建芬,不顾身体虚弱,背着孩子到了学校。因行走时间太长,爬天梯、攀悬崖过分用力和劳累,从此患下妇科病。那一年,李桂林开始上五六年级五十三人的复式课,而妻子陆建芬则带病上一年级新班的课程。对缺席未到的孩子,陆老师还要上门了解情况和补课。
20 十多年后,经过李桂林夫妻艰辛的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一座小青瓦砖混结构的学校拔地而起。这时,夫妻俩才有了自己的宿舍,孩子们有了教室和操场。由于学生年龄不一,加上师资不足,李桂林把八十多名学生编成两个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初级班,由妻子陆建芬授课,四至六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高级班,由他自己教学。
21 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二坪彝寨,由于缺乏对外交流,村民们大多不懂汉语,而李桂林夫妻教授的这些彝家孩子却已经能够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来朗读课文了。
22 附近一些村庄的家长不再顾及路途的艰险,纷纷把孩子送进这所天梯上的小学。为了保证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开课的每个周一和周末,李桂林夫妇亲自到天梯下,去接送这些外村的孩子。
23 李桂林和陆建芬老师接送学生上天梯有明确的分工,一般情况他们夫妇一前一后地照应学生,到了最险要的地方,由李桂林老师在那里把关,将大一点的学生安排在最前面守护已上天梯的学生,等到所有学生上去了,再由老师发话前行,准备上第二道天梯。
24 李桂林夫妻在接送孩子的整个过程中,把安全放在首位,采取大带小,最小的由他们夫妻亲自背,次小的就牵着走的办法。十多年来未出一件不安全的事故。
25 为增强孩子们的爱国意识,李桂林夫妻自费购买国旗、旗杆。每逢星期一,夫妻俩把孩子们集中起来,举行升国旗仪式,让学生懂得:即使生活在悬崖绝壁之上,祖国人民依然关心着他们的成长。“过去在书本上看到的国旗,今天真正看到国旗了!”孩子们说。
26 1996年,李桂林夫妻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毕业班的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由于成绩突出,李桂林被转为公办老师,同时破格准许考入会理师范学校进修。
27 2003年,李桂林再次被县里评为优秀教師,妻子也由代课教师转为了招聘教师,月工资由一百元涨到二百三十元。而陆建芬远在西班牙的弟弟陆建忠,多次劝他们去国外发展。夫妻俩再一次矛盾了,“简单地一走了之很好办,走了后孩子们又怎么办?”夫妻俩再一次问自己。
28 看看那些可怜的孩子,再想起爬天梯、攀悬崖的惊险场面,夫妻俩想:我们走了,谁背孩子们上学,谁送孩子们回家?夫妻俩再次留了下来,含泪谢绝了亲弟弟的深情厚意。
29 2007年,为了解决村里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李桂林从西班牙妻弟那里要来了资助,在负债两万余元的情况下,咬牙捐出妻子一年多的工资,先后赊购五吨多水泥修水池。李桂林把村民组织起来修了七个水池,自己买来水管和水泥,将山泉水接到了每家每户的水缸里。
30 2007年五一长假,李桂林把修自来水剩下的水泥再加赊些水泥,夫妻俩亲自设计、施工并参加劳动。火辣辣的太阳把身上晒脱了皮,大风吹得满身尘土,头发凝成了灰疙瘩。经过短期奋战,两处便桥修通了。村民自发在桥头刻上“过桥想念李桂林”,被夫妻俩拆除。
31 “走遍全世界还是要读书。”这是李桂林老师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读书不分民族,不分国籍,如不读书,永远走不出大山,找不到通往下山的路。所以,山里的孩子特别爱学习,他们认为读书比起在家里干重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32 十六年前跟随丈夫去到悬崖上任教的陆建芬,当年的青春与美丽,在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中化成了爱与慈祥。她把一个母亲的爱献给了这片悬崖,延伸到了所有山里娃的身上和心上。
33 大山不会忘记,彝寨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孩子们不会忘记,那“天梯”上的父亲老师和母亲老师——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待到彝乡硕果累累时,他(她)在丛中笑。
34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十九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积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35 2009年9月]0日,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被评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他们作为特邀嘉宾,登上北京天安门观礼。在这喜庆的日子,李桂林夫妇亲眼目睹天安门广场盛况空前,今天的中国人民这么意气风发,人民军队空前强大。他们万分激动,共同祝福祖国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人民更加富裕安康。